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会议 > 2013-2014《旅游绿皮书》新闻发布会 > 嘉宾发言 > 文章详情

金 准

发表于 cjyyzb
金准:

大家好!下面由我发布《旅游绿皮书》的总报告。从2012年到2013年对旅游业最大的感觉就是各种各样的变化很大,而且中间很多都是全局性的变化、结构性的变化,我们对这个变化的概括是用两个字,破和立,老的法则、老的规则在不断打破,新的秩序在不断建立起来。在总报告中,我们用七个破概括中国旅游业的新变化。

第一,打破消费旧格局。

一是区域差距在逐渐缩小。过去东部发达区一、二线城市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我们这两年发现西部增长率超过了东部地区,三四线城市都在迅速发展,旧的区域差距在缩小。

二是距离障碍日益消除。通过高速网络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区域分割,远天远地成为历史,跨区域旅游、长线旅游在崛起。我们发现2013年五一长假,丽江、厦门、三亚等国内长线旅游增长非常快,2013年的十一长假长线航线甚至经常发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三是收入屏障不断打破。以前旅游是相对有一点收入人群的特权,但在今天旅游已经日益大众化、平民化,越来越多的国民能够分享到旅游服务。我们发现2012年出境旅游的收入是月收入3千到8千的游客群体,说明旅游越来越公益化。

四是出游群体逐渐扩大。以前我们认为是有闲阶层的消遣,今天转向普遍大众,不管是老人、妇女还是农民,以前不太主流的群体都成为大众旅游市场的一部分。

第二,市场均势打破。

我们看到随着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出台,旅游业的很多人都在叫苦,从数据上看,2013年上半年三星级以上的饭店的平均出租率比上一年下降了6%,客房收入下降8.5%,餐饮收入下降17.2%,这是下降的趋势。

第二个数据是掉头。我们发现随着旅游法的出台,迅速推动中国旅游进入散客时代。看2013年的数据,比如说峨嵋山,原来团队有58,散客是2,现在换了一个头,变成了2:8。九寨沟由7:3变为3:7,天柱山由6:4变为2:8,长白山由7:3变为3:7。这两组数据的背后,我们发现的是旅游消费逐步回归到公民消费、大众消费。

第三,三大市场的格局被打破。

入境游非常重要,但这几年以国内旅游为主的新的市场格局已经建立起来,呈现出“双增一减”的趋势,基于国民消费的国内旅游市场增加,出境旅游市场增加,入境旅游市场相对回缩。这个数据的背后是全球消费力的重新配置和中国旅游者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

第四,产业边界打破。

我们经常说大旅游,但我们发现各行各业真正围绕旅游业融合在一起,而且旅游业态不断演变融合。我们发现有各种各样的新业态走向前台,我们看莫干山洋家乐,上海有油轮旅游试验区,携程推出西沙群岛5日团队游,上海静安区的微旅游,这些新业态不仅是对传统旅游要素进行了整合,更是观念、资本、用地、要素、策划、市场、通讯服务的全面创新。

第三个打破产业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我国旅游业进入了空前的并购合资活跃期。

这是我们整理的从2012年到2013年的旅游业界的并购涉及的并购资金量非常大,有几十亿、上百亿,甚至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跨国巨头,这么活跃的资金流动,说明市场越来越看好旅游业,希望在旅游业新的增长期之前提前布局。

第五,区域格局被打破。

随着高铁网络日渐完善,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形成了一个新的“三高”格局,推动了我国旅游业高速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新的格局。在这样一个格局下,区域格局在迅速发生转变,比如西部地区的旅游地位日益重要,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非常快等等。

第六,打破了城乡壁垒。

在以前城乡之间是一个二元结构,今天我们发现城里人在往乡村跑,农村人在往城里跑,城乡的互动游在不断推进。以至于城市旅游中越来越多像乡村一样悠闲,乡村旅游里有了城市一样的快捷服务。这样的一种城乡壁垒的打破,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城市和乡村新的资源交换模式,旅游不仅仅成为了新兴城市化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成为农村田园化的重要依托。

第七,打破了投资法则。

我们发现这两年有几万亿的投资涌入了旅游投资领域里,这是一个新情况。在这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超大规模的旅游项目的涌入,以前是很少见,往往是几十平方公里的开发面积、上百亿的投资规模,我们在绿皮书里整理了这两年的超大型项目,这些超大型项目的涌入,一方面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格局,也带来了新的泡沫,这是我们非常需要认真关注的一个问题。

