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会议 >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新闻发布会 > 嘉宾发言 > 文章详情

倪鹏飞

发表于 cjyyzb
非常感谢今天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还有新闻界的朋友。确实,咱们这个报告已经坚持了第14次了,按照一般的研究规律,第一个问题,作为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是比较好,但是长期进行研究,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我们这个研究,当我们有松懈情绪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多的鼓励。最近的一个鼓励,就是去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37年一次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把我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了,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后来我了解,专门提出这个目标,也与我们前期扎实的研究有一定的关系。

刚才高院长讲了城市发展的一些重要趋势,我还想给大家报告,我们的竞争力报告研究进展的一些趋势。中央全会提出了五大理念,是去年提出来的,大家翻一翻我们的“竞争力”,从原来的“经济竞争力”,现在发展成为“可持续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包括六个方面,其中“五大理念”,正好在六个方面里面,同时又加了一个城乡一体,城乡一体也可以放在社会里面。所以说,我们竞争力的研究,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正像刚才几位领导所说的,试图在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指示,在这几个方面的结合上下功夫,所以我觉得,这是可以给大家做一个汇报的。

今年的竞争力,和每年有相似之处,它的整个格局,接下来两位同事会做详细的报告。我们现在竞争力研究还有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原来的仅仅是进行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发展为对一些重大的前瞻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今年我们选择了城市体系这样一个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个问题除了我下面要讲的背景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我们国家由住建部牵头,正在进行城市体系的规划研究,我们团队也是这个研究的团队之一。所以我们把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城市体系的研究。

今年的竞争力,和每年有相似之处,它的整个格局,接下来两位同事会做详细的报告。我们现在竞争力研究还有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原来的仅仅是进行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发展为对一些重大的前瞻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今年我们选择了城市体系这样一个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个问题除了我下面要讲的背景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我们国家由住建部牵头,正在进行城市体系的规划研究,我们团队也是这个研究的团队之一。所以我们把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城市体系的研究。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呢?中央政府为什么要研究规划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正在改变中国既有的空间格局。既然要顺应规律,因此中国目前的城市体系要做重大调整,因此我们应该要研究,要规划新的城市体系来。这个目标,我注意到在研究的过程中,内部有的仅仅倾向于竞争力,倾向于经济增长,实际上我们通过文献的回顾发现,全世界或者比较有前瞻性的对城市体系规划的目标,它是要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这样的目标。具体来说,有几个事情,使得我们必须要研究这个东西,并且我们要设计出一些新的思路来。第一个,我刚才说了,中国正在经历人类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城市化有着巨大的潜力,但是它就是发挥不出来。

前一段时间说可能问题出在我们的户籍制度上,所以我们就改革户籍制度。现在我们改革了,三、四线城市的户籍放开了,但是人家不去啊,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我们现在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一方面我们有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我们现在下行的压力很大。所以,我们要看一看,我们这个潜力是不是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应该怎么把它发挥出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从全球到中国,一个重大的趋势,就是城市在大型化,因为有个规模经济的问题,规模越大,会享受越多的外部经济,所以有大型城市的问题,一般大型的城市可能竞争力就强。但是一方面在大型化,另一方面大城市的“城市病”愈演愈烈,我们这一次研究就发现了,待会儿就会介绍,城市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也是“城市病”最严重的城市。那么我们如何趋利避害,如果让城市既要大型化,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又要避免过度聚集导致城市病?所以需要新途径。这个需要新途径,也需要设计一个新的城市体系来。

第三点,中国正在发生重大的一个变化,中央领导也在讲,在分化,在各个方面分化,城市也在分化,并且分化得非常严重。我们中心区在繁荣,它的一百公里以外就是贫困带,在衰退。还有,大家现在讨论得特别多的是东北的下滑特别严重,东北整个在衰退,而我们研究发现,东北的衰退是不是与它的大城市的衰落有很大的关系?结果我们进行了一个实证的统计发现,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整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在进行分化,区域里面的不同区域又在进行分化,这也是与我们现行的制度体系和现行的城市体系有很大的关系。改变这个问题,也要使我们的城市体系进行一个重新的设计。

