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发布的是第11本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这个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之一,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致力于、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实际,服务于党中央的决策。通过我们的研究,如果说有比较的话,就有排名,所以除了中国城市竞争力之外,还有十几个类似评分、排名的报告,这些报告算是一个尝试,肯定会有一些问题,但是我想这些年的实践看下来报告总的来说所研究的领域发展是正向的,比如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报告,在国内比较早地向大家介绍了“城市竞争力”这样一个概念,系统性地了解城市是要竞争的,竞争会有很多侧面,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城市竞争力”,这个报告是功不可没的。一开始搞这个报告的时候,我们和欧洲有一个合作项目,大欧盟形成之后,更紧密的是欧元区形成之后大家忽然发现自己的边界、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现在成了几十个国家,区域发生变化之后,发现可做的事情变化了。有的过去不可做现在可做了,有的是过去可做现在不可做了,原因就是因为在一个新的范围内城市的优势、劣势发生了变化。应当说系统性研究是从欧洲那边开始的,我们很早就引进了这套研究的思路。 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有这么多人关注这本报告,表明它是有影响的。据我听到的反映,总体来说都是肯定的。从学理上来说,搞多少指标,这些指标分别用数量去刻画,有什么意思?意义就在于从理论上说,大多是被城市发展所证明的成功经验来说,一个城市要做好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在很多因素中应当特别注意哪些问题,这个报告是发挥了这样一个作用。因为要考虑到继续发挥这个作用,所以今年做了重大改革,进行了指标的调整,调到8个指标,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全域、信息和文化,这8个指标是不是非常合适,还是可以继续讨论的,刚刚听到几位对此也有一些看法,课题组回去还要继续研究。这个指标是一个引领,重要性在于让人们知道有这些线路,有这些领域在发展城市时需要注意。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事情,这个事情还是有价值的,为了使得这样一种价值做得更好,希望课题组可以在今后继续研究。这在国际上特别流行,国际上流行肯定是重要的,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状况,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国际上流行的,未必在中国一定可行,所以一定要考虑中国自身的发展。用国外通行指标时一定要考虑中国的适用性和特殊性,我觉得这个是需要把握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刚刚几位提到用什么指标来说这件事,我想我们的研究无非就是指标,指标的意义是怎么去看“城市竞争力”。二是数量方面,这个指标数量的刻画,要分等级,要说它的好和坏要有数量刻画,是用公开指标、客观指标还是用主观的调查指标?我觉得调查的指标和公开发表的指标之间的差别不在于谁更可靠,而在于它反映的内容是不同的。不是说我们调查的就没有统计局的可靠,也不一定,调查的也许可靠、也许不可靠,统计局公布的也许可靠、也许不可靠。讲这两种数据来源时不在于两种数据谁更好,而在于刻画的不同侧面,这点要注意。 我们用公开指标,不管对他有多少责难,大家都是这样。我本人长期做分析的感觉是,将错就错,长了、多了,就不错了。这是经验,因为造假不能总造,经济事实在那儿,一定要用一种方式反映出来,所以不要质疑数字,要做的事情是用经验、理论、调查去分析数字的真伪,判断它们的可信度。有很多事情要做。 第三个事情,这个指标转移我觉得是必要的,而且表明了要与时俱进。过去搞“城市竞争力”就是搞城市经济,始终是优先的,稍微显得静态了一点了,显得和与此相关的国家大的发展战略关系不太密切,比如说城市化、经济转型,研究城市竞争力干什么?不只是排名,当然媒体最关注的是排名,很多人也关注排名,但是我们想通过这个排名以及排名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变化反映的问题来阐释我们的经济发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或者说五大建设,我们的目标是这个,所以立足点要更多放在这上面。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你们是很与时俱进的。现在是广义的五大建设,我觉得很好,应当更针对性一点。有的东西可以归并,比如全域、信息,宜居、宜商、生态等等,包容性,我觉得可以再归并一下,还是最终服务于五大建设,非常清楚“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要服务于国家最大的战略,而且要按思路调整指标,就应该更专业、更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使得这个指标更有针对性。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明年可能还会有很多事情要做,这个发布完之后立刻要紧张地工作起来,好好研究一下,按照新的架构和方向把指标进行调整。我本人觉得指标再调一调,用指标来刻画数字或者信息,有的不妨进行调查。人的感觉很重要,而人的感觉有时候用数字是说不清楚的,或者说数字反映人的感觉是相反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人的感觉要充分发掘出来。 最后,希望这套研究和城市化推动连在一起,中国未来的发展,五年、十年、二十年,主要的引擎是城市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当下对于城市化大家有非常多的研究,这些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我们也注意到中央关于城市化的问题比较谨慎,曾经有一些领导说得比较多,但是最近这段时间说得比较谨慎,但绝不意味着这个事情不重要,而是太重要了,重要到我们必须把它搞清楚,搞清楚之后再说。最近中央在讨论第一季度经济形势时,习近平总书记有非常长的讲话,对经济工作他说了很多的内容,其中有一条就是这个,中国的情况现在很复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决策,但越是如此越是要研究、越是要谨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讲话要逐渐落实,我们研究机构要做的事就是帮助党中央、国务院,帮助各级政府,帮助人民群众搞清楚事实,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搞清楚事实,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我们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安身立命,就是要有助于大家搞清楚事实,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 关于城镇化,恐怕有很多问题要提出来,我希望透过你们城市竞争力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我看到你们在用城乡一体化在说城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一讲城镇化就讲城乡一体化,甚至说如果把城乡一体化搞好人就不到城里去了,这就是目标。最终不是达到百分之几十了,而是要让大家都过上现在定义的城里人的生活,体面的生活,享受很好的教育、很好的医疗,所以我相信如果哪个城市在身份差别上越模糊,这个城市越有竞争力。我希望能够把这个内容反映进去,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内容。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到城市去聚集,经济上来说是有效率的,想生活得舒服等等,什么东西能够造成这样一种流动,使大家感到公平?就是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互为表里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在“城市竞争力”当中,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当是一个指标。当然公共服务有很多,其中哪些公共服务最重要?教育、养老、社会保障、医疗,这些很重要。 还要强调产业的发展问题。因为城市化,城市竞争无论怎么界定,产业发展肯定是最重要的,城市是怎么回事,城市是人们聚集的地方,人们为什么要聚集?因为聚集了就有生产率,生产率得以提高,有规模效应、规模经济产生,所谓经济就是要有产业,我觉得对于城市的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用新型工业化的指标衡量产业发展的状况,也应当进入我们的视野。有一些地方传统产业很发达,有些地方情况很复杂,应当进入“城市竞争力”的视野。 还有一些城市化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事情需要比较快的形成看法,并且讨论清楚,才能推动城市化。中国在今后五年十年二十年主要的依靠还是城市化。这些问题都应当被冲破,如果这些问题不说清楚,对于中国的城市化是不利的。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会是这个努力中重要的部分,我就说这些,希望下次更好。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会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发布会《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3: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 > 嘉宾发言 > 文章详情
李扬
2013-05-19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