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目前已进入到关键性发展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历史任务。近年来,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呈现出分化趋势,人口流向成为新风向标;城市竞争力在分化的同时出现了固化现象,城市竞争力强的城市,城市病也日趋严重;东北大城市的竞争力弱化是东北地区衰退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进入城市世纪,重构中国的城市体系将会迸发中国发展的新动力。促进巨型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完善的城市体系为支撑。报告以“新引擎: 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为主题,分别从城市组织体系、规模体系、结构体系、联系体系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城市体系的深刻变化。报告建议: 应确立“经济竞争力强、社会凝聚力强、环境永续力强”三个目标价值,形成“集群化、哑铃型、多中心、网络化”四项目标任务,采取重点发展城市群体系、放开对大城市的限制、差异化发展小城镇、多尺度的多中心、促进城市空间和功能体系的网络化等五项路径战略,推进建立一个经济竞争力、社会凝聚力和环境永续力强的多中心群网络化城市体系。
2016年5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新引擎: 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发布会”,共同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研究员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的《201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王子豪等致辞,财经院院长助理倪鹏飞等课题组成员代表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中国科学院牛文元教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南开大学教授郝寿义,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所长魏后凯,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就构建中国的城市新体系进行研讨。
与会领导、专家共同回顾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表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回顾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艰辛的过程,充分肯定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中国城市发展所起的引导、激励和决策参考作用,对报告未来改进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围绕第十四次报告所提出的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讨论。
通过课题组的长期研究及实验,按照指标最小化原则,报告构建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当前短期竞争力)指数和可持续竞争力(未来长期竞争力)指数,对2016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2016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台北、天津、北京、苏州、澳门和无锡。与2015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名单没有显著变化,只有广州超越台北跻身第4位,北京超越苏州跻身第7位。从十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来看,重庆、成都、武汉分列第5位、第8位和第9位,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比较明显。天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最高,而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优势明显。
2016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十强: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门、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和青岛。与2015年相比,青岛取代厦门进入可持续竞争力十强城市之列,深圳延续了近年来的良好势头,超越澳门跻身可持续竞争力十强城市第4位。虽然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被深圳赶超,但是相对于内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在可持续竞争力的六大分项里,香港的和谐城市、生态城市和全域城市三大指标均位居榜首。
2016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十强:珠海、厦门、舟山、香港、海口、深圳、三亚、温州、苏州和无锡。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分别占据4席和3席,环渤海地区无一城市入选,海南省的海口和三亚双双位列中国宜居城市十强。从近三年来全国宜居城市十强分布来看,珠海一直占据榜首位置,厦门和舟山首次进入宜居城市三甲,温州成为宜居城市十强中进步最快的城市。宜居城市竞争力五个指标维度中,由房价收入比、居民消费购物场所数以及人均住房面积综合反映的城市居住环境的得分最低。
2016年宜商城市竞争力十强: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武汉、成都、杭州,基本上为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中,香港、北京、上海仍牢牢占据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三甲位置,重庆从2015年的第9位跃升至今年的第7位,而杭州则取代南京跻身于宜商竞争力十强城市。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无论是宜商城市竞争力的得分均值还是中位数都持续走低,降幅分别进一步扩大至22.34%和24.08%。