第四点,一般来说,全世界城市发展初级阶段的时候,城市体系可能是一个等级的,中国也不例外,在过去是等级的。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们除了规模上的等级以外,还有一个重大的是行政等级,尤其是行政背后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差异在加剧,所以又进一步导致了上面的分化。要化解这个矛盾,也需要有新的突破。

第五点,我们的政策。刚才我们说了,现在有“城市病”很严重,大家都觉得城市规模不能太大,应该向小城镇去发展,所以整个来说,我们提出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简单地来说,就是限制大城市发展,要让到小城市里面去。刚才咱们说要尊重经济规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落实到城市空间来,每个人都愿意到收入高、就业机会多、公共服务好的大城市里面去,但是这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的政策却希望我们都到小城镇里面去,甚至我们说小城镇都把户籍放开了,去吧,但是没有效果,没有人愿意去。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政策是不是应该调整呢?那么怎么办呢?概括来说,怎么能趋利避害?市场发展的规律是让大城市能获得更多的外部经济,但是大城市的发展又会导致“大城市病”,那么我们怎么既发展大城市,又不导致“城市病”?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有解决的办法,能够兼得。

基于这样一个情况,我们提出要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也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就是释放潜能,化解矛盾,顺应规律,需要重构中国的城市体系。

确定这个题目以后,我们做了很多文献的研究和实证的研究。首先看看国际经验,从组织体系来看,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方向发展。从规模体系来看,这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就是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大城市化,需要大国的人口,一百万以上的人口,要占到这个国家的40%-50%,有一些小国,几乎整个国家的人口都在大城市里面。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一百万人口占整个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在迅速上升。

第二,从结构体系来看,我们注意到,全世界的一些大都市、大城市区在多中心化,有的大国出现了多中心。因此,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是全世界发展的重要体系。组织体系就是城市群化,OECD在九几年的时候,专门做了城市群的比较研究,反映出城市群人口占整个国家的人口比例,城市群GDP占整个国家的GDP,总得来说,城市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第三,城市的联系。从过去的垂直联系,就是全世界的情况来看,尤其进入到发达阶段,从过去的垂直联系,上一级的城市控制指挥下级的城市,正在演变成平起平坐的平等的网络体系,也就是各城市各个中心是有分工的,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这个城市在金融中心上比较好,他那个城市在制造中心比较好,他们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尤其在欧洲的国家比较明显。

同时,我们做了实际的研究回顾以外,也对文献做了很多深入研究。我本人这几个月看了大量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城市规模体系的文献、结构体系的文献、组织体系的文献,联系体系的文献,总体上来看,都是谈一个问题,没有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没有一个多空间层次的城市规模、结构、组织、联系体系完整的框架。我们希望能够在理论上做一些突破,我看了很多文献,找到了两个非常接近的两个模型,但是它是各讲各的,后来我想到我的两个模型联系到一起,把这样一个框架,用一个模型的方式连在一起。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城市,它的人口的规模会决定城市是多中心还是单中心,以及这个城市的分布。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它有一个最优规模的问题,通过几个变量,也就是说,交通的便利程度就是拥堵程度,你的工资、租金,这样几个变量,拥堵超过一定程度,人口超过一定程度,城市的人口选择的一个中心里,成本就要超过收益了,就不合算了,就必须分成两个。国家也是的,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城市区层面,都受人口规模影响,决定是否是多中心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国家人口是可以确定的,国家人口确定了,就可以确定这个国家是几个中心,包括最大的中心。如果这几个中心确定了,中心的人口也就确定了,中心人口如果超过了最优的规模,接下来城市是几个中心也就确定了。地理学界一直有一个齐普夫法则,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很好地把国家人口、国家城市中心和区域的城市人口和城市中心联在一起,形成一般的平衡。这个理论体系所描述的现实规律是存在的。

基于这样一个理论,结合到中国这个巨型国家,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国,我认为它是个巨型国家,我们就可以在四个方面推定。第一,中国将是一个集群化的城市组织体系,它表现为城市群。第二,中国城市规模来看应该是“哑铃型”的城市体系,把城市分成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四级,大城市和小城镇两边的未来人口会很多,各占1/3,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人口相对要少一些,它们两个加在一起才可能达到整个城市人口的1/3,所以我认为可能是“哑铃型”的。第三,中国将是多尺度的城市体结构体系。第四,网络化的城市体系,金融、制造、科技、文化,各有一个城市体系,这个城市体系的中心和层级是不一样的,这几个网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一个新的综合的网,这个体系中心与中心之间可能就是扁平化的、相互合作的体系,而不是等级化的体系了。

