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效率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反映出宏观经济在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和满足市场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其中,内贸流通产业的现代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支撑。尽管在政府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内贸流通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信息化领域,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应用方面总体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此,今年8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同意在上海等9个城市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的复函》,8月25日汪洋副总理主持召开“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会”,强调“打造制度高地,加快内贸流通现代化步伐”,并将“加快流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作为试点城市进行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提高流通产业技术现代化水平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信息技术为引擎,加大力度推进流通产业的技术革命,提高内贸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二是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层次,有针对性地采用和推广现代技术与经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催化剂作用。据此,对提高内贸流通信息化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技术创新 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现代技术深刻影响着流通产业,推动了流通方式演进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进而提高了流通业现代化程度,拉动整个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强化流通领域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在内贸流通业内的应用,重塑整个商贸流通业,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和产业竞争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加快网络零售、跨境电商等发展,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各类社会资本资源的整合,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现代连锁经营、共同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直销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促进电子商务向整个流通领域的渗透,实现线下与线上融合发展,促进内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平台建设
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成为建设现代批发市场的重要手段。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平台是指导生产、平抑价格、满足需求的重要手段。建议在农产品批发市场领域,重点建设一批覆盖面宽、辐射力强的信息网络平台,根据农产品种植销售情况及周期特征,建立、完善涵盖多个品种、不同地域的统一的农产品产需及价格信息监测系统,为指导农民种植生产提供服务,同时减少农产品滞销和解决“卖难”问题;建立农产品流通追溯与检测体系,以提高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以商务部门牵头,协同工业与信息化部门、银行结算部门共同制定电子交易规则,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水平,同时为未来实现拍卖交易提供基础。
提高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水平
冷链物流是保障生鲜产品运输质量、降低损耗的重要手段,冷链物流覆盖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快了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但是总体上冷链覆盖仍然不完全,水果、蔬菜等生鲜产品损耗率也较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品种等要求越来越高,亟须通过提高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冷链物流设施利用效率。
建议:一是在主要农产品产地、销地和中转地建立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二是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提升冷链物流业务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广应用条形码、RFID、冷藏车温度记录仪等物流技术,实现冷链全程温度控制;三是建立完善的冷链质量信息发布和责任追究系统,明确冷链物流信息报送和信息交换的责任机制,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冷链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提高行业监管和质量保证水平。
推动流通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
近年来,虽然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给内贸流通业带来深刻变革,但是在内贸流通企业内部,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很多企业还处在新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要注重推广信息技术在更广范围的流通企业中的应用。一是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与供应商、制造商等上下游企业实现EOS、EDI信息交换,降低采购成本,加快商品周转,提高信息处理效率,为流通企业全球化经营、规模效益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配送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水平,加强对物流配送中心的管理,逐步实现机械化装卸、电脑配货、条码统一、自动补货,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体系,塑造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2015-10-20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