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时间已经过半。在这个时候,盘点上半年的结构性减税进展,并以此为基础,前瞻下半年的结构性减税走势,应当算是一项貌似常规但实质意义颇大的工作。
半年来,围绕结构性减税所推出的措施,可以说已经不能算少。但稍许盘点,就会发现:这些结构性减税措施,所针对的,大都是小微企业。而且,多属于零敲碎打型的。当然,无论就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还是就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言,给予其税收政策支持,大幅度减轻其税收负担,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起码在税收业内,几乎谁都知道,中国税收80%、甚至90%以上的份额来自于大中型企业。抛开零敲碎打型减税的局限性不论,即便把来自小微企业的税收全部免掉,它对于中国税收所形成的减税冲击,也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正在上海进行的营改增改革试点,应算是迄今最大的一个结构性减税措施。但在上海的地域内,其所涉及的减税规模,大约在100亿元上下。如果下半年试点范围能够如所预期的那样扩大,减税规模便会随之增加。即便说得极端一些,能够一次性推广至全国范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估算,减税规模也就是1000亿元左右的样子。
严格地讲,始自去年10月份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税率结构的措施,不应算作今年的结构性减税项目。或者,有关它的谋划和实施行动,发生在于去年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退一步讲,即便考虑到它的所谓“翘尾效应”并在去年的基数上往宽里估算,今年所能涉及的个人所得税减税规模,可能不会超越1000亿元.
将上述这些项目所涉及的减税规模加总计算,其结果,显然同结构性减税的政策目标,特别是同其在今年积极财政政策中所应担负的角色,并不那么相称。
然而,与此同时,预示着完全可能带来增税效应的各种信息,好像排队挂号似的,倒是一个个接踵而来:
比如,随着7月份时点的到来,在不少地方,税务机关正在“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口号下,掀起一场加强税收征管、确保税收增长的行动。咋听起来,时间过去半年,税收入库任务要完成一半,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无可非议。以突击性行动的方式确保任务的完成,也似可接受。但是,一旦脱出表象而深入到其所瞄准的“任务”的具体内涵,则不能不令人忧心起来。基于各种难以言表的因素考虑,不少地方所锁定的税收收入任务,并非是全国人大或各级人大通过的2012年财政预算收入指标,而是将本来具有法律意义的预算指标抛在一边,由党委或政府出面,根据自身需要另外搞了一套。虽然各地规定的具体任务数值并不统一,但基本的特征都是脱离经济发展实情,层层加码。不少地方规定的今年税收收入增长率都在15%以上,个别地方甚至摸高至25%。在有些地方,表面上虽未直接规定具体任务数值,但附加了更为可怕的抽象原则:或不低于全省或全国平均增长率,或者高于全省或全国平均增长率若干个百分点。毋庸赘述,倘若没有及时而有效的制动性举措出台,在现实的体制背景下,以税务机关的征管方式和手段,全力追求甚至实际完成这样不切实际的所谓“任务”,并非杞人忧天。
又如,从今年起,在持续多年征收全国性教育费附加的基础上,全国统一开征了地方教育费附加。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固然是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目标的需要,但无论如何,它都属于增税措施而非减税措施。而且,由于它是按照各类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和营业税税额的2%征收,这三个税种又系我国现实税收体系的主体税种,基数颇大,故而,无论做何种测算,今年的地方教育费附加征收规模,起码在1000亿元上下。即使考虑到部分省市在今年之前已经征收地方教育费附加的事实并将其因素相应扣除,全国统一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所涉及到的增税规模,至少也有数百亿元之多。
还如,面对上半年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形势,即使这种放缓仅仅属于增幅回落的范畴,并非呈现负增长,更非低于预算收入指标的增长,在我国,已经有了可能影响今年财政收支平衡甚至发生财政危机的担忧之声。于是,不仅预期中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出台步伐事实上已经放慢,而且,如前所述,围绕确保税收增长的新一轮加强税收征管行动已经展开。再注意到迄今为止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尚无具体规模的界定,既身陷内外夹击的矛盾之中,又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结构性减税的操作能走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
当诸如此类的因素逐一摆上桌面,一个绕不开、躲不过的严峻问题扑面而来:照着目前这样的势头走下去,增税和减税的效应互抵之后,人们所强烈期待中的结构性减税极有可能演化为事实上的结构性增税。
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不正视如下的基本事实:国民经济运行的大势是增速放缓,积极财政政策的大势是不能再以牺牲调结构为代价而盲目扩大政府投资,稳健货币政策的大势是不宜再以推高物价、房价为代价而硬性实施天量货币驱动。相对于以往,留给我们的实现稳增长的政策空间已经变窄。可以说,结构性减税能否落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这一轮宏观经济调控的成败。
此情此景,做何种取舍,该是我们警醒并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作者:高培勇,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