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焦中国新型城镇化 > 媒体报道 > 文章详情

新华网:新城镇化建设,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表于 cjyyzb
  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近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被列为了2013年重点经济工作之一。自此,“新城镇化建设”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词汇。近日,笔者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李晓鹏,解析新城镇化建设的过往与未来。     “新”在以人为本     从建国至今,我国正在经历第4次城镇化改革。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城镇就业的机会非常有限。农民进城要面临的实际问题是:用餐没有粮票、住宿没有介绍信。所以李晓鹏认为,改革之前的城镇化进程是比较缓慢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与户籍相关的制度逐渐放开,农民进城的基本生存问题得以解决。加之沿海开发战略的提出,一些小型城镇开始为农民提供落户政策。这一阶段的城镇化被业内称为“准城镇化”或“半城镇化”。     “2003年是一个大的转折点。”李晓鹏说,“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的号召,在这个号召之下,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户籍制度逐渐放宽,社会保障的力度也有所提高。”     而如今,我们要面临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所谓‘新型’是针对过去而言的,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李晓鹏告诉笔者。“新型城镇化”改革,首先就是要解决过去30年遗留下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是工作重心之一。“让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能够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享受现代化城市生活,促进个人素质提高,这才是以人为本。”这是李晓鹏的观点。他认为,政府未来在新型城镇化方面的投资,不会仅仅集中于硬件上,更会向“软件”方面倾斜,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将要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新城镇化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通过过去几十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已经腾飞,人均收入也随之提高。目前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经济升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土地、劳动力的价格会攀升,物价也会快速上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已经在逐步降低。”李晓鹏说,“中国经济想要保持8%的增长速度,只能进行产业升级,这是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产业升级则需要人才的支撑。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权利,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缩小贫富差距势在必行。如今,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已经长大成人。这批“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在城市中生活、学习,他们的需求与上一辈人截然不同。对于这批年轻人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在个人职业生涯得以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现代化城市下的美好生活。李晓鹏认为,促进新一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培养高精尖人才,更多的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只要制度放开,这批年轻的农民工会很快融入城市,整个过程会水到渠成。“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就是要让他们突破制度、文化、心理的隔离,要使他们在社会意识和消费习惯上,彻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李晓鹏说道。     对话李晓鹏     问:中国在“农民工的市民化”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有些国家可以一次性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但在中国有一个“两阶段论”。第一个阶段是农民的农民工化,农民突破城乡之间的空间隔离进入到城镇生活;第二阶段才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民工会逐渐意识到,他们能够长期在城市生活,他们的子孙也可以在城市生活下去。     问:很多房地产企业将“宝”押在城镇化建设上,认为这是一片“蓝海”,纷纷进行住宅开发,您怎样看待这一下现象?     答:这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很多地产商通过金融系统和土地的联动,推高房价,认为农民进城后有购房的需求,可以借机大赚一笔。我认为这样是不科学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提,是为进城的农民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     问:您认为房企应该如何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寻找商机?     答: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城市的房价很高,但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比较饱和,很多家庭都拥有两三套住房,未来靠销售住宅盈利会很难。我认为未来商业地产会更有潜力。它侧重于为大家提供服务,拉动消费。比较理想的城镇化模式是以商养房,这是大势所趋,房地产企业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     问:您认为作为地方政府,应该在城镇化建设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目前的现象是:中央一提出城镇化的号召,地方政府就很兴奋,认为搞开发的大好时机到来了。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太侧重于硬件建设。作为地方政府,首先要提高人口素质;其次是进行产业升级;第三再着眼于房地产开发的问题。 2013年08月16日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