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咨询 > 重点关注 > 文章详情

夏杰长、刘奕:以服务业集群策动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

发表于 xiameng
一、以服务业集群策动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实现路径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简称GVC)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集群升级一种较好的方法。曾有国外学者认为,加入了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GVC分工体系,发展中国家就会自动实现本土企业的价值链升级。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在GVC中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升级进程被发达国家的大买家压制或者“被俘获”于GVC的低端环节,很难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更不存在升级过程中的所谓的“自动”实现机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企业就会永远处于GVC低端环节。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在构建本地化销售网络的过程中,通过服务业集群与制造业集群的互动实现彼此升级是完全可能的。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可以经由在制造业集群低端发展路径中逐步加入高端功能性的服务要素,摆脱跨国公司通过GVC的治理机制对发展中国家本土制造业集群的功能锁定,并沿着价值链逐步攀升。专业化的高端服务体系对于制造业集群的创新和升级都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产业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与融合发展。制造业集群与现代服务业集群之间具有明显的互动效应,制造业集群催生了现代服务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集群又极大地推进了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

        二、服务业集群策动制造业集群升级的着力点

        以服务业集群策动制造业集群升级,必须考虑到制造业集群发展阶段,有重点、分阶段实施。结合目前我国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政策着力点应该首先放在商贸、物流和会展这些制造业直接需要的、有利于修复断裂产业链、增进企业间分工和黏合度的服务业集群上,并努力促成其的转型和升级。

        1.商贸物流体系的建立是集群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集群竞争力更多地依赖于市场营销能力、创新能力而非生产能力,商贸会展物流体系将成为集群及其企业塑造品牌和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出路,而专业化流通体系及其转型所形成的激烈竞争将极大地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2.物流园区的形成与发展,对制造业集群的升级尤为重要。物流服务体系为制造企业提供了由供应链始端到终端的一体化服务,提升了集群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效率,这将促进特定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相互衔接,有助于形成相对完整的供应链,形成“物流园区策动制造业集群”的治理模式,引导产业集聚规模的扩大和效率提高。例如,在温岭以钱江摩托为核心企业的摩托汽配产业集群中,物流体系通过对供应链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销售渠道进行管理,提供货物跟踪、保险、金融、运输等服务参与到集群供应链物流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中,从而促进了制造业集群的效率增进。

        3.会展业是产业集群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获取外部信息、技术和知识重要且特殊的平台。作为一种临时集群(temporary cluster),会展是信息、技术和知识交流的场所,集群企业通过会展获得外部信息和知识,成为集群创新的重要平台,因而会展和集群存在着一定的藕合性与互动性。通过发展会展业,也将促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

        总之,加入GVC并不一定能自动实现集群升级,以服务业集群与制造业集群的协同定位与协同集聚为契机,通过不断在服务业集群中加入高级元素策动制造业集群攀升价值链,或许是一条可行的实现路径。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国大部分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应更加重视商贸、物流及会展服务集群与制造业的互动,推进集群中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与创新。

        三、发展服务业集群,促进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

        1.营造促进集群企业非主营业务外置化的环境。非主营业务外置化(即外包)可以使复杂的业务得到更专业化的操作或在经济方面获得更合算的成本构成,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更具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中扩大竞争优势,对集群整体规模的扩张具有重要作用。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企业原材料物流由第三方承担的仅为19%,产成品物流由第三方承担的仅为18%,有49%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汽车车队、46% 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仓库、48%的企业拥有机械化的装卸设施。中小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代理的比例更小,其自理物流的能力也相对更低。而1996年,美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物流业务量已经占全社会物流总量的57%。所以,只有集群成员企业改变旧有观念,树立产品差异化和特色经营策略,在特定的细分市场定位上营造自己的独特优势,集中力量将某种产品或某道工艺做深、做精、做强,才能提高制造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2.实现服务集群资源在更大区域内的配置和共享。目前各地服务业集群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定位趋同和重复建设的问题,较典型的例子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一县一会展甚至多会展的分散布局发展态势。应在宏观上做好服务业集群资源的布局规划,在规划框架内整合和配置资源,明确分工后再进行重点建设。在规划中,要特别突出各地的产业特色,促进专业化、功能性服务集群的发展,并以此促进区域内制造业集群的升级。

        3.选取部分服务业集聚区,进行财政投入与税收优惠支持试点。我国的服务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增加对服务业试点集聚区的财政投入尤为重要。应在确保原有财政服务业投入渠道增长的前提下,再适度增加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部分服务业试点功能园区的投入。特别是对集群内薄弱、对转型重要且公共性较强的服务领域,比如对专业化信息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等的建设与维护环节以专项资金的形式予以资助。对服务业集群内企业在用地、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与适度的税收优惠。集中有限的财力和采取适度的税收优惠支持部分试点服务业集聚功能园区的发展,有利于使服务业集聚功能园区真正成为我国服务业的“领头羊”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撑点。

        4.区别对待“依托制造业的服务业集群”与“纯服务业集群”。产业集群理论强调集群内各个企业之间的协作竞争和空间集聚带来的优势,并没有考虑具体的产业形式。其实,集群形成的路径和机理不同,其形态特点与发展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服务业集群既包括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中关村软件园为代表的外生性“纯服务业集群”,更包括以义乌专业市场群为代表的众多依托制造业集群发展起来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前者由于带有外来资本移植的特点,内生性、本地化不强,加快形成资源共享和合作机制、促成知识和技术外溢是其发展的关键。

        对于这类“纯服务业集群”,应着力构建集群内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和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共享信息知识资源以提升创新能力。在政策上,可以先从设立中介机构做起,或由集群的管理机构组织安排集群内企业的对话、促进正式及非正式网络的形成,鼓励企业间协同收集及分享行业发展信息。

        而对于“以制造业集群为依托的服务业集群”,应将关注点更多置于其转型上,以弥补制造业集群供应链弱点、改进其微观环境为目标,着力完善服务业集群的配套功能,引导这类集群朝着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发挥其转型对相关制造业集群升级的拉动力。“以制造业集群为依托的服务业集群”的发展与壮大,还需要政府政策与体制的支持和引导:一是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既避免无序竞争,又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有序的竞争是服务业集群转型的必要条件。应在降低市场准入的同时将着力点放在规范服务业的竞争环境上,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服务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以竞争促进服务业集群的深度分工,以满足制造业集群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二是建立健全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标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应加快服务业集群内企业的服务质量、信用评价、职业资格等标准的建立,通过标准管理促进集群升级;加快服务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申报认证体系建设,对认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并逐步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中国社科院财经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