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咨询 > 重点关注 > 文章详情

夏杰长:推动我国服务业大发展的若干问题

发表于 cjyyzb
服务业是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不易分割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下面我从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等方面,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基本状况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比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比“十五”期间加快1.4个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35万亿,比2005年增加了10万亿元,增长了1.31倍,占GDP的比重也从40.5%上升到43.2%(参见图1)。

图1:我国“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的变化情况


图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摘要2011》。

注:这里讲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是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之比。下同。


(二)劳动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力军

201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26332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2893万人,年均增加578.6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34.8%,比2005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就业方面,服务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无论是吸收从其他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存量,还是吸纳新增劳动力,服务业都正在发挥最主要的作用。用不了两三年,服务业即将成为从业人数最多的部门,是名副其实的劳动就业主力军。

(三)服务业投资占比稳步提高,服务业正成为投资的“热土”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6万亿元,年均增长25.5%,增速比“十五”时期提高8.5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4.7%。比“十五”末期提高1.1个百分点。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以及服务业领域管制和垄断逐渐放开、打破,服务业有望迎来新的投资高潮,正成为投资的“热土”,成为企业和资本“热捧”的主要对象。

(四)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服务消费日趋活跃

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的提高再加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即从追求物质产品消费向追求文化精神和服务消费转变。图2就形象地反映了这一趋势。2008年以后,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已从2008年的36.3%上升到了2010年的37.8%,正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和趋势。

图2 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额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


图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1》


数据说明: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是指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占其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一般包括“用餐服务、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服务和教育”这五个方面。

(五)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随着技术进步、新的服务模式在服务业领域的渗透和运用,近些年来,我国服务业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例如,电子商务、网络银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合同能源管理、连锁经营等。在这些服务业新业态中,最具特色和潜力的当属电子商务。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超过6万亿元,名列全球第二,预计在2015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我国电子商务显示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仅淘宝商城网购狂欢节,2011年11月11日当天的促销活动创造的交易额就达到了33.6亿元,淘宝商城和淘宝网总交易额突破52亿元,这一连串数字印证了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目前内需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六)服务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近些年,我国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服务业管制和垄断有所削弱,服务业行政审批逐渐减少,服务业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正在有效发挥,金融机构、资本市场、铁路投融资体制、国有文化新闻出版体制机制等领域改革都有一定突破。服务业税收、价格、收费等改革深入推进。特别是今年在上海率先实施的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将激发出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活力,为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

(七)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根据商务部2011年12月15日发布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显示,2011年1至11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8.54%。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3.15亿美元,同比增长7.56%。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占整体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这个简单的数据实际上释放了两个重要的信号:一是外商投资重点正在向服务业转移,我国经济正在融入服务全球化浪潮;二是我国利用外资正步入“服务经济时代”,下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将是现代服务业。

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是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另一个亮点。2006-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17亿美元增长到3624亿美元,增幅达89%,年均增长17.3%,远高于同期全球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全球服务贸易地位迅速上升,已是全球排名第四的服务贸易大国。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僵化,市场化程度不高

制度是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发展服务业离不开健全的市场机制与规范的市场秩序。与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方式不同,服务业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制度,更加依赖知识、创新等高级生产要素和无形资产。除了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外,我国许多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体制机制,比如准入机制、定价机制还是有着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很不够。这样的结果,使得本应该具有广阔市场和极具潜力的现代服务业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效率低下。

(二)社会分工程度较低,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服务内置化”现象比较严重,服务业发展需求不足

分工是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但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组织是“大而全、小而全”,大量的服务业或服务环节被内置在制造企业内部,由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生产和服务产品。这样的结果,使得大量本应市场化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变成了制造企业自我提供服务,既严重压抑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降低了服务业效率和质量,因为制造企业毕竟不是专业的服务产品供应商。

(三)国际代工模式较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服务业关联度比较低,产业链普遍偏短,生产性服务业缺乏发展空间

这些年我们外贸增长方式还是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基本上依赖初级产品出口和国际代工带动国际贸易增长。也就是说,在产业链的国际分工上,我们主要是在做低端的加工制造,是“微笑曲线”的中间低端那一段,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研发与设计、品牌营销等我们很少控制住。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有很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但我们的制造业大而不强,在国内的产业链很短,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大都在境外,从而使得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找不到依托和市场,发展空间貌似很大实则很小。

