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内外部环境已非昔日可比。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增长转型将朝哪个方向走?尤其是投资、消费、出口的关系如何处理?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领衔的中改院课题组,就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问题做了系统研究。认为,中国已进入消费新时代,只有把握消费需求升级的大趋势,才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赢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主动权。这组成果共8篇,本版陆续发表,以供参考。
进入消费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生产者主权迈向消费者主权时代。在生产者主权时代,由于产品短缺是常态,厂家生产出来的东西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如果没有好的消费市场环境,居民的消费行为就会受到严重抑制。
近年来,我国消费外流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不是因为国内厂商无法生产,而是由于消费市场环境出了问题,国内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使消费外流问题日益突出。只有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目标加强市场环境建设,才能真正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中有大的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商品(服务)市场体系,但这个市场体系还相当不完善,尤其是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国内居民消费的抑制和消费外流的突出矛盾。建立健全消费市场体系,需要始终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
进入消费新时代,消费需求释放对市场环境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消费新时代也是消费者主权时代,消费需求释放更有赖于尊重消费者权益的市场环境;(2)随着消费安全事件频发等问题的逐步凸显, 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目标改善消费市场环境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中的重要性全面凸显;(3)我国迫切需要出台国家层面改善消费市场环境的战略规划,把维护消费者权益作为新阶段市场体系的重点。
消费新时代对市场环境要求全面提升
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生产者主权时代,迈向消费者主权时代。在生产者主权时代,由于产品短缺是常态,厂家生产出来的东西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如果没有好的消费市场环境,居民的消费行为就会受到严重抑制。
1. 生产者主权时代的终结
(1)短缺经济与生产者主权时代。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人均GDP 只有381元,是一个典型的短缺经济,无论是农业消费品还是工业消费品都严重短缺。短缺经济的市场结构是卖方市场,相对应的是生产者主权时代: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主要由生产者决定,消费者很少有选择的余地,是社会产品的被动接受者。城乡居民在吃、穿、用、行、住等基本消费品上,对花色品种几乎没有什么挑选的余地,厂家生产什么居民就只能消费什么。在农产品消费上,多数社会成员以粗粮为主,白面、猪肉、鸡蛋等主副食品都是票证供应;在工业消费品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城乡居民消费的“老三件”,厂家比较少,要想买到还需要托关系。
(2)过剩经济与生产者主权时代的历史终结。改革开放走到今天,随着生产力快速释放,我国逐步走向过剩经济。无论是传统的衣食住行,还是太阳能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面临着巨大的产能过剩压力。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市场结构开始转向买方市场,生产者说了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产者如果不能取悦于消费者,很容易在市场中被淘汰掉。
2.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
(1)消费者取代生产者在市场中处于支配地位。买方市场成为常态,意味着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在市场中开始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生产者只有尊重消费者主权才能够生存下来。
(2)消费者成为企业心目中的“上帝”。从国际经验看,伴随着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顾客成为“上帝”会逐步成为许多企业的理念。主要的特征是:顾客对产品的使用情况、反映和要求成为企业创新的直接来源和推动力;企业不仅向顾客提供产品,而且要用“超值服务”奉献给顾客,这会逐步成为成功企业的重要经营原则;顾客满意战略逐步成为企业普遍推行的新的经营理念,由此才能确保生产能够充分按照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进行下去。
3.消费需求释放对市场环境的依赖性全面增强
(1)有赖于消费安全。在消费者主权时代,消费者首先关心消费安全,如果产品和服务的安全质量没有保证,就会导致严重的居民消费抑制。
(2)有赖于市场信用。消费需求释放还取决于市场的诚信、产品的物美价廉、消费信用的发育程度等。如果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消费意愿就会大大降低,储蓄的意愿就会提升。
(3)有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即使居民的收入增加了,相当多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也无法增加。例如,农村家用电器的消费,首先需要电网在农村的普及;农村汽车的消费高度有赖于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电脑消费依赖于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程度。
(4)有赖于政策环境。国家的政策导向会对消费者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对消费者的补贴,与对生产者的补贴,对消费需求释放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
