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员 > 研究人员 > 马珺 > 马珺学术专栏 > 文章详情

马珺:玫瑰的寓言

发表于 majun
  中国建国以来的贫富差距现象,从未像今天看上去的这样令人不安。虽然已经提出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目标,但是打开政府可用的政策工具箱,享有“绿林好汉”之名的罗宾汉----个人所得税----不仅数额如此微不足道,并且发现大量的税收并非来自真正的“富豪”,而来自普通工薪阶层。财富在被竞相追逐的同时,财富的拥有者也正因其不仁不义而遭到唾弃。“为富不仁”成为我们时代新的翻新语汇,鞭打着那些财富新宠们的良心。而与从前经历过的“均财富”类政治运动不同,“仇富情绪”未经鼓动便开始在社会上自发蔓延。

  “非正义”(不管对此做何理解)已然主导了社会成员的心理情绪,人们普遍感觉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分配正义,似乎不再只是哲学家的思考对象,而成为一般社会公众心中的具体问题。由于专业的原因,我频繁地触及这一主题,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也无可避免地身历其中的种种“义”与“不义”。然而,抛开各种芜杂的事件表象以及高深精妙的先贤经典,脑海中回应这一基本问题的,每每总是那些静静地开放在不知何处的一丛丛的玫瑰,它们姹紫嫣红芬芳馥郁,仿佛不知人世间竟然还有悲苦……

  玫瑰的传说是一则讲述在100多年前的社会寓言。有这样一个社会,其中每个人都拥有一块土地,土地的产出足以满足他自己所需,除了有些人比其他人多拥有一些玫瑰之外,人们之间没有什么不一样。正如同有些人天然地比他人多些美貌或者更加聪颖,起初人们没有对他人天然地拥有的玫瑰感到愤怒和不可接受。人们似乎也没有其他特别的幻想,他们相安无事。

  然而,玫瑰的占有者最终通过压条使玫瑰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丰富,玫瑰终于成为他们享受到的、别人不可企及的“财富”。这财富激起了其他社会成员心中潜在的愤怒,于是有人站出来声称我们大家都对玫瑰拥有“权利”,有人致力于点燃大众神经系统中长期处于眠熟状态的欲望的火焰,第三位鼓动家符合逻辑地告诉人们,玫瑰的繁衍激增将把少数玫瑰的拥有者埋葬,玫瑰终会落入群众之手,预言通过革命能够加速这一必然结局的到来。革命党派产生了,并终于赢得了社会正义。革命后每个人重新获得了通向兴旺发达的种种相同条件,在每个人的土地上,玫瑰都竞相开放。但是,由于大自然并不同样看重绝对对称的平等,它在参与阳光与水的分配、乃至玫瑰嫁接智慧的分配时,并不在意是否精确地平等。沉浸在已然赢得的丰功伟绩里,人们也没有对这些起初就存在的细微差别感到有什么不妥。然而,终于又有这么一天,一些人的玫瑰扩张到了让其他人处于不可想象的匮乏之中,于是,分配正义问题就像导火索那样,经年之后重新燃起一场革命,周而复始。

  这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它直指人类深层心理结构。非正义的感觉从何而来?人们以什么名义要求正义?恐怕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未必清楚,我们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不是玫瑰。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大脑组织的确存在他心想像的对应区域,使人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行事,但是,这种利他心却很难被唤醒。为富不仁,这是资本留给世人的印象。中国社会正处于市场化的过程之中,人们急于追逐利润,急于掌握生财之道,却忽于掌握散财之道。另一方面,人们又如此容易陷入嫉妒。人们分不清楚,财富的不平等增长更快,还是人们内心的不平等感觉增长更快。

  英国人胡润,率先发布中国慈善家和慈善企业排行榜,声称要为在中国的企业家树立榜样,改变财富在中国的形象。此举并未象他此前发布的中国百富榜那样吸引眼球,这是否暗示了,社会的心灵依然狂燥,大多数的穷人和富人,更加关注的依然是拥有的财富,那些通过往幸福的金桥。超越于“义”与“不义”之上的,应是关于财富的正确观念,人们还需要学会平和地看待财富、平和地赚取和消耗财富。跨过金桥而不是躺在桥上,才能获致幸福与宁静的和谐。

作者: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税收研究室 副研究员马珺

来源:《新经济导刊》,第89期 时间:200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