(四)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服务业发展有较大差距

从“两个比重”(即服务业占GDP比重和服务业劳动就业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看,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或者“金砖国家”)比较,我国还有很大差距,服务业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比如,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世界平均水平69.4%,高收入国家达72.7%,低收入国家也达到46.9%,而我国只有43.4%。再看表2,我们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比,服务业比重也是偏低的。比如,2010年我国只有43.2%,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分别达到了55%、67%、59%和66%。尽管我们不能把服务业占比作为衡量服务业发达程度的唯一标志,但它毕竟综合反映了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表1  2006-2009年中国与世界各国家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比较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中国



40.9%



41.9%



41.8%



43.4%



世界平均水平



69.0%



/



69.0%



69.4%



高收入国家



72.4%



/



72.5%



72.7%



中等收入国家



55.3%



/



53.0%



53.8%



中低收入国家



54.6%



58.6%



52.9%



53.6%



低收入国家



51.1%



47.5%



47.5%



46.9%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7-2010)》。


表2  2007-2010年“金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比较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中国



41.9%



41.8%



43.4%



43.2%



印度



53%



54%



55%



55%



巴西



67%



66%



69%



67%



俄罗斯



59%



59%



62%



59%



南非



65%



64%



66%



66%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topic


(五)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

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需求不振进一步加剧服务业、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高端服务业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要被发达国家占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同时,我国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不高、服务贸易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国际营销渠道不畅,在品牌、标准、自主知识产权、人才等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无论是自身内功,还是外部国际环境,都制约了我国服务业的快速高质发展。

三、我国服务业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是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产业,其主要内容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高技术服务业、设计咨询、商务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法律服务业等。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惊人的市场制造能力和不断涌现的新产品,“中国制造”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制造”的崛起更多地是依赖于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很多制造企业处在产业链低端环节。随着劳动力和商务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外贸易壁垒日渐增多,“中国制造”瓶颈日益严重,转型与升级已势在必然。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以其强大的支撑功能成为制造业增长的牵引力和推进器,是制造业起飞的“翅膀”和“聪明的脑袋”,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催生其转型和升级的最重要动力,也是部分制造企业“华丽转身”的重要方向。

从发达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其发展速度已超过了制造业,许多传统的制造企业也正在向服务企业转型。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其企业重视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全球经济的控制力。比如大家熟悉的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过去是以“硬件制造商”的形象来给自己定位。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硬件等IBM传统的支柱产品进入衰退期,IBM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1993年的亏损就高达81亿美元,公司濒临破产边缘,IBM被迫转型,即从硬件制造商到提供软件和信息服务,公司重新焕发出活力,成功地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

我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要的、长期的选择。我们既不能沿用传统制造业老路子,也不能脱离制造业去单枪匹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在分工、融合、互动中实现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双赢”。特别要围绕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一个重要的出路,就是要细化专业化分工,鼓励制造业的服务环节从企业剥离,推进业务外包。即制造企业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实施外部化,比如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活动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企业将内部的非核心的服务经济活动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来做,不仅使制造企业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推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箭双雕”的选择。

(二)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催生经济增长新引擎

新兴服务业是利用现代理念、网络技术、新型营销方式,以及服务创新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它具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高风险性、高人力资本含量和低消耗五个基本特征。大多新兴服务业附加值高,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兴服务业的范围很广,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我们可以把新兴服务业归纳为三大类:一是为新的市场需求服务的服务业。例如,节能服务业、海洋服务业、邮轮旅游业、信息通讯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等。二是在传统服务业基础上由于运用新资源、新技术或新方法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例如,电子银行业、电子认证、卫星科技服务等。三是由新的服务模式所形成的产业: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网络购物、连锁经营、折扣店等。随着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变化还会不断产生新的服务业态和新兴服务产业。要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努力,将新兴服务业和服务业新兴业态培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就业的新引擎。

(三)全面提升消费性服务业,改善民生福利水平

消费性服务业是为满足消费者最终需求服务的服务产业。丰富的物质产品和高水平的服务供应是改善民生服务福利的重要保障。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消费结构的变迁,居民消费将从衣食住行为主逐渐过渡到康体娱乐为主、从对物质产品需求为主过渡到以文化精神需要为主。而满足文化精神需要和康体娱乐需求主要是靠消费性服务业。即便是衣食足行这样最基本的民生也是离不开服务的供应。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是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

