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投资与净出口占GDP比重逐步增加,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降低。单纯依托投资与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步不可持续,需求结构转型已成为今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2011年较高的通货膨胀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意愿,而信贷紧缩、房产调控等因素在短期内也影响到部分耐用品零售,这导致名义与实际消费增速较2010年出现明显下降。在“十二五”期间有效扩大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关键词:需求结构,消费需求,收入分配,扩大消费 一、我国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 1.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偏弱。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总需求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投资与净出口占GDP比重逐步增加,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降低。总需求结构的变化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及政策倾向密切关联。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出口下降,经济增长乏力,政府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带动内需增长。“十五”期间投资需求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度超过60%,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型需求。直到2004年后我国逐步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投资需求才有所下降。但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致使我国的外部需求迅速下降,政府开始实施“四万亿”的投资计划,财政政策再次扩张,由此带动2009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1.3%的历史高位,成为引导我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政府逐步放宽对进出口的管制政策,降低进出口税额,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进出口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随着中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净出口对国GDP的贡献率显著提升,2005、2006、2007连续三年均超过15%。然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进出口部门,导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降至-38.9%的历史低位。相比于投资与净出口,一直以来消费需求受到的政策关注与扶持相对较少,其对GDP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5.1%下降至2010年的36.8%,成为“三驾马车”中最弱势一方(表1)。
2.最终消费率不升反降,总需求结构严重失衡。最终消费率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工业化初期,由于国家人力、资本、资源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居民储蓄来保证社会发展的资金供给。在这个阶段,储蓄、资本积累是最紧要的。这不可避免地会使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领域的投资。其结果就是储蓄率增加,消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下降。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品和各类服务的日益丰富,社会的消费结构将会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伴随着消费需求的提升和结构的升级,消费率接下来又会有所回升。我国的消费结构目前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从最终消费率看,并没有按照“先降后升”的规律发展。目前我国却呈现最终消费率不断降低的现象(表2)。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自分税制改革后,我国收入分配开始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相当比重的居民收入被转移至政府。劳动者报酬所占GDP比重逐年降低,居民并未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我国工资性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从2000年前的21.9%下降到2010年的11.7%(赵坚毅等,2011)。“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居民收入和GDP同步增长,但从这一年多时间看,仍然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前者增长7.8%左右,而后者增长了9.8%左右。居民所持有的个人财富相对较低制约了消费的潜在增长能力,并导致高GDP与消费能力不足并存的尴尬局面。 二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部分中低收入者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1扩大到了3.3:1,远远超过世界上2:1左右的一般水平。从基尼系数来看,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已超过0.5(警戒线为0.4),属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表现。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中国收入最高与最低的行业相差15倍,国企高管的平均收入和社会平均收入更是相差128倍(张颖熙、夏杰长,2011)。较大的贫富差距也是抑制社会整体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 三是较高的住房价格抑制了消费。住房制度改革后,购买住房成为一般家庭最大数额的开支。快速上涨的住房价格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支出结构。居民将可支配收入更多地储蓄起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大城市甚至要动员一家人的储蓄才能支付得起-套住宅的首付。显然,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刚性的住房需求挤出了正常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率难以提升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是消费供给结构失衡。当居民收入较低时,其往往会消费弹性较低的物质类商品,而当居民收入提高时,其将逐步消费弹性较高的服务类商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一部分居民收入的显著提高。然而,较低服务业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却难以满足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供给不能赶上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就会出现由供给不足导致的消费需求下降,或者消费的断档。 二、扩大消费:调整我国总需求结构的着力点 1.世界经济前景暗淡,出口需求明显下滑,扩大消费势在必行。目前,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已波及欧盟核心成员法国与德国,并呈现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态势,欧洲经济陷于停滞,市场需求迅速萎缩。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统汁数据,2011年我国进出口增速相较上年均明显放缓,其中出口增速已由1月的37.7%下降至11月的13.8%。 