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咨询 > 战略咨询 > 文章详情

夏先良:中国面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外债战略调整

发表于 fengjing
中国需要转变利用外资战略,着力侧重利用外债战略,扩大利用外债规模,增加利用外债比重,优化利用外债的结构,提高利用外债水平;实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转变对外投资以债为主战略,减持债权投资规模,分散债权投资币种和市场分布,提高直接投资和股本投资的比重,优化投资结构。

(一)中国侧重利用外债战略

        1.中国直接利用外资增长减速需要增加间接利用外资比重

我国利用外资结构中一直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和股本投资占我国利用外资的七成以上。与我国商务部报告的数据略有差别,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吸收FDI总额达到124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8.1%,低于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7%的速度。与2010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1057.4亿美元,增幅达17.4%的速度相比,2011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下滑了9.3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整个对外负债中所占比重较高,其增速放缓或滑坡对我国资金供应的影响较大。

我国以债券方式融资占比过低。2010年底中国对外负债中外债占29%,其中债券融资规模仅占我国对外负债的0.6%。2010年美国对外负债中13.8%是外商直接投资,15.5 %是公司股票融资,70.6%是外债,其中14.9是公司债券融资。中国与美国利用外资的比例结构正好相反。中国利用外债比重较低,可以通过增加利用外债比重,扩大利用外债规模,弥补直接利用外资增速放慢的资金空缺,同时增加外部资金供应。

        2.侧重利用外债具有必要性、充分性和重要性

过去我国在利用外资中过分依赖外国直接投资,又缺乏市场机制和平台扩大利用外国证券投资的资金。我国利用外资方式传统,结构单一,受资本输出国影响较大,风险大。而且利用外资成本高。一般来说,股权筹资成本代价高,债务筹资成本较低。目前我国直接利用外资比重高的结构决定了用资成本代价相对较高。调整利用外资结构,侧重利用外债,增加债券融资比重,降低利用外资成本和风险,非常有必要。

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不仅缺乏资金,而且缺乏技术、新产品、经营管理经验和人才,所以,当时一直强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资方式,侧重以外为主的引资战略。如今随着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成长起来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和优质企业,拥有先进技术和核心产品。中国到了需要转变利用外资方式的新阶段,在直接利用外资增速放慢的新情况下,我国需要从过去主要依靠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战略转变为利用外债为主战略,转到侧重利用外债战略上来,以我为主,提高本国企业利用外资的主动权。

世界上由政府、机构、企业、个人闲置的游资规模庞大,远远多于跨国公司用于实业的对外投资,因此,世界上债券、信贷等各种债务融资规模远远高出实业和股票投资规模的许多倍。虽然我国境内不缺乏资金流动性,但大量企业仍然缺乏资金来源以及融资渠道,我国有必要研究制定扩大利用外债开放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的政策。当前正值人民币国际化寻找突破之际,我国可以借人民币对外发行债券融资方式,吸引外国资金,扩大利用外债规模。这比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源更大,更加容易,也更加便宜,可以大大降低利用外资的成本。而且这也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流通化和储备化,促进外流的人民币回笼和循环,减少美元汇率风险的损失。

        3.实施侧重利用外债战略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任务新阶段上,我国要适时转变利用外资战略,从依靠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为主战略转变为利用外债为主战略,实施侧重利用外债战略。在逐步收缩和减少外商直接投资的各种不合理优惠政策基础上,我国要逐步放开资本和金融项目账户,鼓励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开辟中国企业利用外资新的方式、渠道和途径,把利用外资主动权掌握在我国企业手里。

当前国家需要调整利用外债政策,提高利用外债水平,加快利用外债发展步伐,扩大利用外资中外债的比重,特别是中长期外债的比重,尤其是要扩大非财政性中长期外债的利用规模。根据国际市场供求情况,结合调整外债债权人与债务人结构,压缩政府对外借债,增加企业外债,鼓励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债务资金,提高杠杆利用率,扩大外资对华投资渠道和范围。在信贷融资之外,公司发债是吸引外资投资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借此可以扩大利用债务外资的规模,弥补外来资金增速放缓引起的用资不足,降低融资用资成本。

优化外债结构,调整来自银行信贷、政府贷款、债券融资等渠道的不同外债借款形式、借款期限、借款币种和借款方式,优化外债资金用途和产业分布。国家要放行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融资政策,在国内建设面向国际投资者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完善人民币债券市场制度和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和规范,构造完善的债务供求服务体系,吸引外资购买中国企业债券。增加效益高的外债,减少效益低的外债,提高利用外债的水平和质量,合理配置外债与对外债券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优化外资外债结构要着力增加中长期外债规模和比重,借长还短,优化长短比例。在经济效率效益高、经济稳定、还款能力强时多借外债,以中短期外债为主,降低融资成本。在经济效率效益低、经济不稳定时,减少利用外债,以借长债为主,虽成本高,但还款周期长。

我国要把利用外资的结构调整到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体相当的水平上,着力提高利用外债比重和水平,把外债比重提高到占GDP的50%左右。以欧债危机为警示,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的外债管理经验,控制外债风险。

(二)中国实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

        1.中国海外资产中债权投资比重大大高过直接投资

2010年底中国在对外金融资产41260亿美元中对外直接投资、股本投资、债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存量分别为3108亿美元、630亿美元、1941亿美元、6439亿美元、29142亿美元,分别占整个对外金融资产的7.5%、1.5%、4.7%、15.6%和70.6%(见表7)。可见,我国储备资产仍然是对外金融资产中份额最大的一部分;外汇储备资产和对外债权投资合占对外金融资产的91%;对外直接投资、股权投资占对外资产的9%,比重较低。

