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会议 >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新闻发布会 > 嘉宾发言 > 文章详情

魏后凯

发表于 cjyyzb
前面几位专家点评都很好的,对竞争力报告的评价我都同意。鹏飞做了14本,坚持了14年不容易,而且今年的选题挺好,有一些新的指标。刚才听了这个以后,讲五个观点。第一,今年我们竞争力这个报告的主题是新引擎、多中心、群网化的城市体系。这个多中心、群网化,过去好多年以前,我就是主张多中心网络开放,我们写了很多文章,后来参与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时候,还把多中心网络开放这个思想写到了规划里面去,我觉得这个思想是一致的,多中心群网化、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多中心网络开化,我的意思就是多中心网络状的结构,为什么未来是中国主要的空间形态呢?这跟我们的法典阶段有关系。1988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区域开笔理论问题,当时就写了根据发展阶段,落后地区增长开放,发展中地区演出开放,较发达地区网络状的开放。我们去年的GDP8000美元左右,我们已经稳步进入了中等收入的阶段。:

工业化发展来看,中国进入整体工业化后期阶段,下一步提高工业化质量。城镇化来看,去年我们城镇化率是56.1%,我们已经进入了城镇化中期的快速减速阶段,未来中国的城镇化也是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所以从方方面面来看,我们现在提多中心群网化也好、多中心网络段也好,刚好处于这样一个阶段,这是我要强调的第一个观点。昨天我们也在广州那边开会,跟我们这个都差不多,有些叫多极网络化,我叫多中心网络化,鹏飞这里叫多中心群网化,都是说明了一个意思。

第二,听了以后,包括我们现有的研究,感觉到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现在是城市规模越大,我们的综合竞争力的指数就越高,我们“城市病”的指数也就越高。就是说竞争力排在靠前的都是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城市,这也反映我们现在这些年,地方政府要提高竞争力,都是把城市规模做得很大,把县改为区,把市改为区,越搞越大,就是做大规模,“摊大饼”。城市搞得那么大,像北京又出现了城市的“膨胀病”,这里面的原因在哪儿?我认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到目前为止,中央也好、地方也好,中国公共资源的配置还是大城市的偏向,这个我们做过测算,人均公共资源跟我们的行政等级是有关系的,你是首都,人均资源就要高于一般的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就要高于地级市,地级市就要高于县级市,跟我们的城市规模也是有关系的,就是说资源的配置是一种大城市的偏向,我们大城市拿到的资源、争取到的各方面资源就相对比较多。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在统计上面计算城市规模效益的时候,统计核算上有一种偏差,比如说北京南水北调,北京严重缺水,张家口把水调过来了,但是我们给张家口的补偿很少。我们南水北调,每吨水调水的成本是8块钱,但是这8块钱是靠全国14亿人民分摊的,北京用水的价格并没有得到反映,这种资源的价格因素,在现有的统计口径里面没有反映出来。还有一个是环境的问题,我们都说北京雾霾,空气不好,甚至还说雾霾可能影响妇女的生育,等等一系列,但是雾霾这一系列的因素,在我们计算的经济指标里面并没有反映出来。前段时间,给我评一个城市规模效益的报告,最后测算的结果,根据我们现有的统计数据,测算的结果说,中国城市的最优规模是两千七百万,那显然就是说,目前为止我们中国还没有一个城市能达到这个最佳规模。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也不是说我们理论错了、方法错了,可能是我们统计的口径问题。我们也注意到,城市规模大,竞争力指数高,“城市病”的指数也高,这样一种相关性比较高的,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这是我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这些年来,从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学术界一直在争论,有些强调要发展大城市,有些强调要发展小城市,有些要发展中等城市,不同的争论。我认为,这些争论实际上意义不大,我们今年的竞争力报告,实际上大中小城市各有优劣,它是一个城镇体系,它在城镇体系中承担的作用,所起到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说我只要大城市不要中小城市,只要小城市不要大城市,它是一个体系,大中小城市都是存在的,承担的功能不一样,只是说我们这种城市体系,它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当然,过去说城镇体系、人口的规模结构是金字塔型的,这是我们过去典型的传统的观点,今天我们倪鹏飞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说可能是一种“哑铃型”的,高国力部长又提出了一种“纺锤型”的,这只是形态不一样,不管哪一种形态,我觉得都是一种城镇体系。既然是城镇体系,就是我们的大中小城市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大中小城市要协调发展,

当然,在这里面,比如说中心城市,有些城市可能是世界的中心城市,有些是国家的中心城市,有些是区域的中心城市。我们现在说北京、上海都要打造世界城市,实际上世界城市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世界中心城市,我倒觉得,北京也好、天津也好,能不能成为世界中心城市,它不取决于北京和上海,而取决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只要我们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有地位了,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两个,甚至包括香港,两到三个、四个世界中心城市,纽约有好、伦敦也好,之所以成为世界城市,是因为美国英国经济在世界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它的世界中心城市的地位。假如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不可能出现世界城市。究竟是北京、上海还是香港三个城市谁能成为世界城市,那是一个竞争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城市体系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四个观点,城市的等级与城市的网络并不矛盾。就是说,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本身就能够形成一种网络。刚才也讲了,过去我们提出多中心、网络型的空间结构,中央也提出来未来推进城镇化,城市群是一个主体形态,我们也曾经提出一个构想,就是多中心网络开放的构想,多中心就是提出三级城市群,第一是世界级的城市群。根据我们的研究,在2020年以前,我们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有可能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在2030年以前,或者2040年以前,我们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可能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第二个层面是国家级的城市群,有一批。第三个层面是区域级的城市群,这个就是依靠三个等级的城市群作为国家级的增长极,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三极中心。

还有网络开发,从空间开发的角度来说,提出了四纵四横的结构,国家重点开发主轴线,四条纵向的线,一个是远海、二是京广、三是京九,四是从包头到西安,到成都,一直到南宁去的,是三条南北向的国家级重点开发路线。还有一个,长江经济带,还有丝路经济带,沪昆线,从上海到杭州到贵阳到昆明去的,这是未来国家重点开发的途线。第四条重点开发途线,就是从青岛到济南、到石家庄,到太原,一直往西走这么一条重点开发途线。这样的话,如果这个多中心、网络的开发,形成多中心网络状的结构,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假如这种多中心网络结构能够形成的话,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十到二十年左右的高度增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第五点,简单谈一下我们的城市体系跟分工是结合在一起的。应该说,处于顶级的城市是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底层的中小城市应该是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是现在我们的大中小城市的分工,有一种趋同发展倾向,比如说北京、武汉这种大城市都在搞一些中低端的产业,我们把中小城市的机会占有了,所以,一方面带来这些大城市的膨胀,一方面抢占了中小城市发展的机会。所以,下一步要强化城市体系,大中小城市功能的分工,北京、武汉这种大城市,就是要去功能化,北京搞那么多中心干吗?北京现在又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又是金融中心,又是交通中心,又是文化中心,所有的中心都集中在这里,你不膨胀也很困难。所以我想,要去功能化,通过功能的疏散,来引导我们产业的疏散,依靠产业的疏散,来促进我们人口的分散,这样才能够治理大城市病,同时也给中小城市留出一些发展的空间,留出一些发展的机会。这样的话,城市体系里面就可能形成一种新型的产业分工格局。

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就谈五个方面的观点,供大家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