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研究领域 > 贸易经济战略研究 > 文章列表
国际经贸
更多…
../../ry/yjry/zj/zjyjcg/202307/W020230915592243302818.png

赵 瑾:数字时代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重点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紧抓服务可贸易化新机遇,推动服务贸易迅猛发展。202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近6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
      总体上看,推动服务贸易更好发展,需明确以下几个层面的目标。一是规模进一步扩大,提高服务可贸易化水平,使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稳步提升、服务贸易在我国贸易中的占比稳步提升;二是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数字技术赋能服务贸易,提高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数字服务贸易占比;三是完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四是增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提升我国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五是提升对全球服务贸易治理的影响力,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经贸合作谈判;等等。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我们需密切跟踪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点,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顺应全球贸易服务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大势,及时调整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
 
1.扩大开放——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推动各国创新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变革。“十四五”时期,我国在继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影响货物贸易发展的因素不同,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是关境内的制度性障碍。需以扩大开放积极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完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
 
      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数字技术改变了国际服务提供方式,未来,跨境支付的比例将提升,商业存在的占比将下降。但在全球数字市场尚未开放的情况下,商业存在仍然是服务贸易的主要提供方式。目前,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仍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更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应继续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的开放。
 
      提高数字服务贸易水平。数字技术使不可贸易的服务可贸易,是更好发展服务贸易的关键。其中,加快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市场体系、打通数据要素国内国际双循环是重要工作。需加快试点探索,推动增值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开放,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同时要建立数据市场开放的安全屏障,尽快出台相关办法、细则、标准等,并提高执行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未来国际贸易将出现服务化发展趋势,同时国际贸易格局面临重构,迫切需要以数字化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服务贸易在我国贸易结构中的占比。对此,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抓紧制定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促进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力度。
 
2.深化融合——推动一体化协同发展
 
      从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中,服务需依托服务对象来实现价值增值。例如,研发设计、金融、商务、营销、运输等生产性服务只有嵌入农业、制造业生产中才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我们要想提升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需在推动贸易投资等政策制度协调、产业融合集聚、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等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服务业涉及多个部门,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需实现政策的协调一致。应充分发挥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促进贸易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的协调一致。
 
      二是推动数字技术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加快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推动数字技术与生产性服务融合,催生数字金融、数字建筑、智慧物流等;推动数字技术与生活性服务融合,催生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
 
      三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随着经济服务化数字化发展,以及价值链持续延伸,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已经模糊。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及物流、金融和信息技术服务发展,对更好发展货物贸易具有重要作用。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需在推动制造业重点行业与服务业融合、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服务型制造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四是推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货物贸易发展会拉动对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的需求,扩大服务贸易。同样,研发设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服务贸易的发展也会降低货物贸易成本,扩大货物贸易规模,优化货物贸易结构。需更好顺应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促共生的大趋势,推动二者协同发展、融合发展。
 
3.提升成效——形成合作新平台新机制
 
      服务的异质性和各国服务贸易规制差异,是阻碍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全球资源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应以高水平开放来提高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进一步提升合作成效。
 
      一方面,要提高合作层次。在积极参与WTO多边贸易谈判的同时,将服务贸易谈判作为双边、区域和跨区域谈判的重点,升级现有自贸区协定。另一方面,要拓展合作领域。根据服务贸易本身的特点和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积极拓展数字经济、医疗、环境、文化、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加强监管一致性国际合作,强化数字经济合作。同时,要创新合作方式,建立全球服务贸易合作新平台,推动国际合作示范区扩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业合作,针对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国家开展精准国际合作,更好提升合作成效。
 
本文转自:中经理论公众号
 

流通与消费
更多…
../../naeshgjjxsjdfx/201606/W020230915594900736053.jpg

依绍华:扩大消费重在完善消费环境

  居民消费作为最终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推动力。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已由温饱型逐渐向追求品质、注重个性化升级,对商品质量安全、售后服务、购买便利化程度等要求迅速提高,但是由于居民消费多为个体行为,对商品信息了解有限、个人维权能力也非常有限,在消费过程中属于相对弱势一方,因此应完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安全感,使其放心消费、愉悦消费,从而扩大居民消费。
  
