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会议 >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07-2012(全国版)发布会 > 嘉宾发言 > 文章详情

李俊生

发表于 cjyyzb

  • [李俊生]: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在这里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的全体成员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完成《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07-2012(全国版)》。这份报告我简单的浏览一下,我特别看了你们的新闻稿,刚才听到其他领导和专家的发言,我又知道了不少的内容。[15:27]
  • [李俊生]:我之所以认为这个报告它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非常高,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5:31]
  • [李俊生]:第一点,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我认为中国的财政改革已经超越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现在需要规划未来财政改革的路径。这个报告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我记得几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过一次相关报告的研讨会,我有幸参加那个研讨会,并且做了简短的评论。这个报告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可喜可贺的是,课题组的成员没有放弃或者说没有在取得非常好成果的基础上就止步了,他们是继续前进,深入发掘这方面的材料,又研究出今天这样一个宏大的报告,所以我觉得这个报告为我们国家在新时期需要我们设计一个新的财政改革的路线图这样一个关键深刻提出了他们的改革路线的建议,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这是第一点我想讲的。[15:32]
  • [李俊生]:第二点,如何设计这个路线图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我想,要设计好我们中国公共财政改革的路线图,其中一个最基础性的工作是对我们改革开放迄今为止财政建设、改革、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应该说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我觉得这个报告,从一个侧面完成了这么一项工作。这个报告的评价我是这么看的,应该说从财政的视角研究了公共型政府的改革发展与路径。大家知道,政府财政是政府整体运转的一个基础,它应该说囊括了政府运行的方方面面,那么对这个财政行为做一个客观的描述,那么实际上就会对我们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运作、如何定位、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描述。所以对这个报告做一个定位的话,我认为是从财政视角描述了这个问题。[15:32]
  • [李俊生]:第三点,我对这个报告做一个稍微详细点的评价:[15:32]
  • [李俊生]:第一个,我认为它的数据是客观可信的,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我们后来、未来以及现有的学者和专家们研究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数据条件。刚才,我看你们这个报告会安排得非常好,不仅有我们课题组做报告,而且还要请公司对数据的采集做了一个报告,这样听了公司的报告以后觉得好像你们数据采集也挺客观的。是这样,过去我记得我在1986年曾经参加过国务院生产资料价格双轨的改革,我是赴河北省调查组的组长,我当时最头疼的是这个采集的数据如何客观,并且怎么样能采集到数据。当时我们的人很少,所以我深知其中的艰难。刚才听了公司的经理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个介绍,更加使我坚定了这个数据是可信的。[15:32]
  • [李俊生]:第二个,我们这个报告思路很清晰,虽然没有达到现在像世界银行有些专家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我们中国已经到了总结中国财政发展的历程,总结我们中国财政发展模式这么一个阶段,虽然没有把我们中国财政发展究竟是一个什么模式最后揭示出来,但是我觉得已经接近这个目标,因为只要把数据说清楚,把事实说清楚,并且客观的梳理好、科学的梳理好,那我们就能向世人揭示我们中国的财政模式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我关于这个报告的评价。[15:32]
  • [李俊生]:第三点,建议。[15:33]
  • [李俊生]:第一个,凡事都在发展中,那么这个报告也是如此,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我也建议我们课题组今后要继续努力,比如说在我们这个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怎么样能做到更为合理、更为客观,我觉得这个可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比如我们财政均等化,财政均等化指标里面我们看到你们三级指标对于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采用的指标是不同的。当然,从客观上来说这也反映我们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就是客观现实。但是实际上,我们要想真正揭示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这种均等化的程度,我觉得这个城乡的指标不应该是不同的,而应该是相同的,不管农村的指标状态多么糟糕我们都应该把它说出来,而不是说农村用三个指标,而城市用四个指标。咱们城市用垃圾处理等等这样的指标,而农村又用基础教育等等这类的指标,我个人认为这个不太合理。[15:33]
  • [李俊生]:第二个,中国公共财政建设,这个财政说到底是讲“财”,那么应该把这个思路梳理一下,财政资源配置这类指标体系和绩效类指标体系是否应该有所区别?具体说来,比如说城市财政均等化的程度,那么你是用我们污水处理等等程度这些指标,在我看来这应该是财政资源配置的绩效类的指标,而你们绩效类的指标都是用主观的指标,比如说满意度,在我看来满意度是不太可信的。你调查中,尽管我们公司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客观的去调查了,但是它毕竟是人自我感觉的一种表现,这种满意度可能取决于很多的要素。我觉得公共财政的建设是要满足公众的需要,但是我们对公众的需要要进行科学分类,要把它理清哪些是基本的公共需要,哪些是发展的公共需要,我们必须要有一类看过的指标评价我们公共财政究竟走到哪一步,而不是老百姓满意了我们就做得好,这样的说服力并不是很强。[15:33]
  • [李俊生]:我就提这么几点建议,谢谢大家![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