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评论 > 学术顾问 > 潘家华 > 潘家华重要观点 > 文章详情

潘家华:中欧应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发表于 fengyongsheng

        中国与欧盟的合作空间很大,中国致力于减排温室气体的同时,又要兼顾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技术和实践经验方面都可以与欧盟开展深层次合作,以寻求解决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等复杂问题的可行办法。

        第一,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中共十八大的发展目标,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是一个负责任的建设性参与全球治理的国家,在全球绿色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2012年城市化率为52.6%,距离发达经济体普遍城市化率70%以上还有较大距离,即便按照每年城市化率增加1%计算,也还大概需要20年时间才能完成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质量也有待提高。目前的城市人口统计中,包含了大约2.6亿非户籍流动人口,他们虽然被统计为城市人口,但在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无法完全享有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权益,其福利改进尚需依靠提升城市化质量得以实现。

        第三,赞同德本勋爵关于中欧双方加强务实合作的建议,并指出中欧可在可再生能源技术、近零碳建筑、低碳消费、低碳城市等方面与中国展开务实合作。中欧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欧盟有许多中国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例如,中欧共同面临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挑战,但由于发展阶段差异,中国的挑战更为突出。目前,中国每年进口大量的石油和煤炭,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就这一点,中欧能源合作,不仅限于能源效率技术层面,而且要提升到安全治理高度。第四,中国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实际,使得中国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变得更加脆弱,气候安全、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中国迫切需要与国际社会一起应对。中国在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态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在开展新的探索。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列出节能减碳的约束性目标,推进低碳城市建设试点。近来在学术界,已经在分析GDP的可能替代方案,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体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后来者,我们更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2012年5月签署的中欧可持续城镇化伙伴关系,低碳就是重要的内容;更多的,是中国需要借鉴欧盟低碳建筑、低碳城市管理的经验,推进中国的低碳城镇化。中国也有许多价廉适用的低碳技术,包括小水电、太阳能热水、生物质能等技术,中欧非可以开展三方合作。中国将适用技术用以非洲发展,欧盟通过购买减排额度给予资金支持,开展中欧深度技术合作。

来源:中国社科院城环所网站。作者:周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