保障消费者权益改善市场环境
近年来,我国消费外流的情况比较严重。以消费者追逐洋奶粉最为典型,不是因为国内厂商无法生产奶粉,纯粹是由于消费市场环境出了问题,国内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目标加强市场环境建设,才能真正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中有大的作为。
1.正视消费市场环境建设滞后的突出矛盾
(1)消费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重大消费安全事件频发,严重挫伤了国内居民对本国产品的消费热情。以奶粉消费为例,国内“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取代了国产奶粉的地位,成为国内消费者的首选。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201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率已从2008年前的30%左右,跃升到50%以上,而在高端奶粉市场,这一数据更是超过70%。
(2)过高的物流成本。以农产品的“市贵田贱”为例,城镇居民消费很贵的农产品,但许多农产品烂在田间地头无人收购的状况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国内物流成本过高。按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8%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
(3)消费升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电子商务是降低消费品交易成本,释放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但受制于宽带网建设落后,使得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严重受限。以宽带普及为例,目前我国农村宽带人口普及率仅为6.3%,城市仅为18.9%。
我国太阳能光伏等产品在国内销售较少,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内家庭光伏产品消费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家庭用户光伏发电难以与现有并网销售,家庭用户昂贵的投资成本难以收回,由此抑制了太阳能光伏消费潜力的释放。
(4)消费信贷比例偏低。从国际经验看,消费的升级和消费潜力释放有赖于消费型金融的发展。但在国内,银行业目前仍是一个投资型金融的格局。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与野村综合研究所联合课题组《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中日韩消费金融市场比较研究》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国人民银行所统计的全国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0.27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信贷余额比例仅为16.42%。也就是说,投资型的信贷的比例高达83.58%。而在消费信贷结构上,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余额约为7.8万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约为76.3%,如果扣除掉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我国的消费信贷只有20%不到。
2.把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市场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
(1)消费市场环境恶化的主要矛盾在于国内消费者权益没有受到充分尊重。除了消费安全缺乏保障之外,我国消费环境恶化还表现在同一消费品的国内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欧美国家商场里,同样品牌的衣服、鞋帽、笔记本电脑等,都要比中国便宜得多。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商品都挂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标签。比如,同一款某品牌的拎包,在北京西单可能要价2000元人民币;但在美国的Outlet(类似品牌连锁店),可能只要不到100美元,按照汇率计算,国外价格不到国内的一半;同一款某品牌的西服,在国内的精品店,标价动辄上万元人民币;而在美国的百货商场,一般也就在 300到400美元。
外国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卖,价格同样要高出许多。比如在美国,一辆某品牌汽车加税金加运费也只要30多万元人民币,总价格大约是北京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国进口汽车关税为25%,增值税为17%,消费税分为7档,最高档为40%。按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的估计,以排量4.0升以上、税额最高的车型为例进行测算,综合算下来,一辆进口车应缴税额总计为车价的1.4倍左右,而国内目前销售的很多进口车,其价格都是国外同款产品的3倍甚至4倍。
(2)改变企业对国内消费者权益的歧视。近年来,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企业对国外和国内消费者采取双重标准,即对国外消费者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对国内消费者提供质量不一样的产品。对国际国内消费者厚此薄彼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但还没有采取实质性的举措改变。
(3)改变补贴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政策体系。出口退税以补贴国外消费者为主,国内消费补贴的财政政策远不到位。我国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形成了出口退税政策,但是长期没有退出。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出口退税政策又不断加码。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很多商品基本实现或者接近17%的全额退税。
以纺织服装业为例,其出口退税率经4次上调,退税率已由11%提高到16%,基本到了退税率的极限。2012年我国出口退(免)税达到10429亿元,首次超过1万亿元,增长13.3%,占全年税收收入的1/10左右。
