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个性化之事越来越多,要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一致的意见,几无可能。对具体的公共政策有不同的看法,有分歧的观点,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不能置分歧于不顾。分歧处理不好,势必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公共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公共政策可能很难在分歧得到根本消除的条件下推进。但是,理解公共政策,至少会有利于公共政策的推进。在许多时候,分歧的产生是因为相关各方所掌握的信息差异所致。拥有充分信息的决策者与只占据少量信息的个人,在某一具体政策方案的选择上,有不同的看法,很可能是因为不同的信息量支撑了不同的政策选择。减少分歧的最有效办法莫过于政府信息的公开。只要信息公开力度加大,个人可以得到更多更充分的分析,那么许多具体的政策选择分歧本来是可以消除的。
分析思路与方法的差异,也会导致具体的公共政策选择分歧。现实中,不乏拍脑袋决策之事。经验有助于决策。经验所形成的直觉,可以减少决策时滞。我们绝不能否认经验式的凭直觉的决策。可是,经验直觉式决策下,较短的决策时间,也容易让外界解读为草率决策。对于此,政策效果检验是重要的一环。只要政策效果良好,那么未来的类似决策就容易得到理解。由于效果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而且,类似的政策选择得到理解的可能性较大,让决策得到支持的更有效做法,仍然是决策信息的有效公开。直觉经验如何起作用,应该更明确地告知社会,让社会各界有机会参与“复盘”,这样,政策分歧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决策不是拍脑袋的过程,决策是在信息收集充分的基础之上做出的,科学决策更是如此。公共政策选择全过程的公开透明,不仅仅能让决策得到社会理解,而且能够让社会各界有机会参与决策,为决策提供更多的智慧支持,也为决策纠错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现代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公共政策的专业性在不断地提高。任何人的经验和局部知识往往已经很难完全适应。让更多的人,特别是专业人士有机会参与公共政策的选择,充分体现社会分工的收益,那么政策选择的效果将会更好。如何引导专业人士参与决策,如何让专业人士有机会参与决策,如何将专业人士的更加专业的经验和知识有效地用于公共决策,是一个已经得到重视,但是重视很不够且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的问题。现实中,公共决策特别是重大重要决策都会有专家的影子,这是时代的进步,值得肯定,但是,专家是当花瓶还是真正参与决策,效果完全不一样。
时下,学者型官员已经不少,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技术官僚阶层在逐步形成。他们的长处是明显的,也确实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现代化。但是经济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仅凭个人或某些人的经验往往难以应对。一些事情形式上可能和过去的相似,但实质上有较大差异。如果更多人参与决策,或为决策出谋划策,那么公共政策选择误判的概率就会大幅度下降。但是,部分学者型官员的长处可能掩盖了短处,容易走向盲目自信,自信过头则容易走极端,一意孤行、自以为是的短处就会暴露得更充分,结果是决策失误,或较优的政策不易出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往往会发出不同看法,但由于缺乏有关体制机制的支撑,这些看法很难对公共政策选择产生有效的影响。这里,消除分歧的路径就是广开言路,让更多人参与决策,让决策在民主、法治和科学的程序中进行,而不是以个人或少数人意志为导向进行决策。
现实中,部分具体公共政策出台之后,社会上出现了不同声音,这是纠错机制应当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时刻。哪怕后来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质疑,也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唱反调,而应该珍视各种机会,让公共政策有更多的完善机会,让公共政策的推进更加顺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财经智库》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研究员)
东方早报 2016年3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