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推动城市服务下乡,主动对接农业产业的服务需求
服务业要素与资源主要集聚在大中城市,资本的逐利行为注定了各种服务要素更愿意供给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而不愿意走向人口密度低、缺乏规模经济和效率的传统农业。总体看,城市专业化服务提供商面对分散的农业服务需求,缺乏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议运用“政府推动、市场牵动、龙头带动”的手段,探索“城市延伸、农村靠拢、专业组织衔接”的农业与城市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一方面通过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普遍服务制度等多方面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城市物流、金融、营销、品牌、渠道、研发、咨询等专业服务业下乡;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创造对城市服务业的需求,吸引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与服务下乡。通过构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使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利润,增加农民收入。
二、找准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融合的重点领域
现代服务业覆盖面很广泛,必须把准农业对服务业需求,有的放矢,才能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效率和成效。我们认为,如下几个领域是两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是推进农科技服务。科技服务与农业深度融合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要依托大城市的科研优势,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都市农业建设,建立农业科技联盟。积极打造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云平台将通过为专家、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免费发放实名登记的“智农卡”、开通智农通服务,打通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米,实现移动互联互通,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科技信息服务,从而保障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到位率,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高效且全覆盖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利用现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全程闭环式运作,初步建立食品安全领域分级标准,重点突出“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检测包括安全食品检测、绿色食品检测、有机食品检测和功能食品检测”四个层面,打造食品安全领域的全球标杆与品牌形象。鼓励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养羊、养牛、养鸡、养猪的各个流程,实现全程标准化、智能化运行,保证每个环节都可跟踪查询。
三是创新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载体建设,重点发展鲜活农产品物流。依托蔬菜批发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水产大市场、中冷物流配送中心等鲜活产品市场,重点支持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加快实施冷链物流标准化,营造公平的冷链物流环境,逐步解决鲜活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积极培育市场流通主体,加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力度,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商品展销会、展示会、贸易洽谈会等,为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开放环境,提高龙头企业进入大市场的组织带动功能。
四是健全农机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机化信息服务平台,组建“上下联通、资源共享”的农机化信息服务网络,开展示范推广、农机作业、技术培训、销售维修、信息咨询和中介等多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化服务机制。
五是完善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实现“按标生产”、“凭标流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抓紧落实和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对蔬菜、果品等重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全天候检测监测,实行多部门共同监管、联合执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标明产成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以推动完善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点为抓手,全面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
六是打造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促进资源集聚和共享的有效方式。农村服务业具有加强的公益性,而服务对象的特点是量大、面广,通过构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如人才服务网络平台、科技资讯平台、信息服务平台、装备服务平台等,可以有效得集成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各级政府部门责无旁贷,应主动发力,做好引导和推动作用。
作者:夏杰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