而在国内居民的消费补贴上,既缺乏力度,也缺乏持续性。按照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家电下乡政策到期后停止执行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家电下乡政策于2013年1月31日结束,持续五年多的家电下乡政策已经退出市场。
从 2009年启动的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和汽车下乡,均已经在2010年底、2011年底陆续到期。国家用于家电下乡政策的财政补贴支出,与用于出口退税的财政支出远不是一个等量级的。比如2009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家电下乡力度比较大的一年,财政预算支出仅为200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加大了节能补贴,但用于推广节能的资金仅有350亿元,与上万亿级的出口退税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3.出台国家层面改善消费市场环境的战略规划
(1)把改善消费市场环境作为政府重要的公共产品。改善消费环境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事,也不仅仅是企业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在消费者主权时代,改善消费市场环境是政府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从政府的角度看,消费市场环境的改善涉及商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多个部门的衔接,还涉及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分割,还涉及行业企业自律等。为此,建议“十三五”出台国家层面改善消费市场环境的战略规划,提出综合性改革思路和战略目标。
(2)到2016年,国内消费市场软硬件环境得到重要改善。重生产、轻视消费者权益的政策与体制大大改观,有效遏制消费安全事件蔓延的势头,消费市场信用体系初步确立,消费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流通成本明显降低。
(3)到2020年,基本形成普遍尊重消费者权益的市场环境新格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化规范化,消费市场信用体系比较完善,城乡消费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国内消费品质量监管标准与发达国家接轨,消费者权益在国家政策体制中得到充分的尊重。
以消费者权益为主线完善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商品(服务)市场体系,但这个市场体系还相当不完善,尤其是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国内居民消费的抑制和消费外流的突出矛盾。建立健全消费市场体系,需要始终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
1.改革市场监管体系,营造消费安全的大环境
(1)建立强有力的消费市场监管体系。强化国家消费品监管职能,建立全国统一的消费市场监管体系,提升市场监管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专业性。
(2)提高国内消费品的质检标准。参照美欧消费安全标准,重新制定我国消费质量安全标准,尤其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标准。给出国内消费品质检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时间表。
(3)建立国内消费品溯源体系。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给每件消费品附加一个加密的信息条码(如二维码),条码中涵盖产品规划、设计、制造、检测、计量、运输、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等必要信息。一旦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可立即彻查各个环节。
(4)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立法。从国际经验看,为了保护消费者消费安全,发达国家一般制定了消费品安全法规,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其中,美国的《消费品安全法》和《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对保护美国消费者消费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消费品质量安全立法工作滞后。为此,建议尽快出台《消费品安全法》,将消费品标准和监管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
(5)建立有效的消费者权益仲裁机制。建立灵活的行政裁决制度,专门受理并解决消费者因缺陷产品造成损害、争议标的额较小的纠纷案件,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完善现行消费纠纷的诉讼程序,采取对消费者更有利、更简便快捷的方式解决消费纠纷,如简化起诉方式,宽延交纳诉讼费用、先予执行、财产保全和适用督促程序等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广大消费者提起诉讼、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创造便利条件,让消费者敢打官司、打得起官司。
(6)加强消费安全的新闻监督和社会监督。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定期对产品质量抽检结果进行曝光,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威慑力量。广泛宣传消费者主权意识,形成“讲诚信、反欺诈”、切实方便消费者、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自我保护合法权益的良好社会风气。对举报制假、售假的行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和广大消费者参与市场监督检查的积极性,使假冒伪劣商品无立足之地。
2.以改造物流体系为重点切实降低消费成本
(1)出台国家改造物流体系的综合性方案。过高的交易成本提高了终端消费的价格,抑制了国内中低收入者消费潜力的释放,也损害了国民福利。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现实需求出发,建议:尽快出台行动方案,争取在3-5年内,采取包括减少交通道路“过路费”、减少对小微企业税费、扶持物流企业、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等综合性措施,切实把物流成本降下来。