不出意料的话,2012年发达国家有可能步入滞胀的泥潭,新兴经济体增速将继续放缓,世界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国际经济环境严峻、人民币升值、贸易保护加剧以及我国出口品成本上升,2012年出口增速将继续减慢。在这种背景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就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2.固定投资增长速度放缓,保持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是扩大内需的新动力。在2008年后的宏观调控过程中,为应对经济下滑态势;我国政府采取比之前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预算内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中央项目投资显著增加,积极财政刺激有效对冲了经济下滑风险。进入2011年,尽管受到紧缩政策及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在“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惯性推动下,依然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接近年末,其增长速度已出现下降态势。20“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步增长24,5%,增速较前10个月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11月投资增速为21.2%,较10月大幅回落3.8个百分点,单月投资处于年内最低水平。在紧缩政策的影响下,信贷资金获取难度加大。前11个月投资资金中信贷增长仅为5.9%。随着下半年通胀回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开始下降,名义投资增速已大幅减少。从行业层面看,占固定资产投资较大比重的房地产行业投资加速下滑,已处于拐点区间。由于政策基调总体趋紧,房地产调控将继续执行,单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已接近负增长态势,明显低于前期水平。受此影响,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也开始下降。1-11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9.9%,增速较前十个月下滑1.2个百分点。从单月数量看,11月房地产投资增长20.1%,较10月大幅回落5个百分点,回落速度继续加快。在限购政策维持的格局下,低迷的楼市销售将加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面紧张状况。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形势十分严峻,投资、出口等受到了很大阻力。出口情况虽取决于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但国际经济又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经济增长还是要把扩大内需放到首要的位置。内需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在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回落的情况下,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自然就要在扩大消费需求上下功夫; 三、“十二五”期间扩大国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1.推进税制改革、结构性减税,增强企业活力和居民消费能力。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减税是刺激和扩大消费必须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减税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对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减税,一律减半征税,帮中小、微型企业度过难关,以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二是加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力度,以减少重复征税。三是免征农民购置相关农机具、农机产品的税费,让利于农民。四是实施个人所得税指数化,即扣除标准与通货膨胀挂钩,以避免因为通货膨胀而降低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 2.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中等收入者是一国消费的主要支持力量,也是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引导者。目前,我国收入流动性正在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中间收入层人群收入持续流出,高、低收入层人群比重明显增加,中等收入者群体呈现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所占总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如果一个国家各阶层的收入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是不利于服务消费增长的。因为经验表明,少数富人阶层倾向于购买进口高档商品;大多数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主要用于购买满足生活必需的低端商品;而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结构更加合理,他们也是服务消费支出的主力军。政府应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提高工资水平,增加低收入阶层社会保障,将部分低收入者升级为中等收入者,以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3.完善社会保障建设,为居民消费增长创造制度基础。经验表明,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确保消费增长的重要制度基础。因此,“十二五”期间要以养老和医疗为突破口,以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看病难”的问题。当然,我们也要吸取欧洲高福利化国家的教训,避免财政负担过重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4.继续调控房地产市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避免因为房价过快上涨而挤占消费需求。政府应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短期内不应松动现有的紧缩与限购政策,保障政策的独立性与持续性,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的市场预期与消费结构。同时,政府还应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保障房可以对低收入家庭带来较大帮助,减少生活压力,并使其有更高的消费倾向。 5.改善消费条件和环境,提高消费意愿。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也将转型升级。目前,城市居民对吃、穿、用等商品性需求渐趋刚性,商品消费发展空间较为有限。相比之下,服务性消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望成为未来我国居民消费的支出重点。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已发生较大变化,花钱买享受、买时尚、买轻松、买健康等正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趋势。生活质量的提高已带动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上升,居民消费意愿明显改善。 2012年12月中旬结束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推广开发网络信息服务,拓宽居民的信息来源渠道;落实既有的鼓励服务消费措施,比如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家庭消费等;大力建设文化娱乐休闲场所,满足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规范餐饮行业发展,保障食品安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规范消费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服务)的力度越来越大,尽快出台各类服务标准,增强服务品牌意识,稳步提升服务质量。 