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厦门国家会计学院联合主办,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税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协办的“财政学史与财政文化年会(2024)”在厦门召开。此次年会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国特色财政文化建设”,旨在探讨如何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财政文化建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实际行动。参加此次年会的有来自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财贸经济》、《财经智库》和《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 Review》作为学术支持期刊,同时这也是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云顶论坛第51期。
丁友刚指出,此次年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在财政领域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要议题。他强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的精神实质,既要全面总结中国财政发展背后的财政文化背景,在财政体制改革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财政文化建设;又要以财政学史与财政文化为支撑,谋划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彰显中国特色财政的显著优势。
在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十位国内知名财政学者基于中国特色财政文化与财政制度的发展沿革,归纳总结了我国财政制度顶层设计的基本遵循、运行逻辑及其蕴含的财政文化思想,探讨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和趋势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教授发表《财政文化视角下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主题演讲。他提出中国财政学研究必须着眼于历史和文化视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并非从零开始,而是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的财税体制改革。只有立足于历史文化视角,只有站在已经达到的国家治理和财政文明的高度,才能深入把握现代财税体制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财税体制改革落到实处、抓住要害、踩到点上,确保不走偏变样。
山东大学原校长、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樊丽明就《中国人大预算监督70年回顾》发表主旨演讲。她将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四个发展阶段,指出我国人大预算监督“法治化、专业化、全面化、多元化、信息化”五大趋势特征,并概括了坚持民主法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党和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内部要素迭代升级和外部协同发力五点经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刘尚希作《嵌入国家治理的传统财政文化》主题演讲。他指出,财政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财政思想和治理理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财政问题。我国传统财政文化以“经邦、富民、共生、有度”为关键词,提供了“国家、人民、社会共同体、防范公共风险”四个观察财政的维度。他指出,我国财政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财政文化,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取古人之智慧,寻找新启示。
中南财经大学原校长、武汉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吴俊培就《交换是一种先进文化》发表主题演讲。吴俊培教授指出,我们要重视交换文化,交换是分工的原因、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人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都是由交换决定的。因此,要改变交换不创造财富的错误观点,大力培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交换文化。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教授张馨作主题演讲《经济体制与财政》。张馨教授指出,把握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与财政的内在联系是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牵引作用、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以重点带动全局,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他强调,要抓住我国财政制度在国有经济财政、土地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财政、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赤字和公债等方面的独有特征,继续深化研究,建设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
浙江财经大学原校长、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教授钟晓敏作主题演讲《关于完善直接税体系的思考》。钟晓敏教授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直接税体系”要求,阐述了直接税的特征、发展演变、国际比较和改革路径。他指出,要用辩证观点看待直接税。直接税税源丰富,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更具优势,但是征管难度较高,纳税人感受较差,须循序渐进优化改进。未来应基于我国国情,从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减轻企业所得税税负、规范财产税、促进社会保障费改征社会保障税四个方面来优化直接税体系。
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地方预算审查监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蓉作《重塑财政汲取能力的体制与文化演绎》主题演讲。刘蓉教授指出,在“财政双低”的背景下,我国财政汲取方式进入转型期,要重视国家能力、财政能力、财政汲取能力之间的三维关系,从财政社会、文化、制度多视角看财政汲取能力,把握社会网络、财政与法律体制等影响我国财政汲取能力的多个因素,平衡财政文化与提升财政汲取能力之间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珺作《如何使生育支持体系和激励机制更有效——基于财政文化视角》的主题演讲。她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要求为切入点,通过中外对比、案例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解读了传统生育支持政策的理论依据与政策演进,并从女性在家庭内部的议价能力增强、“工作主义”挤压生育意愿两个角度提供了理解生育支持政策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的相关思考。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税研究中心主任邓力平教授就《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新征程上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新部署》发表演讲。他强调,可以用“三个联系起来学”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财税体制改革的新部署:一是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二十大精神联系起来学,二十大是“总纲领”,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改革篇”;二是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联系起来学,这是“改革先后篇”;三是将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财税体制改革的新部署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财税体制改革部署联系起来学,这是“财税体制改革先后篇”。“三个联系起来学”是从历史与文化角度领会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题中之义。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主任、教授刘晔发表题为《由物到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深化财税体制的底层逻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的主旨演讲。刘晔教授以“人本逻辑”为主线,指出现代财政制度的指向是人本财政,必须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财政制度变迁的底层逻辑的基础上,领会新一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的“人本逻辑”基本取向。
在下午的五个平行分论坛上,三十余位学者围绕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两个结合’中的财政学问题”“中国财政学史与财政实践史”、“中国传统理财思想及重要人物”、“财政实践及其文化问题的实证研究”“体制改革与现代财政文化构建”等主题汇报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为指引,探讨财政历史的嬗变、理财思想的演进、财政文化的传承,并将财政学史、财政文化与现代财政体制改革和实践问题相结合,为开展财政理论研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财政文化贡献智慧。
参会代表一致认为,财政学史与财政文化夯实了中国特色财政制度的文化根基,赋予了中国特色财政更持久的生命力。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财政学史和财政文化的力量,助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坚定中国特色财政文化自信,进而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财政力量。
来源: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