  1.构建全方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消费领域的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所涉及的内容日益纷繁复杂,因此可统筹考虑设立专门机构保障消费安全,并建立跨领域的法律体系。从国际经验来看,美、日等国在消费者保护领域都拥有专门机构。美国在国家层面上,由联邦贸易委员会、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联邦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共同在竞争主体、标准制定、市场准入、检验检疫等方面保障消费安全;在州政府层面,一般设有独立的消费者事务部,负责消费者教育、防范提示宣传、执行消费者保护法律等职能。日本于2009年设立了专门的“消费者厅”,统一管理有关消费者的行政事务。上述国家除了传统意义上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人格尊严,产品质量保障、售后服务等内容以外,还建立了针对住房、金融保险等特定商品购买过程的专门法律,对地产中介、旅行社等服务机构加以规范的法律,以及专为保护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消费权益的法律。
  
  2.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当前,我国商业诚信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应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推进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居民消费满意度。建议构建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制定统一的产品编码标识规范,在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建立信息记录体系,并构建联合监管机制,实现产品供应链全程可追溯、可监管,堵塞市场监管和质量认证程序中存在的管理“空白”,从源头上切断不诚信产品进入市场的通道;建立独立的商业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商业信用标准、建立商业诚信档案数据库,允许专业机构和消费者进行查询,减少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运用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类检测信息结果,推动信息透明化、实现信息共享,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建立行业诚信联盟,由行业组织制定统一标准,对违反企业进行严惩,使“诚信”成为企业一种自律行为;引入媒体和公众监督制度,在商誉上加大其制假售假成本。
  
  3.进一步启动互联网+流通,挖掘消费潜力
  
  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消费方式。一是积极发展O2O销售模式,将线上与线下资源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流通渠道的畅通,还可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如服装业O2O模式,大数据支撑服装企业精确地掌握消费者需求,企业可以在预售阶段在网上展示样衣,根据消费者的订购情况做生产计划。二是加快普及移动互联网零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3G和4G网络的普及,推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移动购物,为促进移动购物的发展,应尽量简化移动支付流程,实现移动互联网购物的真正便利化。三是推动零售商与社交网站合作,开展销售推广,利用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站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站开展商品信息推送、用户参与商品设计、抽奖等品牌营销活动。
  
  拓展服务性消费内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已由简单的物质性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服务消费内容呈现多元化。因此,应在继续发展传统消费的同时,发掘新兴的服务性消费领域,增加新兴服务消费品类。具体措施可包括:一是积极响应消费者服务性消费的需求,大力促进餐饮住宿、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文化健身、休闲娱乐等服务消费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充实服务内容。二是加强新型消费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商业与文化、教育、体育、旅游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文化产业园、艺术街区、国际品牌街、酒吧餐饮街等发展;预见性地科学规划和建设汽车宿营地、游艇码头及加油、加气、充电站服务设施。三是加快商贸服务领域的技术升级,培养移动购物、自助结账、电视场景关联购物等多种新型消费方式,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随身”消费偏好,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消费效率,来优化消费体验,进而扩展消费者的消费空间。
  
  引导社区商店和便利店开拓新型业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活便利性需求层次提升,社会商业和便利化小型店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大型零售企业逐渐将网络延伸至社区门店,提高社区门店品牌化程度,在商品质量和服务方面提升档次,建议进一步鼓励社区商业服务升级,一方面在商品结构上增加生鲜食品和速食的比例,另一方面提供多种服务项目,如代收代缴各种费用、金融服务、票务服务等,同时还作为O2O线下体验场所、交流中心、生活方案解决中心等,为社区居民生活提供各种便利化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
  
  4.创新金融产品,促进居民消费
  
  由于消费主体进行市场交易时会存在现时的资金缺口,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融资需求。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和金融机构信贷手续繁琐,使消费信贷整体呈现出供给不足的局面,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不畅。建议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消费,建立资质可靠、市场认同较高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鼓励银行同零售企业合作,提升电子结算水平,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发展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产品,支持农村信贷产品发展和管理模式创新,探索针对农村居民收入特点的分期支付制度,破解农村居民生产性消费资金不足的状况,降低其流动性约束,实现跨期平稳消费。
  
  与此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权益意识。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测与预测预警分析,科学引导消费发展趋势,加强对媒体等广告推介手段的规范,合理引导时尚消费文化,对于过分渲染和鼓吹的广告营销行为依法取缔或给予严厉经济处罚,形成健康的消费文化氛围,消除居民消费安全隐患,使消费者放心购买,使居民消费需求得到即期释放。
  
  (作者单位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