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咨询 > 重点关注 > 文章详情

汤 婧:中韩自贸区背景下双边贸易趋势研究——化解困境、开拓发展

发表于 cjyyzb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中韩自贸区建立的双边贸易背景,总结出中韩双边贸易呈现出产品种类集中、结构相似,产业内贸易垂直互补的显著特点;其次,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预判中韩自贸区建成后双边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再次,指出中国推进中韩自贸区建设双边贸易面临的两大障碍因素;最后,提出中国深化中韩自贸区合作推进双边贸易增长的具体措施。

关 键 词:中韩自贸区;产业内互补;服务贸易;贸易摩擦

中韩自贸区是目前中国对外正在进行的自贸区谈判中涉及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区,也是中国目前所签署的所有双边贸易协定中开放水平最高、开放领域最广的协定。中韩自贸区对于中国打开亚太市场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均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因此,如何把握中韩自贸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其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解决思路是中国政府在实施自贸区阶段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中韩自贸区建立的双边贸易背景

自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的贸易关系发展迅速并逐步坚固两国间贸易大幅扩大,韩国对华贸易依存度也相应增大。中国早在2003年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2004年成为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根据韩国海关统计,2014年韩国与中国的双边货物贸易额为2354亿美元,同比增长2.8%。其中,韩国对中国出口1453.3亿美元,下降0.4%;自中国进口900.7亿美元,增长8.5%。

从双边货物贸易收支情况来看,自1993年以来,韩国一直对中国保持着贸易顺差的优势,且数额逐年扩大,2013年顺差额突破600亿美元,2014年略有缩减至552.6亿美元。从双方贸易的产品结构来看,中韩贸易中机电产品占比最大,占中国从韩国进口贸易总额的45.4%,占中国对韩国出口产品总额的43.2%。其次,双边贸易也较为集中在化工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以及贱金属及其制品这几类。可见,中韩双边贸易呈现出产品种类集中、结构相似的显著特点。

中韩双边进出口贸易结构较为相似,但中韩贸易不平衡的趋势逐年加大,其主要原因是韩国的产业结构与分工体系较中国更具比较优势,在行业上游优势更为明显。从贸易方式来看,双边贸易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阶段,以中间货物与资本货物为主,中国从韩国进口高附加值零部件,进口组装加工后,再出口至韩国或第三国。可以说,中韩贸易关系呈现产业内贸易垂直互补的特点。

从服务贸易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仅次于美国。由于服务贸易统计难度较大,目前官方发布的双边数据只更新至2012年。根据OECD数据库统计,除去金融危机影响,中韩双边服务贸易总额持续增长,2012年达到323亿美元。从双边服务贸易收支情况看,中国对韩国一直保持顺差,差额波动幅度较大,2011年顺差达到历史峰值35.1亿美元,2012年下降到17.2亿美元。韩国服务贸易中建筑服务贸易最具有竞争力,2012年出口位居第二,仅次于欧盟;运输服务贸易和文化贸易也具有较强竞争力,2012年出口位居第三;以文化贸易为基础的试听服务贸易竞争力也较强,2012年为世界第四大出口商。①可见,中国与韩国未来可能在运输以及建筑服务贸易上产生竞争关系,而在旅游、文化休闲、试听、专有权利许可费和使用费服务贸易等方面,韩国处于优势地位,而随着中国产业布局的不断升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韩国向中国出口的此类服务贸易将有显著提高。

二、中韩自贸区建成后双边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

1. 短期来看,中韩货物贸易逆差将持续增大,产业内垂直贸易关系更加紧密。

中韩自贸区建成后两国间的货物贸易逆差将进一步增大。一方面,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使得两国贸易壁垒减弱并大幅降低两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形成某些商品的贸易扩大效益,例如时装、日化、家电等高端消费品市场,中国国内需求巨大,中韩自贸区为韩国带来了出口机遇和发展动力,也有助于韩国抢占中国的市场先机。另一方面,从产业链的层面分析,中韩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中国尚处于中低端,韩国处在中高端,再加上自然经济禀赋的不同,中国和韩国在产品贸易中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也以垂直型分工为主。中国将更加集中的向韩国提供劳动密集产品以及中间产品,韩国企业将会借助中韩自贸区发挥自身优势推动资本密集型以及知识密集型产品向中国市场拓展,双边贸易将进一步在此比较优势基础上开展。尤其,中韩两国在中间产品贸易领域的选择幅度将显著增大,产业内贸易的增长进一步加速。短期内,中韩垂直贸易关系将更加紧密。

