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评论 > 学术顾问 > 王国刚 > 王国刚重要观点 > 文章详情

王国刚:金融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

发表于 fengqiuying

  中共“十八大”闭幕,标志着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有一系列的任务和工作要做。其中经济转型民生工程是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另外,中国金融业依然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需要以改革推动发展。

  消费性投资是带动工业经济的关键

  众所周知,从美国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得出一个深刻的教训。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可以讲这是金融的根本所在。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光伏产业,美国搞了一个双仿,提高了税收,就使中国的光伏产业岌岌可危,两千多亿的银行贷款处于不良资产边缘。光伏产业也是实体,由此我们进一步深思金融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路在何方?

  民生首先要解决吃穿用,这是生存问题,中国在2000年温饱型小康问题已解决了。无论工业、农业、服务业,再多的生产和服务最后的出路在哪?在消费。中国民众的消费正在发生升级的过程,往住行上升级。虽然吃穿用方面已是买方市场,产品供过于求,但在住行方面我们依然是短缺经济,供不应求。有人说中国是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我们说错!中国是有效消费供给不足。哪些供给不足?住房、医疗、道路、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等。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任何工业生产线上下不来我们刚刚所讲的这些东西。但是原料、设备、零部件又得从工业生产线上下来,其中的契机和机制就是投资。所以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资才能有效带动工业经济。这些投资我们把它称为消费性投资,投资的结果是创造了消费对象和消费条件。中国GDP构成中国消费率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62.3%,一路下降到2011年的49.9%。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再不加快消费性投资,再不很好的创造由此形成的消费对象和消费条件,中国的居民消费结构难以升级,我们的经济转型也难以到位。

  由此我想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十八大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可以说要解决好住行问题,投资主要在城镇展开,因此它同时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中国未来的经济要想转型就是从工业推动为主转向城镇化拉动为主的格局。如果用具体对象来讲,就是从原来重点解决吃穿用转向重点解决住行需求。把这个主脉络弄清楚了,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转型至关重要。

  城乡居民资产是主战场

  金融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在工业经济时期,我们的金融主要是机构金融,服务于各种各样的工业经济机构,所以与此相对应的产品主要是贷款为主,走向城镇化的时候,你会发现金融服务对象增加了一个新的类型,那就是城镇居民及其家庭。这将是金融服务整个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对城镇居民及其家庭简单运用贷款已经不行了,到今年10月份,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0万亿左右。

  城乡居民的金融资产超过了百万亿,这是真正的主战场,从这个角度而言,在经济转型中,金融的转型必须充分考虑城乡居民这部分金融资产乃至它的不断增长。考虑到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考虑到城乡居民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由此展开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机制的再造。

  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新一代中央领导在经济领域定下了大政方针。我关注到其中几个方面的亮点:

  第一,讲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长期趋好,中国GDP长期向下的走势得到扭转,既然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是长期趋好,那么中国经济的稳中求进也就有了根据。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有了根据,我们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工作也就有了根据。所以这个基本判断非常重要。

  长期趋好,不是讲仅仅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因此这样一个大局面,面对的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同时有一系列挑战。所以这样的判断对我们的金融发展,金融改革来讲也定下了基础。

  第二,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民生工程,消费性投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基础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要解决好 “十八大”所讲的,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大消费性投资,这些消费性投资一方面创造着消费对象,另外一个方面创造着消费条件。所以我们在未来这段时间必须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发挥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这个作用至关重要,而不像我们现在一些人动不动觉得中国投资太高了,实际上在城镇化过程中,诸多的消费性投资解决的正是民生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三年五载能完成的,这个方面的建设需要加大消费型投资,这是保障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另外一个方面也是解决民生工程的根本性举措。

  第三个亮点。在这个过程中提出我们明年依然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要注意把握好度,另外一个方面强调我们要增大社会融资总规模。有意思的是这次没有简单的提出,比如说M2的增长率,比如说新增贷款的增长率,用的是一个社会融资总规模,而社会融资总规模背后又紧接着讲了一句话,要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这里面寓意深刻。融资总规模不仅包含了我们所讲的贷款,而且包含了直接金融提供的各种金融工具所融进来的资金。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总的基调确定,意味着中国要彻底地解决,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二者长期不匹配的金融格局下的问题。中国金融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的调整、改革以及创新都是其中应有之义,可是金融无论怎么改革,无论怎么创新,有一条线,你得把住底限。不是以金融服务大收费、各种金融机构的收入大增长为前提,而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衡量金融服务效率的一个基本点。

  这样的一些亮点可以说揭开了金融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取向。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金融离不开实体经济。所以,衡量金融要以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和状况、质量等等来作为基本判定标准。而不是简单的以金融机构收入多少、效益水平高低来判断,这是中国的金融。

  中国的金融应该服务于中国经济,讲到改革,中国金融该进行改革的内容非常之多。我就讲其中的一项,就是中国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该进行彻底的改革了。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方面有80%以上的资产在海外配制。与此相比,美元是国际货币,美联储90%以上的资产在美国境内配置。我们要建立一个基础作用,央行的调控至关重要。可是央行在国内资产配置中严重缺乏可调控的资产,就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而言,可供用于国内随时进行调控作用的资产不足资产总量的10%。试想看,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背景下的中国金融改革,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改革,不论我们怎样讲利率市场化,讲金融产品创新,讲资本账户中金融交易账户的开放;如果缺乏这样一个宏观调控的背景,又如何展开?