(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我国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4万亿元,同比增长 23.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6.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回升明显,完成投资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增速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总体上来看,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保持持续增长,但与日益增加的物流需求相比仍显不足。应在现有物流设施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加快建设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
(3)以发展电子商务为重点降低交易成本。据《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研究》显示,2012年,我国消费者的网购支出已达到1.3万亿元,预计2013年将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电子零售市场。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释放消费需求。同时,使电子商务能够辐射到广大的三、四级城市甚至乡村,让城乡居民都能分享到电子商务带来的实惠。
鼓励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延伸,推进特许加盟等连锁方式发展,提高流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优化供应链管理,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餐对接”等模式。大力推进“工商对接”,引导零售商和供货方建立战略联盟,提高直供直销比重。
(4)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监管。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监管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居民消费预期。据《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共接到全国网购用户的投诉近10万起,其中网络购物投诉占比最大,达到52%。为此,需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的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
3.强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在家电下乡、电脑下乡、汽车下乡的新形势下,建议“十三五”时期以城乡消费基础设施一体化为重点,大大强化农村电网、互联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为启动农村消费大市场提供物质技术支撑。
(2)以“宽带中国”建设为重点释放信息消费。关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全球各国的发展趋势。比如,最近欧盟计划用2年左右时间取消欧盟范围内所有手机漫游费,被视为26年来欧洲电信市场最大的改革。未来3-5年,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互联网体系,打破信息领域垄断,大幅降低信息资费,充分利用4G信息技术,释放巨大的信息消费需求。
(3)加快太阳能光伏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以太阳能光伏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改造能源体系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一些先机,但不断遭遇欧盟的反倾销政策打压。从趋势看,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国内消费占比不到10%,未来发展的大市场在国内。在一个13亿人的大国启动家庭太阳能光伏消费,完全有可能在推动第三次产业革命上取得领先地位。为此,应当采取重要措施推动国内家庭分布式光伏基础设施的推广,尽快实施家庭用户光伏发电并网改造工程。
(4)加快新能源汽车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放开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内外资本加大技术创新,建设规模化的充电站。鼓励以太阳能作为能量来源的“离网充电桩”系统建设,通过辅助固定电池组,实现全天不间断充电。
4.建立财政对国内消费者补贴的政策和机制
(1)实现财政补贴由补贴生产者为主向补贴消费者为主的转变。与补贴生产者相比,补贴消费者更有利于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激励企业的公平竞争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有利于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而且,补贴消费者更能体现公共财政的本质。建议:以减少出口退税为重点,清理各项针对生产者的财政补贴,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政府财政补贴政策由补贴生产者为主向补贴消费者为主的转变。
(2)建立公共服务领域消费者补贴机制。从当前的情况看,供水、供电、供气、电视、邮政、电信、公共交通运输、互联网等公共服务行业都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导致服务水平不高、竞争效率低下、服务产品价格过高。而国家对这些公共服务行业的补贴都逐年增加,这样不仅不利于扩大居民消费,而且进一步加剧这些行业的垄断地位。为此,建议国家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对消费者减免个税、现金补贴、发放消费券等形式,鼓励消费。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居民公共服务业领域的消费规模,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公共服务行业加快改革创新。
(3)建立绿色消费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机制。当前,我国对光伏产业、节能汽车、节能家电等的补贴是以补贴企业为主,不仅不利于扩大国内消费,光伏产业还频频遭到国外反倾销调查。适应绿色增长与绿色转型的需要,通过建立绿色消费的财政补贴机制,从而有效拉动绿色消费,促进节能减排。这就需要设置约束性指标,由政府带头采购、使用绿色产品,如推广新能源公交、使用节能办公设备等,与此同时,对绿色产品的财政补贴由生产者向消费者延伸,对居民绿色节能产品消费给予相应补贴,切实增加居民绿色消费。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时间:2014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