居民收入是多层次的,民生福利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我们要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努力扩大服务供给,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健康产业、家庭与养老服务产业等是下一步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商贸服务业是我国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我们既要挖掘其发展潜力,更要加快传统商贸业改造升级步伐,推动科技进步和现代流通方式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连锁经营、便利店、社区菜店等多样化商业业态。鼓励城市商业企业向农村延伸开设商业网点,引导农产品进城直销,完善农资和日用工业品配送下乡的服务方式。

文化产业正迎来其难得的发展机遇。城乡居民对文化需求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多样性、多元化的一面。要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就必须丰富文化业态,拓宽文化产业领域。既要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产业,也要努力发展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加强文化产业与资本和科技对接是其重要的发展途径。精彩绝伦的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闭幕式和每年的春节晚会,都是高科技元素与文化、艺术精妙结合的结果。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从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知名文化企业发展经验看,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是很重要的途径。

积极发展旅游业。旅游消费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要适应城乡居民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把我国从旅游大国建设成为旅游强国。

健康服务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美国的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最大的产业。我国健康服务业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需求十分旺盛。但总体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中高端健康服务市场份额小、知名品牌少、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大,健康服务业资源分布不平衡,供求矛盾仍然突出,健康服务业产业体系不完整,产业链偏短。要不断丰富健康产业内容,挖掘健康产业附加值,拓展健康产业链,努力将其培育成新兴支柱服务产业。

家庭与养老服务产业是我国极具发展潜力的消费性服务业。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活和工作节奏也日益加快,对家庭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加,但合格家庭服务从业者却明显不足。另外,我国的养老服务业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2015年全国老年人口预计达到2.21亿。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2015年将超过5100万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了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了70%。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了强烈冲击,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

加快我国家庭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抓紧建设“两大工程”和“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家庭与养老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二是家庭与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六项重点工作包括加快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照料服务;加强对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生活照料和各项服务;大力培养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快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等。

(四)积极发展为农服务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坚实的现代农业尤为重要。现代农业是一个大农业的概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仅在“种植业”上下功夫,还要特别关注农业产前、产后问题。农业的产前、产后问题基本上属于服务业范畴。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这些年农业发展实践表明,大力发展服务于农业的服务业,建立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要建立起强大、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化农业,就必须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发展包括农村金融、农业科技、涉农物流、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机租赁等为农服务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化。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年启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后,我们曾经在哈尔滨做过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工作,发现既有的农业服务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农业服务成本高、有效需求不足,传统农业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水平较低,农户交易成本高、交易风险大;龙头企业由于综合服务体系不足,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自身发展面临瓶颈,无法有效带动农户;而城市专业化服务提供商面对分散的农业服务需求,缺乏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哈尔滨政府运用“政府推动、市场牵动、龙头带动”的手段,探索“城市延伸、农村靠拢、专业组织衔接”的农业与城市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

政府推动,就是以政策措施形成“双向推力”——积极推动城市服务提供商向农村提供金融、物流、营销、信息、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组织)集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经营程度。市场牵动是指用收入的提高引导农民放弃目前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走向组织化、规模化;用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来吸引专业化组织购买城市专业化服务,形成城市服务商和专业化组织的主动对接。龙头带动就是指政府对龙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组织)进行积极扶持,使龙头企业成为连接城市专业化服务和农户的纽带。

图3 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创新模式


四、推动我国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是服务业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的关键要素。服务业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方面,抓住了这两个方面的创新,就把准了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

受市场准入、社会化改革及对外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服务业部分行业存在着行业垄断和所有制垄断等问题。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垄断,突出表现在金融业、电信业、铁路等行业;所有制垄断则集中表现为国有服务企业和事业单位主导某些现代服务业领域。这种垄断性经营限制了行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削弱了市场在服务业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垄断导致服务行业的经营主体单一、风险与竞争意识薄弱。要改变这些状况,就必须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制定公开透明的准入条件和标准,除对少数垄断行业及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点服务业,制定“否定”或“限制”行业目录外,其他的一概实施“非禁即入”的准入制度,切实打破垄断经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形成公正公平、高效高质、竞争有序的现代服务业市场体系。

制度创新的着力点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而价格机制又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所以,要理顺好服务业价格形成机制和定价机制,特别要善于运用价格机制支持和促进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尽快实行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用地等方面平等的价格政策,为现代服务业发展争取一个平等的制度环境。还要加强对服务价格的管理,加快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服务业价格分类管理制度。