以上是七个破,七个破之后是三个立,中国旅游业不仅在打破旧格局,也在建立新秩序。

立本原。我们发现这一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发布,确定了新的本原,在这个纲要中明确提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简言之是明确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民生本原。

立本位。2013年4月旅游发通过,总则第三条开宗明义明确了旅游的事业的本位,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依法保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利。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基本上是起于事业,最后三十年产业不断凸显,到今天又重新回归到事业,保持新的本位的确立。

立智慧。我们发现智慧旅游从2012年、2013年到2014年都一直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智慧旅游的推动上,中国的旅游越来越变得可以定量、可以预测、可以监控、可以定制、可以管理、可以引导、可以节约、可以思考,驱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

这是我们所整理的2012年到2013年各种各样智慧旅游领域里的投资和并购,我们发现这个领域也非常活跃。

在这一系列的破和立的背后是什么样的主线呢?我们认为中国旅游业日渐和中国的整体改革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的破和立最后体现的一条主线是中国旅游业的改革和突围。

我们发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整个中国发展的关键词是“改革”,中国旅游业的这么多变化都是和改革的主线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发现改革中非常关键的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增长与结构调整、对外与对内开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这些关键问题都在旅游业领域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来,中国旅游业的破和立都是和改革紧密相关的。

第一,本原之立、本位之立、智慧之立,体现的改革的原动力。第二,消费习惯之破、城乡壁垒之破、市场格局之破,体现了改革的动因。第三,市场均势之破、产业框架之破、区域格局之破、投资法则之破,体现了改革的必要性。我们也发现,中国的旅游业正在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我们发现全国有一系列正在做旅游综合改革配套先行先试的一些地方,他们试图用旅游业的改革来引领中国整体改革,旅游业的改革再次走到了改革的前沿。

在改革中,我们发现当旅游业要改革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旅游是有非常多的流行特性,而外围所有的机制财政、土地、金融都是刚性,当柔性的机制需要向外部的刚性体制要空间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中国的旅游业要在刚性体制里突围。我们发现这些突围包括一些尝试,比如说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的衔接,我们发现成都已经启动了这样的尝试,他们推出了旅游功能区的规划。我们发现旅游业越来越迫切需求上,刚性的土地制度要空间,比如说北京推出的一系列荒山荒坡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动旅游业的一些机制。我们发现旅游业正在通过创新财政金融体制来解决资本问题,比如说成都的龙门山成立了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向中行获得贷款授信。山西的长治有九家旅行社自己成立了旅游联盟,利用内部机制和旅行社积淀的资金成立担保公司,推行金融创新。

通过开放来促进改革,旅游业正在积极谋划各种各样开放的途径,通过开放倒逼改革。比如说2013年我们国家几个城市相继实施了72小时的过境免签政策。舟山正在努力争取低空航线的开发,国务院还核实批复了舟山港口的109公里的港区,涉及到油轮游艇一系列的重点项目。

最后我们发现改革还在向扶贫机制创新,2013年宁夏建立了中国唯一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试验扶贫区,这也是一个宏观机制突围的重要内容。

展望未来:回归旅游业的本原。

我们总结了四个发展方向、四个回归,第一是发展目标向回归人的本原。因为旅游业的本来的发展目标是人,今天我们的旅游法出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让我们更加关注人们真实的需求。

第二是发展诉求上回归战略的本原。随着国家对于旅游业地位的逐步提高,旅游业已经和国家战略非常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和改革非常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在回归到国家战略的本原。

第三是产业管理上回归服务的本原。旅游业要回归人的本原,必然就要求政府职能从管理转向服务,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的整体旅游管理的体制要回归到服务的本原上来。

第四是发展逻辑上回归市场的本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未来的中国旅游业必然要更加以市场为本原来发展旅游业,需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市场体制,逐渐拔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形成健康良性的旅游发展环境。

总之,我们的报告提出,2012年到2013年旅游业的破与立,既是对中国改革大业的呼应,长远来看,更是回归旅游业本原的必然要求,未来的中国旅游业必然有新的观念、新的秩序、新的结构,回归本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