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财政经济战略研究 > 财政审计研究室 > 文章详情

赵早早:财政支出问绩效,绩效结果问专家

发表于 cjyyzb

—佛山市南海区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探索


 

全国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长,如何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已成政府财政管理的当务之急。“十一五”期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从4万亿增至8万多亿,五年内增长一倍。2012年,全国财政支出12.5亿多元,增长15.1%。如何分配好、使用好、管理好这笔庞大的公共资金,既反应政府的执政能力,又关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遵从。

早在2004年,佛山市南海区就遇到这个问题。当年南海区可支配财力44亿,各部门申报的预算达到69亿,资金缺口近25亿。经济大区的“困难”财政问题凸显。为破解难题,南海区从2004年开始先行先试,在支出分配、管理和问责环节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绩效评价。打破原来封闭的、粗放的、不问效果的资金分配管理模式,“倒逼”部门重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为国际财政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成功案例。

一、背景:经济大区的“困难”财政

(一)“蛋糕”越做越大,却越来越难分。

进入21世纪,南海区地方财政收入每年增长近10亿元,2012公共财政收入129亿。“蛋糕”越做越大,却越来越难分。以投资为动力的经济增长机制,带动了财政支出同样膨胀。各部门对财政资金需求的胃口越来越大,申请项目普遍提高资金起点,个别项目资金需求高达十亿元。财政收入多了资金却越来越不够分、供求缺口反而加大的局面。

(二)财政资金变成“唐僧肉”,被各部门瓜分。

2004年以前,南海区财政局一直按“基数+增长”的传统规则分配资金。只要经济发展带来财力增长,每个部门就可以从增量中获得一部分比较固定的新增收入,而上一年已经拿到的财政资金则成为固定额度,无需讨论就能到手。在这种规则下,部门关注的就是增量部分。增量越大,部门希望得到的就越多。所以,在南海,每年的财政分配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得有限的资金变成了各个部门博弈的“唐僧肉”。

(三)分配资金靠“拍脑袋”、“拉关系”。

2004年以前,南海区财政资金的分配是秘密的、封闭的。财政局负责审核项目、分配资金、编制预算。各部门为影响此过程,套取更多资金,想方设法“拉关系”,“争项目”。一方面,通过请客吃饭,与财政局领导拉上关系,多得“感情分”。另一方面,通过走上层路线,与政府领导拉上关系,获得领导支持,多得“政治分”。旧制度易造成某些项目综合效益不高,或者中途搁置,或者中途转变用途。

(四)“收多少就支多少”,不问效果。

改革之前,南海区财政的工作重点就是收入,支出究竟怎么回事,效果如何,没人说得清,更没人关心。只要完成预算支出计划,所有部门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至于用款单位怎样支出、给谁支出、支出多少,全不在监管范围。不问效果,养成了部门通过项目要钱以满足其随心所欲花钱的习惯,不考虑项目的实施效果和目标。没有监管,很容易造成花的越多,浪费越大,增加了反腐倡廉难度。

南海区财政部门已无法制衡日益膨胀、没有自我约束力的部门请款,不得不采取“头戴三尺帽,拦腰砍一刀”简单分配方式。最终陷入了“收入增加→支出膨胀→分配难做→管理混乱”的恶性循环中。

二、改革:“项目上不上,项目好不好,绩效说了算”

从2004年起,南海区开始实施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在支出分配、管理和问责环节全部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绩效评价方法。区财政局通过招投标,将绩效评价工作外包给独立第三方,借用外脑,建立专家理财机制。由第三方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全过程评价,包括立项评价、跟踪评价和事后评价;采取专家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立材料评审和现场答辩两个环节。财政局只提供服务和平台。

(一)项目分类,选定专家。

2012年,南海区共有559个50万以上的项目被纳入绩效评价,待评金额达52亿元,占项目预算资金的34%。这些项目按照基建工程类、信息化类、设备购置类、大额专项类的特点,被编入20个组。每个组包括技术类、财务类、政策类专家5-7位,其中一位担任组长。专家由专家库随机选举决定,隔断了评价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被评部门与专家的联系,确保评价的公正和客观。

(二)材料评审,初步打分。

材料评审分为个人评审和小组评审两个阶段。一是个人评审。评审专家通过授权,进入财政局的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在线评审部门的申报材料并打分。经过大概两周的时间,所有专家完成个人评审工作,由独立第三方综合审核后,报送区财政局绩效管理科。

二是小组评审。由独立第三方组织专家到南海区进行现场评价。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每个项目展开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如有需要,专家小组还必须到现场考察。

(三)现场答辩,补充资料。

材料评审之后,进入现场答辩和补充资料环节。由独立第三方和区财政局共同组织,让评审专家和部门直接面对面。如果专家小组对个别项目仍存疑问,部门必须现场做出回答。经过此环节,专家小组提交最终的评审结果,包括立项与否、资金规模、绩效评价结果、整改意见等。

(四)绩效问责,评价结果说了算。

项目完成,部门必须开展绩效自评价和专家评价,进而接受人大财经委、监察、审计、财政及人事五部门联合组成的财政绩效问责工作组的监督和审查。问责小组公开摇号,随机抽取项目,根据项目设定的绩效目标,对项目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问责和监督。问责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并将问责结果纳入年度“机关单位绩效与作风考核”,实行奖优罚略。

三、成效:制度创新,提升资金使用效能

目前,南海财政绩效改革的范围已经扩展至除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外的50万以上全部财政专项资金,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支出绩效管理体系。此项改革不仅节省了资金,更如同下了一步妙棋,满盘皆活。

(一)支出压力缓解,资金效能提升。

财政支出压力大大缓解。2012年评价预算项目599个,金额52亿元,专家同意立项项目394个,建议安排金额22亿元,核减资金30亿元,资金核减率57.1%;不同意立项的项目205个,项目淘汰率为34.2%。与此同时,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监管水平也大大提升,真正实现了财政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彻底改变传统制度下“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的缺陷,有效堵塞了财政资金的管理漏洞。

(二)部门工作重心从“要财”转为“理财”

预算部门申请财政资金,必须先提交绩效目标申请书,再由专家审核,直至批准。严格、规范的支出分配程序“倒逼”预算单位树立绩效观念,制定全面支出计划,提高内部资金配置效率,明确“谁支出谁负责”的资金使用原则。“绩效观念”取代了“要钱观念”,“理财”理念代替了“要财”理念。

(三)从源头、制度上反腐倡廉

一方面,财政部门主动放弃了自有财权和资金分配权,把决策权交给了专家,交给第三方;另一方面,部门认识到权力意味着责任,全面改革了仅凭主观的判断或个人喜好的粗放式资金分配方式,部门资金使用责任得到明晰和强化。

作者:中国社科院财经院赵早早

本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