技术创新是服务业现代化和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而技术创新又源自于研发投入。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正逐步扩大。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研发费用在服务业领域的增加直接导致了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彻底改变了“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劳动生产率”的传统看法。此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创新了更多的服务领域、业态和模式,既使得服务业越来越个性化,更增强了服务业的可及性。

总体看,我国服务业现代化程度较低,要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培育新业态,全面提升服务业效率、质量和知识含量,进而增强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二)融合发展战略

产业间融合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一个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是在融合与互动中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多数OECD国家产品生产中,服务投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加入延期付款、培训、服务合同、咨询服务等服务,以新的服务领域来获取竞争优势。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制造企业服务化”;二是“服务型制造”。在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服务型制造一个重要特点是产品越来越“软化”和“个性化”。我国正在致力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摆脱处于价值链低端格局,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与互动发展,这是我们产业政策的一个新的着力点,是要长期坚持的一个战略选择。

同样地,现代农业发展也离不开服务业支撑,单纯的种植业是无法造就现代农业,也难以让农民较快地增加收入。事实证明,凡是农业发达、农民收入较高的地区都是把传统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的地方。我们要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中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也借此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与视野。

(三)集聚发展战略

集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我们必须顺势而为。我国各级政府现在也十分强调服务业集聚发展,正在打造各种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这种把大量服务业企业及相关机构集中于某个特定区域的模式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在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其辐射力和竞争力的高低。

服务业空间上的集聚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必然选择。但是,集聚发展切忌陷入“为集聚而集聚”的道路上去。集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走集聚发展的道路要避免从空间上将一系列看似关联的企业集中到一起,实现了企业积聚,但是各个企业之间并没有相互联系,没有产生协同效应。真正的集聚发展是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相关研发机构和相关产业协会等构成的群体,它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走集聚发展道路,一定要避免“形聚而神不聚”。走集聚发展道路,首先是要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不要拉郎配。其次,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比如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引导、充分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集聚区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等。

(四)双向开放战略

我们这里讲的“双向开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二是平等地对待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

近些年来,服务全球化后来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与上一轮制造业领域的国际产业转移不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重点是服务业。我国对外开放已经历经三十多年了,融入服务全球化浪潮是从“入世”后才开始的,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势头非常迅猛。2011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首超制造业。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八位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

服务业“引进来”的重点应该是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这是因为,一则我国服务业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最缺乏的就是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二则我国目前既有的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大都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服务业体制机制都比较僵化,效率普遍较低。如果着力引进金融、文化创意、工业设计、专业服务等高端、新兴服务业,既可以弥补我国这些领域的短板,也可以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促进国内国有服务业企业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在服务业领域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意对外开放的渐进性、灵活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是一个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梯度开放的过程。

我国现代服务业也开始大踏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服务业“走出去”仍是“短板”。要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也需要政府通过签订税收协议、实行税收优惠、推进出口融资与保险服务,以及做好海外投资环境评估、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维权等工作,力推服务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是加快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从整体上看,服务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比制造业更为深刻。例如,信用服务业本身是一个很小的行业,但这个行业所涉及的信用评级等,直接与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相关。又如,审计等专业服务,其本身规模也不大,但是,在国外相关企业全面控制了我国高端审计市场的背景下,国家经济数据可能被其左右和利用。

完整意义上的开放,还包括对内开放的问题。两者必须兼顾,不能“厚外薄内”。目前,服务业对内开放比较薄弱。对内开放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垄断和地区垄断,许多高利润服务企业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服务业要素地区之间流动受到种种限制。对内开放的核心就是要打破“垄断”,切实贯彻“非禁即入”的政策,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取消对非国有资本或者非本地要素的不平等做法,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要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

五、促进我国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鼓励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服务业优先发展

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学界普遍认为是美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德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是与其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分不开的。为此,国际上很多声音强调要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这里需要明晰的是,服务业既有实体经济属性的部分,也有虚拟经济属性的部分。当服务业脱离实体经济进行过度自我服务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还会增加甚至放大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质上是给出了未来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如果服务业的发展逐渐失去实体经济的支撑,完全自我循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本质上就形成一种看似繁荣实则“体虚”的状况。服务业也最终成为无源之水而衰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从产业政策等方面,鼓励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服务业优先发展。