  1. 长期来看,中韩贸易出口商品与市场结构相似度不断提高,贸易竞争将日趋激烈。


虽然短期内中韩双边的贸易互补关系会进一步加强,但不可否认,化工、钢铁、电子、机器设备等韩国优势性出口产品将对中国相应产业产生一定冲击。反过来,韩国的农产品和轻工产品等也将受到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中韩自贸区给中国相对弱势产业带来的外部刺激,倒逼国内政策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近些年来中韩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来看,中国向中国向韩国出口结构已由纺织服装类产品和矿产品转向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钢铁等产品。随着中国对先进设备的投资引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自韩国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开始下降,转为国内自给,且产品质量不断加强。当前,中韩两国企业在信息技术、电子、钢铁等行业承接国外订单和占领国际市场过程中的竞争日益凸显,可以说,中韩两国的贸易关系将逐步从垂直互补走向平衡竞争。

3. 中韩服务贸易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外包将成为重要实现形式。

在韩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出口优势将逐步减弱的趋势下,韩国改变贸易战略,对中国的出口重心从货物贸易领域转向服务贸易领域。在中韩自贸区即将成立的大背景下,2014年8月韩国公布了服务业振兴规划。同时,在双边自贸区谈判中旅游、健康医疗、影视文化、金融等以消费为中心的服务贸易领域是韩国的核心要价。中韩自贸区建成后,两国货币互换直接交易机制的建立以及签证规则的简化与放宽,将成为韩国向中国出口优势服务贸易的催化剂。反过来,这些措施也将强化中国对韩国在物流、建筑工程承包、软件信息等优势服务贸易的出口。其中,服务外包将成为中韩加强服务贸易合作的重要实现形式。当前,中韩之间服务外包业务主要由几家大型韩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内部完成,未与我国服务外包本土企业形成规模性交易。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将有力推动中韩合作平台(例如青岛中韩创新产业园区、大连韩国IT产业园区在技术创新等)在影视、动漫、创意设计、会展等服务贸易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助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中国推进中韩自贸区建设双边贸易面临的两大障碍因素

1. 非关税壁垒矛盾难以调和,歧视性政策制约中国对韩出口。

韩国在农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进口采取的非关税壁垒主要有通关环节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卫生措施。受其影响较大的中国商品包括: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医药及医药原料等。其中,新鲜水果、猪和牛等蹄类肉产品、药品(特别是中成药)等无法对韩正常出口。韩国对以上产品的进口限制措施主要以检验、检疫和安全标准为手段,如通过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抽检率(如韩国对农药残留检验的指标高达上百项)和实行通关前税额审查制度,延长了中国相关农产品的通关时间,增加成本。同时,韩国在进口检疫和检验上对中国产品采取歧视性政策,如对中国农产品按6%的比率进行抽检,而对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同类产品抽检率仅为3%。根据中国质检总局的统计,中国向韩国出口但被退运的农产品货值占中国出口遭退运农产品总值的年均比例高达20%。检验检疫标准非公正和不透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歧视性措施还体现在韩国对进口中国招标产品的质量和规格要求上,对保证金交纳的条件也十分苛刻。

2. 中韩相互频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案件数量增加影响自贸区顺利实施。

中韩两国出口产品逐步趋向水平同质化竞争,导致贸易摩擦逐步增多,成为中韩两国组建自由贸易区的重要障碍之一。中韩间贸易摩擦以反倾销为主,近年案件数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根据WTO最新统计,从1995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韩国累计对中国发起25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占中国被反倾销案件总量的2.4%;而同期中国对韩国产品反倾销调查案件有32起,占韩国被反倾销案件总量的9.4%,韩国已成为中国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第三多的国家。随着中韩经贸联系的日益密切,发生贸易摩擦的几率也会上升,但在两个互为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家之间发生如此多的反倾销案,显然不利于双边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影响中韩自贸区的顺利实施和推进。

四、中国深化中韩自贸区合作推进双边贸易增长的具体措施

未来一段时期,要进一步深化中韩自贸区合作,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经济一体化,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分步骤完善细化实施中韩自贸区协定内容,自由化领域先互补后敏感逐步拓展。