总之,随着消费者权益意识的加强和服务体系的健全,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环境正在逐渐完善,助推了居民的消费意愿,有助于消费需求增长。 6.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辜胜阻(2011)曾经测算过: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它会使最终的消费提升1.6个百分点。按照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构想,城镇化将提高4个百分点,由此推算,我国城镇化就会提升最终消费需求6.4个百分点。显然,城镇化是提高我国最终消费需求的强劲动力,也是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我们必须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抓手。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角度看,要让进城的农民接受城市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具备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提高进城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和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劳动能力。 7.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满足国民消费新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从供给上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新要求,本身也是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谓一箭双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制度环境和人力资本素质。所以,要从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创造公平竞争机制、降低准入门槛、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科技元素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入手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8.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民消费需求。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0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达20865亿元,同比增长16.1%。然而,与城镇市场相比,农村市场所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偏低,2010年仅为13.5%,这与约占我国总人口一半的农村人口地位并不相称。只有农村消费市场得到充分发掘,我国内需才能真正扩大。因此,农村市场应成为政府重点开拓领域。目前,农村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中高档消费品正成为农民消费热点。农村居民已逐步从食物、居住等基本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型升级。前几年出台的“家电、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增加购置补贴”等政策,有力开拓了农村消费市场。今后,除继续完善这些政策外,还应考虑加快推进“服务下乡”进程,开辟农村服务消费市场。城市作为服务业最重要的产出基地,集聚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服务消费所必须的金融、物流、科研、信息、营销、文化、教育等极为重要的服务资源。如能充分利用城市服务资源,积极引导城市服务资源下乡,将有助于建立一个高效、低成本、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借助专业化的服务,可实现农业产业低成本经营,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由此带动农民收入提高。同时,服务下乡还有助于扩大农村对金融、物流等服务行业的需求,提升农村市场的整体消费结构。服务下乡有望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及农村消费偏低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毛中根 洪涛,2011:《从生产大国到消费大国:现状、机制与政策》,《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 赵坚毅等,2011:《中国的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与影响分析》,《经济学家》第9期。 王庆,2011:《中国经济系统中杠杆率上升受到抑制》,《网易财经》12月19日。 辜胜阻,20ll:《城镇化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最好的结合点》,《人民网》1月24日。 张颖熙 夏杰长,2011:《服务消费结构升级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重庆社会科学》第1l期。 夏杰长,2009:《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经济学动态》第2期。 作者:中国社科院财经院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来源:《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2期时间:2012-04-23
2.最终消费率不升反降,总需求结构严重失衡。最终消费率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工业化初期,由于国家人力、资本、资源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居民储蓄来保证社会发展的资金供给。在这个阶段,储蓄、资本积累是最紧要的。这不可避免地会使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领域的投资。其结果就是储蓄率增加,消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下降。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品和各类服务的日益丰富,社会的消费结构将会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伴随着消费需求的提升和结构的升级,消费率接下来又会有所回升。我国的消费结构目前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从最终消费率看,并没有按照“先降后升”的规律发展。目前我国却呈现最终消费率不断降低的现象(表2)。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自分税制改革后,我国收入分配开始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相当比重的居民收入被转移至政府。劳动者报酬所占GDP比重逐年降低,居民并未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我国工资性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从2000年前的21.9%下降到2010年的11.7%(赵坚毅等,2011)。“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居民收入和GDP同步增长,但从这一年多时间看,仍然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前者增长7.8%左右,而后者增长了9.8%左右。居民所持有的个人财富相对较低制约了消费的潜在增长能力,并导致高GDP与消费能力不足并存的尴尬局面。 二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部分中低收入者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1扩大到了3.3:1,远远超过世界上2:1左右的一般水平。