这个理论和推定做了以后,我们就对中国的实际进行了一个观察,也做了真正意义上的计量分析,在这里我们给大家展示的是简单的统计的描述。从统计上看,我们国家城市群体系已经是非常清楚了,中国确实存在着一个城市群体,并且我们还用齐普夫法则订立,说明不仅仅是有城市群,而且城市群人口规模还有点符合国际地理学界的判断。

多中心,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城市群的角度来看,多中心好像已经存在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可能是中国三大顶级的中心,其他西北、东北可能都有中心,但是一个大城市的城市内部多中心还很少,还没有很好地出现,这是我们大城市的城市病非常严重的重要原因。我们也注意到,比如说东莞、苏州,他们有点像多中心,所以他们城市发展的情况来看,要好得多,虽然城市规模比较大。

网络化和多中心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总的国家来看,我们有网络化的情况。但是总体上来看,区域,尤其是城市来看,网络化还很遥远,还主要是等级化的体系比较严重,这些都从一些实证的层面上反映出我们国家的情况。

最后是规模化,就是城市的人口,这个是比较有意思的。在我们心目中肯定都是尖塔型的,大城市人口比较少,越往下人口比较多,这些年注意到,小城镇发展没有问题,大城市这些年发展非常快,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相对比较慢。在学术界大家讨论的时候,都把这个当成一个问题,我参加欧洲项目,外国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趋势,不是一个问题。从天津的经验来看,一百万的大城市比例会提高,从规模经济来说,现在好多研究三百万到五百万才是最优的规模,无论从城市数量来看还是大城市人口规模来看还是比较少,所以有这样一个规律,这是20062014年的数据反映出来的情况。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分析,还是在集群里面,其实我原来一直在思考,大城市小城市协调发展,大家特别希望让小城镇有个很好的发展。这个我们做了一个统计描述,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城市群里面,在大都市的周围,小城镇发展得非常快、非常好,包括小城市发展得非常好、非常快。但是,在城市群之外,在比较偏远的远离大都市的区域,小城镇不但没有很好的发展,而是在衰落之中。我们把两万个镇的数据都找到了,它的非农就业和常住人口,都做了分析比较,这个图非常明确地显示出,在都市区里面,在大都市周边,在城市群里面,小城市发展得非常好,之外就比较差。

根据上面的这些研究,我们得出一些结论,其实这个结论也非常清楚了,在组织体系上,中国已经出现一个城市群体系,而且这个城市的规模序位关系,正像齐普夫法则描述的理想状态靠近。在规模分布上,是“哑铃型”的,出现了大城市和小城市(镇)“两端大”,中等城市比较小,而且竞争力普遍较强的城市和小城镇多分布于城市群之内,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规模红利的源泉。空间结构上,我们已经出新了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多中心的城市群,但是内部还是单中心,导致“城市病”愈演愈烈。

联系上,尽管顶级城市间功能分工和网络化已经浮现,但低级别城市间的等级化联系特征明显,城市网络化联系远未形成。为了更好地顺应城市化的客观规律,适应转型的需要,挖掘发展的新动力和新红利,我们应该要有个新的规划。这个新的规划我们概括成三个目标、四个任务的转变、五个重要措施(345),三个目标就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简单说就是竞争增长。我们在这里做了一个初步的计算,如果按照这个规划来看,大城市和十大城市群城市放开了发展,这些区域保持8%以上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在未来五到十年,如果这样的话,6.5%以上的增长也是完全有信心的。所以,无论从目标来看还是现实来看,有这个能力。第二是社会凝聚力,因为我们说是网络化的,是城市群的,网络化可以缩小地区差距。第三是这种体系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设计的能够达到的方向。