(二)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

1.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发展服务业,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完善服务业引导资金政策,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公共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改变以前货物类采购畸重、服务类采购畸轻的状况,把服务业领域如公务消费、会展、会议、物业管理等纳入其中,引进竞争机制,面向全社会服务行业公开招投标。

2.对民间资本投资高技术服务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放宽民间资本投资的税收抵免政策和纳税扣除适用范围,可规定:如果民间资本投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产业,对其来源于这些产业的投资收益设置一定免税期。另外,在一定时期内可就其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应纳税所得额,并在收入认定、成本扣除等方面享受一定税收优惠。

3.对小微型服务业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小微型服务企业负担比较重,赢利空间有限,需要采取比较灵活的税收政策和措施促进其发展,对其交纳企业所得税给予特殊课税规定,赋予小型公司选择不同的纳税方式,特别要鼓励这些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创新行为,比如其研发投入享受企业所得税扣除等优惠政策。

4.继续深化服务业增值税的“扩围”改革。在上海市部分现代服务业领域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研究相关配套措施,积极稳妥地在更多地区和更广泛的服务业领域实施这一“税收新政”。

(三)构建支持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

1.建立完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满足不同新兴服务业的融资需求。需要强调的是,大量民营服务业在发展初期普遍是小型甚至是微型企业,建议借鉴韩国的经验,设立“服务业特别基金”,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微型服务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破解融资瓶颈。还要针对服务业特别是小微型服务企业抵押物较少、经营规模不大的特点,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草根金融”体系,比如探索发展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的联保贷款业务等。

2.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支持服务生产,也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比如消费金融业务就可以让人们提前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需求。许多服务业的核心资本是人力资本,没有多少可以抵押的实物资产,迫切需要金融提供适合的融资方式助其起步和发展。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同志曾经设想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倒按揭”业务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在发展现代服务业过程中,金融创新有许多方式和途径。比如,拓宽机构对现代服务业企业贷款抵押、质押及担保的种类和范围,加大金融创新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破解服务业融资难的“瓶颈”;积极发展包括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各类债务融资工具,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方式。

(四)优化服务业投资结构,调整服务业投资政策

扩大内需是我国的基本战略政策取向。但投资重点应该转向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在扩大服务业投资规模的同时,更要重视优化服务业投资结构问题。适度减少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投资,增加高技术服务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这些服务业基础薄弱,但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较为广阔,是服务业投资的重点领域。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领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实现“以政府投资为主”向“以社会投资为主”的有序转换。政府对服务业的投资重在引导和带动,服务业发展的资金主要还是要依靠市场力量解决。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创造公平准入条件,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是解决服务业发展资金问题的根本途径。

(五)实施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

土地管理政策是现代服务业促进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都提出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等意见。这些意见很好地引导了服务业快速发展,作用较为显著。但毕竟这只是一些原则性的意见,还需要研究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意见。

现代服务业主要在大中城市发展,而大中城市又是土地最为紧张的地区,随着经济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和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土地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就需要创新一些新的土地管理政策,包括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厂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在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充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鼓励现代服务业项目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建立灵活的土地出让机制,发挥土地收储的调控性作用,对园区或集聚区内的重点项目及列入鼓励类的新兴服务业重大项目,在供地安排上,具有优先选择权,实现对服务业发展用地有效供给。

(六)改善服务业发展的软环境

服务业具有无形性、多样性和信息不对称特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更大,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只有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服务业信用管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定和实施服务业标准,才能降低服务产品和服务行为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实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现代服务业最主要的“投入”就是人力资本。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人才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重点发展特色职业教育,支持各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开展现代服务业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学习与培训。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更多的高端服务业人才向我国聚集。

(七)健全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

我国服务业统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服务业的功能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原有的产业分类和统计制度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形势。完善和改革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需要解决如下问题:一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适时增加现代服务业的内容,增加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结构、质量、速度、效益、开放的统计指标,界定其统计范围,并动态调整统计内容。二是完善现代服务业调查和核算制度,实施周期性经济普查制度。三是编制现代服务业季报和年报,建立现代服务业主要门类月度统计快报,实行现代服务业统计信息发布、重大信息披露制度,实行统计信息资源共享,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我们正面临着服务业大发展的难得机遇,要充分发挥服务业在促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开创服务业大发展的新局面。

来源:中国人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