从基尼系数来看,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已超过0.5(警戒线为0.4),属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表现。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中国收入最高与最低的行业相差15倍,国企高管的平均收入和社会平均收入更是相差128倍(张颖熙、夏杰长,2011)。较大的贫富差距也是抑制社会整体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 三是较高的住房价格抑制了消费。住房制度改革后,购买住房成为一般家庭最大数额的开支。快速上涨的住房价格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支出结构。居民将可支配收入更多地储蓄起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大城市甚至要动员一家人的储蓄才能支付得起-套住宅的首付。显然,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刚性的住房需求挤出了正常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率难以提升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是消费供给结构失衡。当居民收入较低时,其往往会消费弹性较低的物质类商品,而当居民收入提高时,其将逐步消费弹性较高的服务类商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一部分居民收入的显著提高。然而,较低服务业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却难以满足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供给不能赶上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就会出现由供给不足导致的消费需求下降,或者消费的断档。 二、扩大消费:调整我国总需求结构的着力点 1.世界经济前景暗淡,出口需求明显下滑,扩大消费势在必行。目前,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已波及欧盟核心成员法国与德国,并呈现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态势,欧洲经济陷于停滞,市场需求迅速萎缩。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统汁数据,2011年我国进出口增速相较上年均明显放缓,其中出口增速已由1月的37.7%下降至11月的13.8%。 不出意料的话,2012年发达国家有可能步入滞胀的泥潭,新兴经济体增速将继续放缓,世界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国际经济环境严峻、人民币升值、贸易保护加剧以及我国出口品成本上升,2012年出口增速将继续减慢。在这种背景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就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2.固定投资增长速度放缓,保持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是扩大内需的新动力。在2008年后的宏观调控过程中,为应对经济下滑态势;我国政府采取比之前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预算内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中央项目投资显著增加,积极财政刺激有效对冲了经济下滑风险。进入2011年,尽管受到紧缩政策及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在“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惯性推动下,依然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接近年末,其增长速度已出现下降态势。20“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步增长24,5%,增速较前10个月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11月投资增速为21.2%,较10月大幅回落3.8个百分点,单月投资处于年内最低水平。在紧缩政策的影响下,信贷资金获取难度加大。前11个月投资资金中信贷增长仅为5.9%。随着下半年通胀回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开始下降,名义投资增速已大幅减少。从行业层面看,占固定资产投资较大比重的房地产行业投资加速下滑,已处于拐点区间。由于政策基调总体趋紧,房地产调控将继续执行,单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已接近负增长态势,明显低于前期水平。受此影响,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也开始下降。1-11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9.9%,增速较前十个月下滑1.2个百分点。从单月数量看,11月房地产投资增长20.1%,较10月大幅回落5个百分点,回落速度继续加快。在限购政策维持的格局下,低迷的楼市销售将加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面紧张状况。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形势十分严峻,投资、出口等受到了很大阻力。出口情况虽取决于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但国际经济又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经济增长还是要把扩大内需放到首要的位置。内需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在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回落的情况下,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自然就要在扩大消费需求上下功夫; 三、“十二五”期间扩大国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1.推进税制改革、结构性减税,增强企业活力和居民消费能力。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减税是刺激和扩大消费必须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减税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对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减税,一律减半征税,帮中小、微型企业度过难关,以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二是加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力度,以减少重复征税。三是免征农民购置相关农机具、农机产品的税费,让利于农民。四是实施个人所得税指数化,即扣除标准与通货膨胀挂钩,以避免因为通货膨胀而降低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 2.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中等收入者是一国消费的主要支持力量,也是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引导者。目前,我国收入流动性正在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中间收入层人群收入持续流出,高、低收入层人群比重明显增加,中等收入者群体呈现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所占总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如果一个国家各阶层的收入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是不利于服务消费增长的。因为经验表明,少数富人阶层倾向于购买进口高档商品;大多数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主要用于购买满足生活必需的低端商品;而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结构更加合理,他们也是服务消费支出的主力军。政府应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提高工资水平,增加低收入阶层社会保障,将部分低收入者升级为中等收入者,以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3.