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会议 > 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会 > 嘉宾发言 > 文章详情

王利民

发表于 cjyyzb
谢谢夏院长,谢谢鹏飞的团队和各位朋友。我参加过几次鹏飞这个团队的新闻发布会,跟鹏飞也时不时的有一些交流,首先祝贺鹏飞这个团队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听了鹏飞的报告,我有几点想法,供大家一起分享,也求教于各位专家、教授。

第一,中国土地供应量的问题,这是我们一直困惑争论的焦点,一方面说18亿红线不能突破,一方面说成是又要集约利用,同时资源部又说土地供应量完全冲突。事实上,问题的焦点在于整个城市土地的供应,我们工业用地完全大于实际增长,这说明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度非常低。当我们见到厂房像欧洲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土地利用率很低,当我们到新加坡、到台北、到香港,可以看到厂房都是十几层的,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开发区,像欧洲感觉土地制度,这就说明土地集约率不够,事实上反映我们土地制度有很大的问题。到底我们的土地竞争力是怎么进行控制?这是值得探索。

第二,我们在做一些关于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的文章,我们发现前年开始国际竞争学界,我们已经在2012年开始陆续讨论,基础设施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毫无疑问,交通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相当一段时间,起码在2011年前数据显示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说是马太效应也好,红裙效应也好等,这是毫无疑问的。 

接下来是加大整个的投资力度还是加强整个网络的均衡,通过高铁,我们欣喜地看到,在2014年,鹏飞的团队报告显示,在相当部分区域,东中部开始进行紧密合作,区域不均衡状况开始改变。整个高铁网络化建设和大规模投资,一个是大规模投资,第二个是网络化建设,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在东中部之间的马太效应。这个发现也是令人欣喜的,令人期待的。意味着基础设施的投资,在整体上还会改观中国整体的区域不平衡的问题。

第三,我和鹏飞经常讨论,如果朱镕基在1998年进行高速公路建设,一直到2008年,为我们初步奠定了都市圈,也就是一小时城市群建设,初步奠定了格局,这样一个格局加剧了都市圈内部,为我们今天进行都市圈建设打下一个格局。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也带来了一些内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新的十年当中,从2008年开始,朝着两个方向进行发展。这两个矛盾的方向,一个是有利于城市群比较优势的话,但是在内部会带来核心成,同时会带来都市群内部核心城市和都市群内部周边城市不均衡发展。随着2008年以后,高铁建设实施以后,一方面有虹吸效应,都市群城市和都市群城市之间差异已经逐步拉带。当整个正式群建设整体比较优势显示出来了,还有都市群内部的马太效应的显示出来了。 

特别这几年存在着这样几种现象。一种是除了交通基础设施以外,在都市群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着这么两种现象,优势的公共资源向都市群核心城市集中,特别是都市群众的核心城市,像医疗建设、高中的学校建设,我们看到一些比较好的中学生由于都市群户籍政策放开以后,导致周边一些城市优势资源往都市群内部的核心高中、核心医院进行。但是某种情况下,也反映着竞争的不匹配性。原来湖北一些很好的高中,部分被武汉华中师大、附中所吸收。我们知道2008年前,整个郑州核心城市都市圈建设还是比较正常的,当医疗建设大规模投向核心城市的时候,对周边群众的辐射效应就会减弱。我们欣喜看到两种现象,一种交通基础设施加密以后,在都市群网加密以后,有利于都市群整体效应,也有利于都市群附属城市的效应,但是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均衡投资又会加剧都市群内部的不平衡效应。

第四,看到这本书,我希望能够像李扬院长讲得那样,能不能集中阐释一些以公共服务为维度的城市竞争力。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关于教育问题放在知识型城市、智慧性城市维度里,医疗服务放在和谐城市里,这两个维度都做了,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觉得在都市群建设、城市化建设、城市群建设、城市建设、区域建设当中,这两个要素会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不仅仅在城市化均衡上的不均衡上,而且对吸引优秀人才、创新型城市当中,这两个方面会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说地级城市、县级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在县级城市已经谈到优质医疗资源向地级城市,比较合理的放在地级城市。现在教育资源纷纷向省会城市集中,事实上,这是都市群建设这两种状况都不是特别的理想,如果一个创新型的都市圈,无论是高中教育,还是一般普通医疗的建设,应该在都市群里面得到一个均衡的发展。所以,我还是建议为了更健康的发展我们的城市、城市竞争力和都市群竞争力,还是增加一个公共维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