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果 > 论文 > 文章详情

宋瑞:古村镇旅游的问题与难题

发表于 songrui
        作为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古村镇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社会结构,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旅游价值。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古村镇旅游在我国悄然兴起并蔚然成风,至今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热点,发展旅游也成为实现古村镇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最常用的途径。

        古村镇旅游开发普遍存在“四化”问题

        伴随着古村镇旅游的开发热,各地在发展中相继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管理模式等的不同,其程度与侧重有所不同,但以下几个问题相对比较普遍和突出。

        其一,产品同质化。目前诸多的古村镇,特别是同属一个区域的古村镇之间在资源特点、游览项目、服务内容等方面大同小异,资源雷同与开发单一所导致的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突出。例如,在江南古镇中,周庄、同里、乌镇等特点类似,游客也多是参观古民居、坐游船、看古戏等;而去宏村的很多游客觉得没有必要再去西递,反之亦然。

        其二,过度商业化。对于古村镇旅游开发,人们经常抱怨的一个问题是过度商业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古老村镇已经演化成一个大型的旅游商品超市,人人皆商、处处开店的状况使得最初的历史风貌日益消失。尽管古村镇开发中的商业化问题屡遭诟病,但似乎没有哪个地方可以避免,而且越是旅游发达的地方,这个问题越严重。

        其三,文化空心化。对于游客来说,到古村镇旅游,除了欣赏古老的建筑和村落格局外,也希望能体验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许多已经开发旅游的古村镇,旅游者所能见到的实际上是一个渐渐失去灵魂的、静态的、空壳化的建筑群落。文化空心化具体表现为人的置换与文化的置换:其一,本地人,特别本地年轻人大多搬出古村镇,留下的除了老人外,就是外地经营者,人口置换比较普遍;有些地方为了降低管理难度,干脆将居民全部或者部分搬迁到新村居住,白天再让部分人回到古村镇工作,彻底将古村镇变成一个提供“真实建筑,虚假生活”的主题公园,失去其文化真实性;其二,古村镇内的许多建筑被改造为商铺,原有的、传统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越来越淡,替而代之的是日益浓厚的商业气氛。

        其四,矛盾复杂化。实践中,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往往很难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按照让每一方都满意的方式进行分配,从而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开发旅游的古村镇中,当地居民对政府和外来企业的不满、居民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冲突、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纷争曾出不穷,利益冲突重生,社会分化明显。随着开发旅游的古村镇数量越来越多,矛盾就越来越普遍;随着古村镇旅游越来越发达,矛盾就越来越复杂。

        在社区与景区之间:有待破解的核心难题

        古村镇旅游开发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其核心实际上在于,到底把古村镇主要定位于社区,还是景区?

        作为景区而言,它是公众的游览空间;是以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为中心的;商业经营是其重点;,而运营必须以企业化的制度管理为基础;有一系列的外部规范性要求。作为社区而言,它是私人的生活空间;是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为中心的;生活功能是其重点;而发展则主要靠人情等非制度性因素作维系;有自在自然的自组织运行规律。而目前许多开发旅游的古村镇,之所以出现了上述“四化”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试图把古村镇从一个社区完全、彻底地变成一个景区,把原来的居住空间彻底转换成游览空间。这种功能的重建与再造,不仅仅是建筑外在形态的转变,更是对其原有社会形态、组织结构、运行规则的彻底革命,涉及到诸多社会经济问题,也必然会引发一些社会经济矛盾。

        那么如何把握好景区和社区的度?怎样才能既满足开发者、经营者、旅游者的需要,实现作为景区的功能,同时不使其丧失掉作为活的社会空间、生活空间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实现景区与社区之间功能和利益的平衡?这些都是复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非三言两语所能回答。无论如何,古村镇是关于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也是传统文化的最好容器,需要现代人拿出足够的尊重和智慧来加以小心呵护。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宋瑞)


        来源:《旅游学刊》2010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