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股灾”时段中,中国股市曾一度失去了30%的市值。一时负面情绪聚集,甚至有报道说外资成功逃顶,又在低位买入。言下之意,无非是国人受损,外资占尽便宜。怎么看待这次股市剧烈波动?各方声音似乎分歧颇大。但是,只要认真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并无新鲜事。
剥去层层“故事”,显露出真金白银般的“真相”中,其实仍是我们过去曾不断强调的内容:从常识出发,尊重规律,保持理性……当然,于此时重新面对,意义必定非同往昔。唯愿此番“灾难”后的重逢,能让我们更加珍重这些。
投资者需要理性教育
市场就是市场。急剧上涨就可能有急剧下跌。没有业绩支撑的上涨更是如此。这次,中国股市越过5000点,实属不易。这些年的漫漫熊市,似乎已磨掉了不少投资者的斗志。而当牛市到来之际,一开始,许多投资者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牛市真的来了?当股市持续上涨时,人们自然想给存在的事实一个合理的解释。企业业绩难以支撑股票价格,于是,“改革牛”“国家牛市”等等说法不绝于耳。全面深化改革自然会带动经济增长,会带动企业发展。但是,改革带动的是哪些企业?会不会就是在上市公司中的若干家?没有人去深入考虑这些问题。中小板创业板似乎就是高成长的代名词。纳斯达克的一切似乎都可以毫无条件地在中国重现。在市盈率、市净率等传统股票价值指标被“市梦率”取代的情况下,整个股市充满了故事。股票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的故事讲得好,谁画出的大饼更诱人。人心为贪欲所吸引、所摆布,情绪和动物精神左右着金融市场。
金融投资者历来如此:乐观时比谁都乐观,悲观时比谁都悲观。当黑天鹅效应来临时,市场恐慌容易蔓延。有意思的是,这次股市似乎没有像样的黑天鹅到来。在4000点向5000点迈进的时候,好消息和坏消息总是结伴而来,很难说到底是哪方力量占优。直到某一天,央行降准降息的好消息都不再起作用的时候,市场恐惧心理变得不可收拾时,“买涨不买跌”,不少人开始抛出股票。当抛出的股票没有了接手的下家时,跌停就不可避免。一天、两天、三天……心理底线不断地被击破。再加上融资者遭强制平仓甚至因跌停板而无法平仓,恐慌逐步取代了之前的疯狂。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会逃离者就会想方设法逃离。其间,踩踏效应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此时,受损失的不仅仅是那些价值严重高估的股票,就连绩优蓝筹大盘股,也无法幸免。市场甚至出现千股跌停奇观,股市的正常运转自然就成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股市的各种功能想要得到充分发挥,那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政府救市于是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提振信心,恢复股市应有的功能,是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应该做的。
从这次股市运行的教训来看,能够逃脱的不仅仅是外资机构,也有不少散户。号称专业投资者的机构和私募基金,同样有不少都深陷其中,只是因为过于乐观,只是因为它们同样贪婪。贪婪也反证它们的不专业,也说明成熟的市场投资者亟待培育。谁熟悉市场运作规律,谁更能守住贪婪的底线,谁能分辨市场传言的真伪,谁就会胜出。
曾经以为有了基金投资者,中国的股市就会从此进入风平浪静的理想状态。可是,这个目标没有实现。不少基金投资者,同样地以短期目标为首要考虑因素。暴涨暴跌以及长时期的熊市似乎成了中国股市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显然,这样的股市是无法在金融结构的改善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就是要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正常运行的股市,很容易成为圈钱的工具。
更有甚者,股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赌场。庄家、内幕交易、虚假消息等等,也一度成为股市的标签。散户要在这样的市场上“赢钱”,很难。市场参与者,也只是少数在持续盈利,甚至有了二八效应的说法。长此以往,股市融资谈何容易?难道我们就此罢休,不要了股市?显然不能。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股市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股市,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离开了股市,资本的配置效率也无从说起。
还需市场建设
在股市恐慌到来之际,政府救市就是必然的选择。不仅仅是外资机构,就是有经验的投资者也明了这一切。当各种信心喊话以及各种真金白银的救市措施出现时,外资机构再介入就是很正常的事。特别是,当央行已在参与救市时,股市的恢复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就是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投资者也明白与美联储做对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与其羡慕外资机构的这一切,不如好好总结过去走过的路。否则,犯过的错误还会继续犯。
这一次股市急剧下跌,我们需要吸取哪些教训?对跌停板制度质疑者认为,如果没有跌停限制,那么股市交易就不会因跌停而停止,股市总有成交机会。跌停板限制了市场交易,也同样限制了机会,结果连续多个的跌停板只会带来更多的恐慌。跌停板设定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减少股市的波动,但结果已事与愿违。是否有必要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不做这个限制,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杠杆融资本是股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金融创新都有两面性。当股市上行时,融资可以带来更多倍的收益,而当股市下行时,融资却可能遭受更多的损失。特别是一些投资者会因此遭受强制平仓,血本无归。不是所有投资者都有承受杠杆融资风险的能力。不是所有投资者都具备杠杆融资条件下不一样的市场操作能力。一旦不具备能力者使用杠杆融资却遭遇股价急剧下跌时,恐慌是不可避免的。当市场中此类投资者数量过多时,股市风险就会因此放大。
良好的资本市场运行需要有良好的秩序。当股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没有依据的传言甚至有意释放的假消息时,股市就不太可能按照正常的秩序运行。恐慌一旦插上传播谣言的翅膀,那么其危害就会迅速扩大。让股市正常运行,就必须让那些释放假消息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庄家同样是股市的正常运行所不可兼容的。
价值投资为最上选择
股市投资本来需要专业知识。当为数众多的投资者只是凭借各路消息就靠直觉开始投资时,风险就会环绕四周。机构投资者本比散户有着更多专业优势,但是,激励约束机制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机构投资者有着各种各样的委托代理问题,也使得众多投资者更愿意亲自购买股票而不愿意将资金委托出去。由此,投资的专业分工就很难顺利实现,机构投资者作为股市稳定“定海神针”的定位同样只是一厢情愿。特别是,当一个市场上,机构投资者以散户的方式进行运作时,上述问题就表现得更加严重,也促使更多的散户愿意自己投资。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市场,却不相信当街头卖菜的老大妈都开始谈论股票时股市肯定隐含着大问题的常识。人们更习惯赚快钱,总是希望投资立竿见影,却忘记了回报相对缓慢的价值投资。实际上,对于多数人来说,价值投资才可能是最安全的投资方式。价值投资不等于长期投资,但一定是根据股票的内在价值来投资的。正常情况下,股票价格应该是未来回报的体现,而不会基于空中楼阁。投资并不是简单地听故事,而是实实在在做事。尊重规律,所有投资者都可能逃顶。可是,金融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所有投资者都有犯错的时候,外资机构也是如此。就连巴菲特也不是百战百胜。也许,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资本市场充满了魔力。
挑战仍在前头,不仅仅是对投资者,对于监管者和作为救市者的政府来说,也是如此。市场因为技术进步,因为资本流动性增强,因为金融创新不断,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只有了解市场,顺势而为,资本市场才能稳定健康发展。历史是本教科书,资本市场史充满了经验和教训。六七秒钟的记忆是不够的。谁能从中受益?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