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评论 > 学术顾问 > 王国刚 > 王国刚重要观点 > 文章详情

王国刚:对理财产品多些建议少些指责——从金融改革高度发展银行理财产品

发表于 cjyyzb

  关于理财产品目前争论很大,我们认为,理财产品在中国整个金融体系、中国金融改革过程当中的定位问题很重要。

  金融“十一五”规划和金融“十二五”规划提到了利率市场改革,该问题是整个金融改革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从产品的价格、发挥市场机制、尊重市场规律来讲,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十几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甚小。

  2012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到39.9万亿,这说明居民在资金使用上没有多少选择,存款还是为主。此外,企业除了从银行获得贷款,其实没有多少路径可供选择。到去年年底,银行贷款余额已达到60多万亿。更重要的是,业界所热论的银行转型,十几年来仍举步维艰。回答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要看我们多年来是否在按照市场规律、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运行金融。

  上世纪80年代,当我们讨论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区别时,曾讲过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交易各方都是无选择状态,无论是卖出方还是买入方都只能按一种方式做,因为计划经济的行政机制已经安排了交易唯一性。而市场经济典型特征是给交易各方充分的选择权,只有在充分选择权条件下才有市场经济,也才有价格,价格既不能由买方定也不能由卖方定,是买方和卖方在竞争中共同形成。

  可以说,由于没有太多的金融产品可供选择,居民作为资金供给者和金融产品的买方,其并无选择权。同样,企业作为贷款的买入方,其也无太多的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各方在利率这一价格上无定价权,利率市场化进程因此会进行得很缓慢。

  改变这种状态必须打破目前由中国整个金融产品所导致的这种金融交易机制单一性问题。从这一角度而言,理财产品是银行经过多年的探索迈出的第一步,虽然这一步从目前来看,还有很多需完善之处(相较成熟状态而言,目前中国理财产品还是初级的),但是这一步是重要的。在现行金融市场环境下,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在市场中应有更多选择权,从而才能够有效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从而真正地、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

  十八大以来,“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受到特别强调,我们应改变过去一些不讲市场规律、不讲经济规律的思维和理念,真正用市场的角度、经济的角度、深入银行体系改革的角度来理解银行理财产品。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有人讲过,美国经过20多年,银行业不会死,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导。中国的银行业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要转型并且有力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场机制的有效形成,必须跳出原来存贷款的旧框子,步入金融市场。通过在金融市场的运作,提高自身素质,同时真正确立银行业依然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这一标杆。如果用这一标杆来衡量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那我们才刚刚开始。我们可追求它的完善,追求它的升级,但是我们更希望听到善意的建议,使它走得更好,指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王国刚
来源: 《当代金融家》2013年第3期
时间:201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