受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政策,限制外国投资范围和准入,阻碍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发展。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60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增长缓慢。

我国外汇储备不仅占比高,而且增长快,在对外投资过于保守政策下过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处于投资美国等国家的国债资产上。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011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867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3878亿美元。在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强劲时期,而且时常为出现大额顺差苦恼时,中国不必担忧支付不足的风险,所以不必要保持如此大规模外汇储备规模以确保国际支付的无风险。

近年来我国每年经常项目保持盈余,积累了大规模外汇,加之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外汇,每年增加外汇资产规模相当大,我们却没有将外汇资金用于实体经济循环和增值上,而是将大规模外汇投资外国虚拟资产上被外国所利用,转变成外国实体经济的资本金。这就如同每年我国要向外国大量献血,虽然短期没有伤及自身健康,但长期大剂量失血有害无益,而且献血的补偿金很少,不足以造出同量的血液来。

        2.中国海外投资效益低、风险高、损失大

中国大规模对外投资出现了结构性扭曲,对外投资中直接投资、股权投资比重过低,债权投资占比过高,结果整个对外金融资产平均收益水平偏低。这种国际投资结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投资管理水平较低有一定关系,显然外国国际投资经营管理能力强,经验丰富,国际投资收益率较高。

在欧债危机影响下现在国际金融市场债权投资的安全性差,风险高,收益率却较低。美国在华大约5百亿美元直接投资,每年获得超过百亿美元收益,投资收益率超过20%以上。2010年中国在美各类投资(主要是非股权类投资)规模超过1万6千亿美元,全部收益大约4百亿美元,投资回报率大约在百分之2~3之间,投资收益率大约只有美国在华投资收益率的10分之1。这是两国投资不平衡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两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差别。中国这种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巨大的国际利益损失。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侧重在国内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程度低,不适应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承受着较高的全球总风险。虽然国内经济增长平稳,似乎风险较低,但一旦国内出现较大经济波动,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将面临非常高的危险,因为没有分散风险的渠道和规避风险的机制。如果中国发展起来一大批全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即使出现某一时一地的损失,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在整体上仍然健康,没有较高风险。

        3.实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

实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是落实“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实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不仅能够提高海外投资效益、降低风险,用活用好外汇,减轻外汇储备浪费,而且能够带动外贸转型升级,实现内资推动外贸扩张和飞跃,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高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能力和控制力,同时带出去中国文化、人民币,输出劳务,锻炼一大批国际化人才。关键看我们如何落实跨国公司发展战略。

中国必须正视与美国在对外投资上的战略差异,转变战略思路,落实跨国公司发展战略,从对外债权投资为主战略逐步调整为对外直接投资和股权投资为主战略,加快投资结构调整步伐,走出一条依靠跨国公司和专业国际投资公司推动的国际投资道路,尽快缩减依靠政府机构开展的国际投资规模,从对外债权投资为主战略逐步调整为对外直接投资和股权投资为主战略,对美债权投资要压规模,调结构,实现投资分散化、多元化、实体化。我国中央国有企业要加快公司化、社会化、股份化转型改造,在此基础上打造全球性跨国公司。

政府工作重心要转到为“走出去”企业服务和支持上来,打开中国企业进入美国、欧洲等市场的投资准入大门,提供投资安全保障,做好专业指导和服务,而不必要去管制和审批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可行性报告。政府干预企业分内的事,往往事与愿违。要完全让企业对海外投资负全责。

我国要加快成立多家专业国际投资公司,接手国家外汇管理局经营外汇储备的业务,尽快减持美国国债规模,将一部分资金分散投资于全球股票证券市场,保持稳定国内金融的一定比例债券投资,分散投资于亚洲、美洲、欧洲市场;把一部分外汇储备和海外债权资产,以比市场优惠价格出售给国有企业,并转为海外直接投资;通过货币互换等方式扩大人民币国际流通和贸易结算;把一部分美元资产转化为其他储备货币资产。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中国调整对外投资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战略机遇。欧债危机引起了一些国家财政普遍紧缩,让欧洲许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缺乏资金,融资更加困难。由于美国国债市场利息率低于2-3%,投资需求依然强劲,中国减持美国国债会有其他投资者接手,不会引起债券价格明显影响,这是我国优化投资结构的机遇。中国对美债权投资的减持动向可能会迫使美国调高国债收益率水平,有助于我国在美投资增加收益。同时也可能进一步激起美国打压欧元、欧盟的怒火。尽管美国多次声称支持解决欧债危机,但美国不会实质出资帮助。打击欧元、欧盟是美国战略利益所在。

欧洲债券市场风险高,利息率也相对较高。中国要科学研究和评估欧洲金融投资品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高低,选择收益较高、同时安全性、流动性也较高的投资品。欧洲债务危机正是中国扩大全球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的契机。中国要深入研究欧洲国别投资的市场状况、政策和法律环境,减少投资陷阱,降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回报。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尽管理论上增加一点投资安全性,实践中也首先面临投资折损和破产损失,而且通过这些组织的投资降低了资产流动性,失去投资主动权。少许投资可以经由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更多的投资应由我国专业国际投资公司进行,购买欧元债券或其他国债,以便掌握投资主动权,提高安全性和流动性,随时可以安全撤出。欧洲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地区,有能力、财力解决债务危机问题。欧洲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道义和战略上支持欧盟、欧元,保持其与美国、美元基本处于战略匹敌地位上。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我发展任务艰巨,国际风险很大,仅有的一定战略储备必须用在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战略投资上,欧洲危机不需要我们的无私援助,我们只有战略投资,要有助于我们增加投资回报,便于战略崛起。

来源:杨圣明、冯雷主编:《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及其中国化探索——中国“五外”和谐新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219-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