基于这样的目标和我们现实的情况,我们要做四个转变,一是从过去孤立的城市体系向城市群体系转变,这个转变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做得比较成功了。二是由“塔尖型”的规模结构相“哑铃型”转变,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决策者,总是担心大城市会不会带来问题,但是全世界的趋势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顺应这个趋势,没有抓住这样一个重大的机会,对我们长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刚才忘了说了,其实我们现在面临着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就是城市群的发展,放开城市群的大城市、在城市群里发展小城市,网络化发展,真正能够释放出城市化发展的红利、城市化的巨大潜力来。现在我们虽然强调这个,要推定城市化,但是还是在笼统地强调,有些政策还没有调整到位。三是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你要大型化,就必须多中心。四是从等级化向网络化转变。

如果我们采取这样的措施,即使是不采取短期的刺激措施,也能更好地保证6%以上的增长,同时还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消除“城市病”,改善生态环境。

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做了一个计量的研究,对未来做了一个预测和描述,主要用了引力模型,用了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数,也用了时间距离一些最新的方法,做出了中国城市群体和城市体系这样两大体系。

那么这四个方面怎么具体化呢?规模体系就是哑铃型,我们这里提出了三十百千万,就是三个世界级的城市,十个国家中心城市,一百个大型城市,一千个重要城市,一万个小城镇,这是重点的。目前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城市还是比较少的,如果不把小城镇放在里面,小城镇有接近两万个,我们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才660多个,与我们国家的人口规模相对来说差得太远。基于此,我们有这样一个新的建议,小城镇未来可能会减少,重点发展一万个小城镇、一千个中小城市、一百个大城市、十个国家中心城市等等。人口“哑铃型”,刚才我使大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占人口的1/3,小城镇1/3,中小城市和小城市合在一起1/3。结合去年的研究,去年我们提出东中一体,网络发展,一网五带三十群。一网就是东中城市网,五带就是东北、西北、正西、西南、南线。三十群,现在我们国家规划的是十九个,但着眼于未来,有些城市群还在形成之中,我们这个研究是把正在形成的和潜在的都列进来。多中心是四个尺度的多中心,就是国家、区域、城市群和城市内部的多中心,网络化就是金融、制造、科技、等等,形成一个网络。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采取五大措施:第一,重点发展城市集群化战略。这个集群化战略分城市群内和城市群外。城市群内,一方面要加快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建立城市群的治理体系,让大家能够在一起平等地通过讨价还价的办法,把许多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第二,城市群外,长三角、珠三角这些,既然国家是个城市群体,他们之间的分工合作、定位也要做一个很好的梳理。实现大城市房开的战略,放开城市人口的限制,他既然要到大城市去,就让他到大城市去,但是有一点,城市的中心区不得超过最优规模,比如三百到五百万,如果城市中心区超过三百到五百万的话,必须再建新的中心。上次我在住建部开会的时候,我提了这个建议,有个领导立即就说,法国巴黎就是这样的,法国巴黎人口很多,但是核心区只有三百多万人口。最近街区市引起讨论的时候,咱们学者访问新加坡刘太格规划大师,他的建议和这个有点相似,他建议北京应该建立六个城市,这就能解决了,多中心就能解决。

我们可喜地看到,至少北京现在开始建新的子中心了,这样就能够释放和共享规模经济的红利。第三,实行小城市差别化发展的战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发展小城市,我们要在城市群、大都市周边这些地区发展小城镇,它的经济自然也在发展,我们就放开了让它发展就行了。对于偏远地区,既没有就业机会,也没有财政收入,政府也没有钱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你让他去,他当然不去了。所以没有限制性。当然,对于这些边远地区,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军事上、生态上的考虑,出于历史的考虑,要有选择、重点的发展,而不是笼统地说大力发展小城镇。接下来是多尺度的中心,刚才已经说了,不展开说了。空间和功能的网络化发展。

我再总结一句,如果实现这样一个战略,尤其是放开大城市,在城市群里面发展中小

我再总结一句,如果实现这样一个战略,尤其是放开大城市,在城市群里面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话,第一可以扩大这些城市内部的投资,第二由于这些城市的联接,可以扩大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第三个,由于它的互相分享外部性,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那么它当然能够产生巨大的增长红利和发展红利。刚才说了,对地区差距的缩小和环境的可持续,都有重要的作用。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落实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还是高院长下面的财政措施要跟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说到根本上还是财政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是希望国家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