  金融改革需在五方面实现突破

  今天的经济已不再是自由放任的经济,今天的金融也不再是自由放任的金融。需要在这样一个有效调控的背景下才能展开金融改革。有效的改革才能促进金融的发展,改革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发展是硬道理。

  比如要变国内本土作战为国际作战等等,这是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如果发展停止了,恐怕这些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甚至会更加严重,今后再去解决,代价会更大。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

  第一,从货币政策角度来讲,现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央行的资产中有50%到80%资产是在海外配置。按照这个概念,实际上,央行对国内金融进行调控的能力已经严重降低,目前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而资产却有80%在国外配置。美联储90%的资产在国内配置,两者反差立见。要提高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必须改善资产结构。为什么80%以上要在海外配置?是因为央行持有数量庞大的外汇储备。央行是一个政府机构,必须维护国民经济稳定。2005年后,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企业和个人持有美元的意愿逐渐降低,大量美元被卖给央行。如果央行和各商业银行都不愿意持有美元,中国的外贸企业将面临资金的严重困境。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借贷资本输出慢有关,所以近几年中国一直在想办法化解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步伐,总趋势将是逐渐减少。

  这十年中,央行动用了大量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其资产能力太差,无法用资产控制金融面的运行。到2011年底,中国的银行资产达到113万亿,而央行可动用的资产只有6000多亿,用6000多亿如何去调控113万亿?

  第二,利率市场改革步伐要加快。利率是一个庞大体系,里面既包括央行和存贷款利率体系,还包括证券发行、外币存贷款和各种金融产品交易利率体系,这里面的重心是存款利率,其它都在其基础之上。因此要加快存款利率体系改革。以居民为例,在负利率条件下,居民还在大量存款。为什么?因为居民没有更多的金融产品可供选择。有人认为是垄断造成的,其实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即使再增加100家银行还是这种局面,问题的根源在于银行拥有卖方优势。现在最重要的是发展各种存款替代品,不仅种类要多,而且规模一定要大。如果规模不够大,就无法替代它。今年6月份以后,央行实施了浮动利率调整,这对撬动原有的存贷款利率格局有好处,但是市场机制形成的利率不可能通过行政机制推进来完善。市场的问题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改革来解决。

  第三,改变现在以机构监管为重心的分业经营体制。金融的各种机制是互相替代的机制,如果仍然坚持分业监管,实际上就把金融的机制分割得七零八落。既不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也不利于提高金融效率。最后必将导致中国的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大大下降。如何改呢?首先要改变以机构监管为重心,以功能监管或者业务监管为重心的分业体制。做哪个部门的工作就该归哪个部门监管。机构监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实际上是一种行政管制。因为行政管制管理机构非常容易,但是这种格局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

  第四,改革饱受诟病的审批制度。中国的公司债券名目繁多,这些债券都是公司发行的,信息要公开披露,风险小于贷款,它还是标准化产品,可以进行交易。贷款不需要行政部门审批,而为什么这些公司发债反而需要行政部门审批?在审批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寻租现象。所以,应该大力推进审批制改革。前段时间有人提出还要不要审,我觉得这种提法不够准确,审是普遍存在的。审的应该是真实性。中国问题的要害不是要不要审,而是要不要批。实际上是以审的名义强调后面的批。以股票为例,中国已经上市的公司有哪一家是按照《公司法》或者之前的《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管理办法条例》所规定的条件上市的?所有上市公司都远远高于这个条件,因为僧多粥少。如果这个问题不改革,中国以间接金融为主的格局就改变不了。由此可以看到,十年来直接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比重不是在上升而是在降低,这显然不符合金融发展的总趋势。

  第五,中国金融国际化。中国金融业之所以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太大冲击,不是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有多强的能力,而是因为我们还躲在避风港中,没有到国际的大浪中去搏击。可是,中国的金融业不可能永远躲在避风港里,我们必须走出去。随着资本输出,金融机构必须跟出去,所以需要加快国际金融操作团队的形成过程。如果这个团队没有形成,我们所讲的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就是一句空话。

作者: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
来源:理财周报
时间:2012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