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核心研究领域 > 综合经济战略研究 > 综合领域-宏观经济 > 文章详情

吕风勇: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报告

发表于 lvfengyong
   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再次经历了一个从明显下滑到初步企稳的过程,前三个季度GDP分别同比增长7.7%、7.5%和7.8%。经过2011年至2012年较大幅度和较长时间的回调,大部分企业在产能和存货等方面的调整已经进行得比较充分,从而经营状况有所改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总体来讲,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有惊无险。

一 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能过剩是经济运行中的最大矛盾

我国产能结构性过剩依然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不仅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会引致较大的经济波动,威胁经济的稳定运行。尽管我国几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产能过剩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和整顿,但是由于政策措施的力度不足,以及体制安排方面的原因,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缠绵难愈,使得相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抑制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从而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产能过剩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结构性通货紧缩,使得PPI持续走低,影响经济复苏的步伐。

2.投资消费结构调整难是扩大内需的最大阻力

由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向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转换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科技和体制创新,可以在保持投资率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促进消费增长,扩大消费总额;二外需向内需的转换,也可以把国外消费需求转换成国内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三是经济结构转换,特别是资本投资较少、劳动力投入较多的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提高居民分配和消费份额。但是,我国当前存在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体制创新不及时、居民消费倾向难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困难等等,形成了投资消费结构转换的阻力,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长。

3.通货膨胀成因复杂是“控物价”面临的最大问题

物价之间的表现差异甚大,而且影响因素也复杂多样,将增加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一是CPI和PPI走势背离,中央银行选择过松的货币政策将有可能CPI超出控制目标,过紧则会进一步加剧PPI下滑压力;二是影响CPI上涨的结构性因素作用较强,过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推高CPI,但是过紧的货币政策对于舒缓CPI涨幅则作用不强,甚至会伤及实体经济;三是偏松的货币政策会更大程度地刺激资产价格上涨,却很难实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增加的货币更易滞留于虚拟经济而留下隐患。

4.潜在金融风险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威胁

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进一步趋于严重的迹象,这些问题是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及时予以解决,却可能酿成局部或系统金融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其中,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再次明显上升,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就是两类对经济稳定造成不确定影响的突出问题。此外,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债务链极易断裂、产能过剩经营困难的大型重化工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也威胁着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特别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偿债能力与城市房地产的发展也密切相关,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房地产市场形成系统性风险的概率。

二 我国经济未来趋势判断

2008年体现为危机冲击下的有效需求不足性质短期周期性下滑,但以2013年为标志,这种增速转换已经成为结构性和阶段性的长期的周期性下滑,即需求衰退周期逐渐演变成供给调整周期,中速增长或成常态化。

1.要素成本上升将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制造业

2013年前三季度相对2008年同期,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5年间上涨了82.7%,土地平均成交价上升了165.2%,人民币对美元加权平均汇率相对2008年9月份升值了9.8%。我国要素供给状况的变化,将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服务业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然而,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尽管能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但由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于制造业,从而使得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趋势性的回落。2013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为1.2。

2.全球化、城镇化和重工业化“三化”叠一时代的旺盛需求将一去不复返

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阶段,这不仅仅是对外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和汽车、房地产的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更由于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的共振,直接或间接引致了当时尚未充分发展的重工业的大规模投资。然而,当前阶段这些因素的影响都逐渐减弱。以对外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为特征的全球化、以房地产大规模开发为核心的城镇化、以固定资产投资为动力的重工业化“三化”叠一的那种旺盛需求,已经不可能再出现。

3.产能过剩消解尚需时日,从而将削弱需求扩张的乘数效应

产能过剩的存在将对经济复苏形成严重压制:一是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将受到抑制,由于国务院清理过剩产能的决心坚定,对产能过剩行业投资的审批,将会变得更为严格,从而行业投资难以较快增长;二是消费和外需等终端需求的增加,也不能引致新的投资,从而投资乘数效应的传导渠道被切断,经济复苏的力度会被大为削弱。因此,从这些角度讲,经济内部存在的产能过剩,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对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从而使得我国经济的复苏也变得更为困难。

三 政策建议

1.供给周期特征凸显要求强化以结构调整为内容的供给管理

由于我国经济的性质已经在逐渐发生改变,需求周期特征弱化,供给周期特征凸显,特别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产能过剩和潜在金融风险,因此,在政策操作上应更加重视供给管理和风险管理,在供给上宜紧缩而不宜扩张,主要是管住投资。

2.需求周期特征仍存要求增强促进消费为内容的需求管理

尽管我国目前供给周期特征越来越明显,但是需求疲弱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需求管理在当前阶段仍然不能放弃,只是需求管理的重点应是鼓励消费,而不再是投资,哪怕消费需求提高是一件比较缓慢的事情。

3.妥善平衡“稳增长、调结构与促改革”的关系

由于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稳增长”在当前也具有紧迫性。这就要求,既不以“调结构”而减弱“稳增长”的政策力度,也不以“稳增长”而损害“调结构”的政策目标;同时,要更加重视“促改革”对前两者目标实现的促进作用,并以“调结构”和“稳增长”作为引导“促改革”努力方向和确定工作重点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