中韩自贸区实质内容谈判结束后实施建设工作仍具有较大的艰巨性,仍需不断健全合作体制机制。针对当前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是一揽子的全面协定的现状,要加快中韩自贸区实施进程,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先期达成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主要议题的协议,再达成有关知识产权、经济技术合作等更为复杂的议题的协议,以满足中韩两国经贸发展的长远需求和企业的现实需求。当前,最先要明确的是贸易合作领域,应遵循从易到难的拓展原则,即先从互补性较强的贸易领域着手推进,再逐步扩大中韩贸易的敏感产业。在货物贸易的关税削减方面,可根据相关商品的敏感性和重要性采取四种执行方式:一是从自贸区协定生效之日起立即实施零关税;二是经5年或更长时间实施零关税;三是经5年或更长时间过渡期降低关税;四是作为例外不予降税。

(二)经贸合作试点园区先局部后整体覆盖,以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格局提升区域竞争力。

中韩自贸区需要坚实的载体依托,可在局部区域设立中韩贸易自由化试点园区来推动中韩自贸区进程,按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有序布局,以发挥辐射效应。选择试点应综合考虑三要素:目前中韩经贸合作的区域现状、时空距离更加接近、交通便利化程度。综合分析来看,山东半岛,辽中半岛和东北的长吉图地区可以作为先行试点区域,尤其要有效利用现有的平台基础,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7市都设立了中韩产业园,并进行统一战略规划,避免各自为战,形成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格局,提升区域竞争力。

(三)加快推进重点出口产业的上下游延伸,有效衔接两国现代服务业链条。

中韩合作要特别重视制造业的服务化,以重点出口产业为依托,向高附加值的上下游服务延伸:一是加快海产品、渔具、地毯、家纺、医疗器械、韩国商品等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引导市场经营主体借助电子商务创新交易模式,培育新型服务业态以挖掘双边贸易增长点。二是以服务外包为工作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园的载体形成产业集群,中国应积极承接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数据处理、文化创意等韩国服务外包业务,促进中韩经贸以及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三是加强中韩两国在物流、金融、通讯等海洋经济产业服务链条的有效衔接。物流服务方面,要抓好港口物流和冷链物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打造国际进出快捷通道。金融方面,通过引进韩国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建设区域性中韩双边本币互换结算中心,促进中韩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四)继续巩固产业间互补的产品贸易,扩大产业内产品贸易的差异性。

针对未来两国产品贸易间的潜在竞争将逐步凸显,我国政府要区分采取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差异战略。一方面,继续巩固两国产业间互补的产品贸易,中国可扩大对韩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且韩国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如新鲜蔬菜、玉米等农产品、水产养殖产品以及中药材等。韩国也可以加大向中国出口如糖及糖食、杂项食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在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领域,要加强市场细分,争取国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定位多元化,积极寻找细分市场机会,扩大中韩两国之间产品生产及加工的差异性,使我国的产品在全球价值链的嵌入位置和组织方式等方面与韩国形成异质互补,避免产业内同质竞争。

(五)加强贸易自由化领域的制度性合作,通过积极磋商妥善解决贸易摩擦。

中韩两国在双边自贸区框架下实现贸易自由化,必须通过两国政府间的制度性安排,实行制度性合作,双边贸易摩擦的解决路径从主要依赖“事后政治协商”逐步转向“法治化”手段,即事前拟定科学、详细的条约内容。具体而言,首先,两国政府应充分交流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执行程序,并建立相关电子信息库,适应电子商务和无纸贸易的海关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以便于信息共享和查询。其次,要建立和加强两国贸易磋商与协调机制,及时解决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问题,减少突发事件对双边贸易的不利影响。同时,中韩双方应从大蒜案件、禽类案件中吸取教训,对出现的摩擦和纠纷,要冷静对待,不要滥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第三,加强与韩国在质量检验检疫领域的合作,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与韩国妥善解决对中国产品的不合理限制及技术性壁垒,尤其是协调产品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增加中国产品对韩出口。

 

参考文献

[1] 徐长文中韩FTA时代的经贸合作展望[J]. 国际贸易, 2012(08):38-46.

[2] 王露,胡强. RTAs下中韩农产品贸易条件及变动趋势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14(03): 136-143.

[3] Choi Nakgyoon. Impacts and Main Issues of the Korea-China FTA[J]. Korea’s Economy, 2012(34): 29-34.

[4] Choi Nakgyoon. Korea-China FTA: Expected Effect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KIEP Opinions,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10 May, 2013.

《国际经济合作》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