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关注价格体制改革的深化 > 专家观点 > 文章详情

张群群:CPI迷局中稳增长的挑战

发表于 wangzhenxia
  201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幅度显著回落。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7%。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1.8%,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1—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7%。据此,有专家主张,考虑到控物价调控目标的基本实现以及进一步稳增长的现实需要,目前应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放松银根以刺激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应正确看待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CPI涨幅的回落;在稳增长的同时,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货膨胀;在稳增长和控物价之间力求适度平衡,防止经济过度扩张。  一、被误读的统计数据  2012年8月上旬,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当时各界对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水平有不同解读。一份很有影响力的报纸,在一篇题为《如何看待CPI“破2”》的颇具深度的专访中,在记者撰写的引言部分,读者们吃惊地读到:“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CPI同比下降1.8%,连续6个月呈现负增长,且降幅比6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8.2%。降幅比6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为连续第8个月下降。”这位记者进而提出,这是否表明中国经济已经面临通缩危险?货币政策调控的“水龙头”宜松还是宜紧?  这些数据令人疑窦丛生,甚至会让人感到恐怖——不会吧?物价一直在涨,最近只是涨幅稍有回落而已,7月份的CPI怎么可能是同比下降?又怎么会是连续6个月的负增长呢?PPI也不可能掉得那么多!假如数据属实,那么,真可以说,中国经济的确是一头栽进了冰窟窿里!  不知道有多少满腹狐疑的读者,真的会打开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亲自去核对一下7月份的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其实是,7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1.8%,环比上涨0.1%;1—7月平均,全国CPI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1%。当月全国PPI同比下降2.9%,环比下降0.8%;1—7月平均,PPI同比下降1.0%。  真实的情况是,CPI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从2009年7月以来一直是在上涨。尽管在此期间,CPI涨幅曾有波动,但在持续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其涨幅是在不断扩大的。直到2011年7月以来,CPI的涨幅才逐渐有了回落。至于PPI,则是连续第5个月下降,但同比下降幅度并没有那么大。  这样的数据才接近常识和现状,并基本上符合经济工作者们的切身感受。这个体量庞大的经济肌体由高烧到低烧,身体状况渐渐趋于稳定和缓,尽管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二、真实的市场心态  我们很难弄清那篇专访开头一段的数据和推断是怎么来的。若基于善意的揣测,这样的判断可能是因为误读了官方所公布的统计数据,并要以此去佐证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失速”的过度担忧。心理学上认为,口误和笔误所泄漏的,有时反而是人们内心潜意识的真实状态。那么,在当前情况下,市场的真实心态又是什么呢?  熟悉中国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决策过程的人们不难发现,每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从事货币和金融研究的一些专家常常高声反对提高利率,反对及时采取收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在通货膨胀形势稍有缓和之际,有关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和即将发生通货紧缩的警钟,就会被敲得震耳欲聋。对于CPI的涨落,似乎存在着一种非对称的心态——涨不足虑,落须担心!  研究表明,相对于以往的经济运行格局,近十年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平均水平处于较高的区间段。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期间,更有官厅经济学家明确提出,要提高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这意味着,随着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告别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阶段;为了应对稍低的经济增速,并力求确保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吸纳足够多的新增劳动力,以实现就业目标,决策当局可能不得不容忍和适应一定水平的通胀。然而,考虑到近十年来迅猛增加了5倍的货币供应总量,近五年来信贷年均增长达到2002年以前的水平6倍之多的事实,真正需要提高通胀容忍度和承受能力的,可能不是决策当局,而恰恰是普通民众。而极度宽松的货币和信贷环境所饲育起来的“市场”力量,当前渴盼的恰恰是货币和信贷闸门的再度豁然洞开。  三、稳增长:在控物价和调房价的悬崖边起舞?  控物价取得明显成效,CPI和PPI双降既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反映,也是主动调控的结果。然而,出口增长率下降和经济增速回落幅度一度超过预期,进而引发决策层和市场的普遍担心,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此情况下,把经济增长放到经济工作中更加重要的位置,无疑是明智的选择。通胀水平的显著回落,为下一步采取灵活的稳定增长的宏观政策创造了更大空间。然而,稳增长不能以牺牲这一轮经济调控和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为代价。  防通缩言之尚早,物价仍处高位,控物价面临新的挑战。7月份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中,七升一降。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来看,由于灾害、异常天气和生猪生产周期回调等因素,8月上旬和中旬主要食品的价格和上期相比多数维持上涨态势。8月份CPI同比和环节仍是上涨。9月和10月CPI涨幅再度出现回落。10月份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全部呈上涨之势。考虑到今后几个月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的抬升,明年又是中国政府换届年,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仍然具有转轨过程中经常出现“过热冲动”的一般特征,经济管理者一时可能无法适应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对CPI的未来走势不能过分乐观。同时,对一些行业增速的下降应正确看待,不应过于悲观。  应谨防房地产调控半途而废。随着降低利率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调整措施的出台,全国重点城市的房价应声而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数据表明,下半年房价上涨的城市已由局部扩展到全局,普涨态势相当明显。市场预期和房价的逆转有充分的理由让人们担心,由于眼下正值不利的国际经济形势造成了国内经济减速,这一次房地产业有可能借助增长优先的宽松货币政策,再次上演金蝉脱壳和胜利大逃亡的戏码,就像上一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时,中国房地产政策转向时的情形一样。若要避免出现近年来房地产调控两度半途而废的结局,在出台稳增长的货币政策时,就有必要拿捏好政策工具的配合方式与实施力度。慎用降息手段和继续强化房地产信贷管理,是眼下需要特别重视的两个方面。  正确看待经济增速回落,努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都意味着需要坦然接受适度的经济增长率,这也体现在“十二五”期间和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上。从决策当局的视角来看,经济增速回落首先会引起就业方面的担忧,外需减少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内需的强有力支撑,把经济增速稳定下来有利于为结构调整构筑牢固的基础,物价回落会扩大货币政策的运作空间,然而货币工具的使用又要力求避免导致房地产市场虚火内盛,努力把资源引导和配置到实体经济领域。稳增长既是在“维稳”和“求进”之间走钢丝,也是在控物价和调房价的悬崖边起舞。避免失足跌落,无疑需要高超的调控手法,也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胆识。在此过程中,在协调和平衡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前提下,确保货币当局坚持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走向做出独立的专业判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版权归作者和中国社科院财经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