完善社会保障建设,为居民消费增长创造制度基础。经验表明,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确保消费增长的重要制度基础。因此,“十二五”期间要以养老和医疗为突破口,以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看病难”的问题。当然,我们也要吸取欧洲高福利化国家的教训,避免财政负担过重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4.继续调控房地产市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避免因为房价过快上涨而挤占消费需求。政府应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短期内不应松动现有的紧缩与限购政策,保障政策的独立性与持续性,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的市场预期与消费结构。同时,政府还应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保障房可以对低收入家庭带来较大帮助,减少生活压力,并使其有更高的消费倾向。 5.改善消费条件和环境,提高消费意愿。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也将转型升级。目前,城市居民对吃、穿、用等商品性需求渐趋刚性,商品消费发展空间较为有限。相比之下,服务性消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望成为未来我国居民消费的支出重点。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已发生较大变化,花钱买享受、买时尚、买轻松、买健康等正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趋势。生活质量的提高已带动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上升,居民消费意愿明显改善。 2012年12月中旬结束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推广开发网络信息服务,拓宽居民的信息来源渠道;落实既有的鼓励服务消费措施,比如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家庭消费等;大力建设文化娱乐休闲场所,满足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规范餐饮行业发展,保障食品安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规范消费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服务)的力度越来越大,尽快出台各类服务标准,增强服务品牌意识,稳步提升服务质量。 总之,随着消费者权益意识的加强和服务体系的健全,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环境正在逐渐完善,助推了居民的消费意愿,有助于消费需求增长。 6.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辜胜阻(2011)曾经测算过: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它会使最终的消费提升1.6个百分点。按照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构想,城镇化将提高4个百分点,由此推算,我国城镇化就会提升最终消费需求6.4个百分点。显然,城镇化是提高我国最终消费需求的强劲动力,也是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我们必须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抓手。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角度看,要让进城的农民接受城市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具备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提高进城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和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劳动能力。 7.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满足国民消费新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从供给上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新要求,本身也是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谓一箭双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制度环境和人力资本素质。所以,要从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创造公平竞争机制、降低准入门槛、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科技元素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入手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8.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民消费需求。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0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达20865亿元,同比增长16.1%。然而,与城镇市场相比,农村市场所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偏低,2010年仅为13.5%,这与约占我国总人口一半的农村人口地位并不相称。只有农村消费市场得到充分发掘,我国内需才能真正扩大。因此,农村市场应成为政府重点开拓领域。目前,农村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中高档消费品正成为农民消费热点。农村居民已逐步从食物、居住等基本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型升级。前几年出台的“家电、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增加购置补贴”等政策,有力开拓了农村消费市场。今后,除继续完善这些政策外,还应考虑加快推进“服务下乡”进程,开辟农村服务消费市场。城市作为服务业最重要的产出基地,集聚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服务消费所必须的金融、物流、科研、信息、营销、文化、教育等极为重要的服务资源。如能充分利用城市服务资源,积极引导城市服务资源下乡,将有助于建立一个高效、低成本、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借助专业化的服务,可实现农业产业低成本经营,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由此带动农民收入提高。同时,服务下乡还有助于扩大农村对金融、物流等服务行业的需求,提升农村市场的整体消费结构。服务下乡有望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及农村消费偏低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毛中根 洪涛,2011:《从生产大国到消费大国:现状、机制与政策》,《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 赵坚毅等,2011:《中国的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与影响分析》,《经济学家》第9期。 王庆,2011:《中国经济系统中杠杆率上升受到抑制》,《网易财经》12月19日。 辜胜阻,20ll:《城镇化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最好的结合点》,《人民网》1月24日。 张颖熙 夏杰长,2011:《服务消费结构升级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重庆社会科学》第1l期。 夏杰长,2009:《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经济学动态》第2期。 作者:中国社科院财经院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来源:《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2期时间:201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