2016年知识城市竞争力十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广州、天津、杭州、苏州、武汉、大连。其中北京已经连续三年蝉联第一,深圳超越上海成为最大看点,南京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技实力稳定在前五位。知识城市间“马太效应”凸显,排名前十的城市科研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37.88%,前20强城市占比高达49.94%。专利指数的61.25%集中在前10强城市,高科技进出口总额的80%都集中在前10强城市。
2016年和谐城市竞争力十强:深圳、北京、武汉、上海、厦门、宁波、苏州、青岛、大连、威海。中国和谐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从2013年的2.52上升到2016年的3.90,全国城市整体水平有所提高。除了沿海少数发达城市外,基本上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并且城市之间分化严重,城市级别越高的城市和谐度越好。东、中、西三大地带差距显著,东北地区下滑严重。
2016年生态城市竞争力十强:香港、鄂尔多斯、黄山、十堰、澳门、南宁、大连、北海、丽水和宜昌。中国城市的生态竞争力整体下滑明显,排名后10位城市的得分均值降幅高达2/3左右。低于0.5水平的城市数量则达到197个,“两头少、中间多”的分布格局进一步强化。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城市整体生态竞争力水平最好,环渤海地区和西北地区整体表现较差。
2016年文化城市竞争力十强:香港、北京、澳门、苏州、重庆、广州、杭州、武汉、成都。文化城市建设两极分化较严重,少数城市聚集着大量的文化资源。从各省占百强城市数量看,浙江、江苏、广东、山西、河北、山东数量最多,其中浙江省11个样本城市全部入选文化城市百强。区域的排名依次为港澳、东南、环渤海、东北、西北、中部、西南地区。
2016年全域城市竞争力十强:香港、澳门、深圳、北京、东莞、上海、苏州、广州、杭州、南京。近年来,中国城市全域城市建设一直在稳步推进。在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建设方面,总体得分呈现出东、中、西和南北梯度分布态势,区域间分化严重。全域城市建设在城市间呈现极度的不平衡性,与经济发展呈现高度的关联性。短期内区域城市竞争力得分的金字塔形、层次性、梯度性分布特征难以改变,但区域内城市间差距趋向收敛。
2016年信息城市竞争力十强:广州、上海、深圳、香港、北京、杭州、宁波、东莞、厦门、南京。信息城市竞争力依旧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中部、东北、西南、西北几个区域相对落后。信息竞争力指数低于0.6的城市高达80%,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带动了整体平均值的增加,从而拉高了总体平均分。
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呈现出分化趋势,人口流向成为新风向标。特别是在近年来劳动年龄人口达到顶峰、人口红利逐步丧失的背景下,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成为中国城市竞争力差异的一个主要风向标。第二,综合经济竞争力与可持续竞争力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随着距海距离的增加,2014年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呈现出典型的“∽”规律,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却呈现出正“U”型空间变化规律。第三,城市竞争力在分化的同时出现了固化现象,城市间“马太效应”凸显。中国城市竞争力表现较好的城市数目较少,而绝大多数城市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并且排名最靠前的十个城市和排名最靠后的十个城市之间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第四,城市竞争力强的城市,城市病也日趋严重。人口单中心过度聚集是导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深圳、北京、广州、上海四个一线城市均排在“城市病”指数的前十位,而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适当的南通、大连、徐州、苏州等“城市病”程度相对较低。第五,东北大城市的竞争力弱化是东北地区衰退的重要原因。与去年相比,大连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分别下降了1位和5位,沈阳的可持续竞争力相比去年下降了5个位次。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弱化导致了东北地区的整体表现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
主题报告认为:未来中国将出现一个组织上集群化、规模上哑铃型、结构上多中心、联系上网络化的城市体系。经由全面的实证分析发现,在城市组织上,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城市群体系,而且城市群规模—位序关系正在向齐普夫法则描述的状态靠近;在规模分布上,中国已初步显现出大城市和小城市(镇)“两头大”、中等城市“中间小”的“哑铃型”规模体系,而且竞争力普遍较强的城市和小城镇多分布于城市群之内,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规模红利的源泉;在空间结构上,中国全域空间上已经出现了以上海、北京和广州为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部分城市群内部还具有多中心的空间特征。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大城市内部的多中心结构普遍缺失、城市病愈演愈烈;尽管顶级城市间功能分工和网络化已经浮现,但低级别城市间的等级化联系特征明显,城市网络化联系远未形成。
主题报告建议:为了更好顺应城市化的客观规律、满足国家转型的迫切需要,规划和构建中国城市体系应确立“经济竞争力强、社会凝聚力强、环境永续力强”三个目标价值,形成“多中心、网络化、集群化、哑铃型”四项目标任务,采取重点发展城市群体系、放开对大城市的限制、因地制宜区别发展小城镇、构建多尺度的多中心以及促进城市空间和功能体系的网络化等五项路径措施,推进建立一个经济竞争力、社会凝聚力、环境永续力强的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支撑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这份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第14次年度报告。利用指标体系和客观数据,报告详细评价了近300个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状况。报告从整体上衡量中国城市竞争力发展格局,以及有关方面距离理想状态的差距。报告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业、有关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
来源:全球城市竞争力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