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评论 > 学术顾问 > 高培勇 > 高培勇重要观点 > 文章详情

高培勇:智库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

发表于 zhangjixing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非常欢迎,并且感谢大家,能在周末抽出时间,到我们研究所开这样一个研讨会。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参会主体都是45岁以下的年轻学者,所以我得代表非年轻学者,向我们年轻学者致以节日的祝贺。

        会议正式开始之前,先就这次会议做几点解释。

        今天的会议怎么开,有这样一个设想,想把它开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讨会。为什么提完全意义和真正意义?在我的印象当中,80年代、90年代,那个时候的学术研讨会,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参照系,大体上从本世纪开始,研讨会逐步增加了一个功能,除了研讨功能之外,还有宣传功能。所以,现在近十年来,我们参加的研讨会90%以上都是研讨功能和宣传功能兼具的研讨会,或起论坛、研讨会、年会等名称,大体上都是这样。这样的研讨会有它的特殊作用,不做全面评价,但是今天想开的研讨会,想回归学术的本源。怎么开?今天的会场跟以往不同,没有座签,希望今天的研讨会是学者之间平等交流,学者思想之间的平等碰撞,真正具有研讨的意思。

        我大体上做了一下归结,今天想开的会和日常大家看到的会差别在哪儿?第一,基本上没有讲者和听者之别,原来在很多场合开会的时候,可能知道今天的发言谁来讲,谁来听,可以说今天参会,但是不用发言,但是今天讲者和听者之间的差别基本上不存在。第二,基本上不设发言顺序,谁先发言,谁后发言,基本上不设规定。第三,今天不邀请记者做报导,有记者朋友参会,更多以学者身份来参会,对于今天的会议不做宣传报道,只限于内部交流。第四,今天不邀请领导致辞,所有的会都得有领导或者来自政府部门、学者机构领导,给大家讲讲会议的内容。今天没有这样的安排。不鼓掌、致谢、欢迎,今天为止,没有介绍哪些老师,主持人今天只限制于召集人和组织者功能,大家可以做到不身心分离。开会的时候,有人发言,自己思想上开一个小差,或者有些人开会到了,但是脑子不在那里,可以干别的,发一个短信、交头接耳、借机做点其它的事情等等,都不用做这样安排。

        为什么开这样的会,和自身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2011年末,财贸所更名为财经院,更名之后有变化,最大变化想加强财经院的智库功能建设,其实没有其它更深层意思,只是想加强智库功能,做智库不等于不做学术。大家在各自单位里都发现,全国学术界一片智库者,很多高校建立各种各样的研究中心、研究院,和教学单位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对现实问题关注,为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发展能够献计献策。

        这样智库热背后实际上代表中国发展速度之快关注,当然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一种需要,做的过程当中,越来越感受到,学者做智库和政府部门官员做决策分析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不同在于必须以学术研究的长期积累做支撑。只是出点子,没有学术研究支撑,显然不是我们目的,我们理解智库研究和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是这样。智库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特别对于经济学而言是这样,经济学是一门致用经济学,最终是为了应用。做智库只是为了出点子?不是,为了学术研究最高境界。智库研究也是学术发展的最高阶段,所以做智库不能丢了学术,不能忘了学术。而且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学术。这是我们这一段时间以来的非常深刻的体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体会,如果长期不做研究,心难免会发慌。

        更重要的是,现在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我们的体会和前30年有所不同,前30年更多着眼于引进来,大规模地吸收来自于西方学术前沿的成果,来充实我们的理论研究。后30年,各位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像经济建设领域情形一样,开始着眼于“走出去”,中国学术研究要走出国门,这个时候所强调的无非是把中国人近30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推出去,形成所谓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志的一种传播。过去30多年经济理论研究,做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总结和提炼,这显然不是我们小小研究机构能够独自胜任,需要全国各个学术机构的朋友们,给我们以支持、帮助,本身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个研究所都是开放性的研究机构。

        财经院所主办的两本杂志,《财贸经济》大家很熟悉,80年创刊,另外一本是去年创刊的英文版,中文名字是《中国财经评论》。两本杂志特别需要稿源,大家可能说投稿很难,倒过来讲,两本杂志非常急需好稿子。投稿难,我自己有体会,倒过来,作为杂志编辑者,特别需要好的稿源。南京大学杂志学术期刊排名非常敏感,稍微有所变动,非我们自身原因,都会引起我们极大的振动,特别需要各位给我们以支持。有好稿子,就要有好作者,而好作者目前更多地来自于70后、80后,今天开会邀请的45岁以下年轻人,今年45岁如果加盟的话,明年46岁,也是我们这个小圈子。想借助于这样一个会议,结识一批年轻朋友,很多人结识早已经是朋友,加深朋友情谊,并且给我们两本学术期刊能够搭建坚实的作者队伍基础。

        这是今天起“笔会”之名,以文会友,举办这样一个有点传统学术轨道层面意义的研讨会的初步想法。

        今天会议主题,今天学术研讨会,聊什么?定的会议主题“新时期改革的学术探索”,主要想以改革为主题,和大家一起进行学术探索。中国有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年度逢“三”必谈改革,一旦遇到“三”都是改革之年,1983年、1993年、2003年,今年2013年,现在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各种改革研究。很多人正在研究、谈论主题,都和改革有关。未来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显然以“改革”为主题,现在提法不单纯是经济领域改革,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建设在内全面改革。一场比较大的改革浪潮正在酝酿,很快到来。这个时候作为中国经济学者,有责任、义务参与到这场改革研究过程当中来,这也是我们中国经济学人的共同追求。

        为了能够开好这样一个会,今天特别邀请几位经济学家和大家对话。上午这样安排,虽然写的主题发言,不完全是主题发言,稍微年长一点经济学者和年轻学者之间,就改革专题进行对话。下午分成几个组做讨论。因为研究改革,虽然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毕竟经历有所不同,所处的角度和位置有所不同,我们需要从多个视角,就改革专题进行交流,所以就有了今天上午做这种对话的一种需求。

        几位稍微年长一点的学者不是当领导跟大家介绍,有几位大家早就知道名字,但是可能也不是有机会见到。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张卓元老师,财贸所老所长,也曾经是财贸所、工经所、经济所三个所的所长。裴长洪老师,我的前任,财贸所所长,现在是经济所所长。王国刚老师,也算是财贸所的人,原来是财贸所金融室主任,现在是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宋则老师,大家非常熟悉,从头至尾都是财贸所财经院的人,现在是流通产业研究室的研究员,我们财经院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夏杰长老师,现在是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荆林波老师,财经院副院长,还有我们的揣书记。不一一介绍了,会议正式开始。

        几位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跟大家介绍一下改革研究的这种进展,目前需要研究方方面面的问题。有问题随时记下来,一会儿留时间和大家一起讨论。

(摘编自“财贸经济笔会2013”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