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源头活水,中希两大古老文明在历史中交相辉映。如今,随着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希腊雅典正式成立,中希文明携手并进,为全球文明对话带来了宝贵契机。国际学术界认为,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为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和世界文明的繁荣共生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贺信深刻阐释了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演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担负古典文明使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向古典学这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问表达殷切期盼与时代嘱托,展现了中国深化古典研究的愿景与理念,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古典文明之声。 围绕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成立在国际学术界引发的热烈反响,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国外学者。受访学者认为,文明构成了一国区别于他国的精神底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非凡创造力与杰出智慧,值得赓续根脉、代代守护。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层出不穷的今天,文明交流互鉴的力量将穿越时空,化解隔阂、弥合分歧。无论何时,中国始终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类福祉为念。通过点燃古典文明的火种、激活古典文明的现代因子,中国古典文明为克服现代性冲突、应对现代性挑战持续注入动力。
在雅典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落实中希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的战略举措。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海外建立的首个高层次、高级别的涉古典文明研究平台和机构,研究院的成立在国际学术界掀起了讨论热潮。
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副校长、汉学系主任白安雅(Andrea Bréard)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成立,为中希文明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交流拉开了全新序幕。同为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与希腊将在古典文明领域进行日益深入的结合,二者的互动将为东西方文明对话开启新模式,为人类文明图景增添新色彩。 “习近平主席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体现了中国领导层对于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重视,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明主张与信心。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成立,可以看作中国文化外交领域的重要步骤,彰显了中国致力于实现自身文化繁荣,并主动参与世界文明建构进程的努力。我相信,中希文明交流互鉴将迎来一个崭新时刻,东西方文化也将进一步实现交融交汇。”白安雅表示。 哥斯达黎加大学哲学院教授菲利普(Filippo Costantini)认为,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首次将古典学正式置于国家文化发展的优先事项,并推出切实有效的步骤加以实施。自古以来,古典学在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学术传统、卓越的学术实力和丰厚的研究资源。这一机构的成立,连接中西、贯通古今,意味着来自中国的顶尖古典学专家学者将汇聚雅典。在此之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陆续在雅典建立古典学研究中心。如今,中国学术团队的加入,无疑将为世界古典学研究注入强劲动力,也将为发展中国家的古典学研究树立典范。 “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雅典正式成立,是世界古典学领域的一件大事,展现了中国从全球视野统筹文化治理的远见卓识。”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荣休教授卜松山(Karl-Heinz Pohl)认为,这一平台标志着中希跨文化交流史上的另一个重要开端,将成为东西方文化激发共鸣、交织交融的典范。以此为契机,一系列古代遗址考察、田野调查等学术交流活动将陆续展开。展望未来,中希两国在保留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的同时,将携手开启充满活力、富有现代性的文明对话。 作为亚欧大陆两侧的两大文化,中希文明以奠基性贡献,分别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源头活水,历史性互动跨越几个世纪,伴随着岁月的洗礼愈发坚固。中希文明虽起源不同,但以一种内在融通、彼此契合的方式,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雅典被公认为欧洲文明的腹地、西方文明的摇篮。谈及此,卜松山向记者阐述,西方文明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文明以深邃的哲学思想、辉煌的艺术成就,成为西方古典学说的基石。雅典城邦在政治和法律领域也作出了卓越贡献,至今仍然启迪着现代西方政治制度。 白安雅感叹,雅典是当之无愧的西方古典主义发源地。2000多年前,这座古老城邦孕育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西方哲学家,诞生了一系列希腊文学、哲学、艺术、戏剧等经典作品,至今仍被推广与流传。荷马文本、雅典戏剧与诗歌等,都对西方现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一座弥漫着浓厚文化氛围、承载着悠久文化积淀、拥有众多学术中心的城市,因而吸引了来自许多国家的文人墨客在此驻足、踏寻、思索。值得一提的是,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西方现代思想家,都曾经在著作中频繁引用古希腊典籍、借鉴古希腊智慧。”卜松山补充道。 希腊科学院希腊与拉丁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阿萨纳西奥斯·史蒂芬尼斯(Athanasios Stefanis)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雅典这座充满古老气息与现代意味的城市,以绵长的文化延续性与深厚的学术资源,成为各国古典学研究与交流的殿堂。雅典拥有多家外国古典学研究机构,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了独特平台。这些机构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讲座和工作坊,以此激发新的研究灵感。不少以古典时期为主题的图书馆也得以建立,丰富的藏书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支持。 史蒂芬尼斯进一步举例,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罗马时期的多件珍贵文物,“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故事,从荷马史诗中的迈锡尼文化,到经典时代的哲学与艺术,再到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创新,充分展现了希腊文明的多姿多彩”。他还提到,雅典以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热爱历史与艺术的人们。无论是徜徉于古老的遗迹,还是感受现代都市的活力,雅典能为来访者提供独一无二的体验。作为历史的守护者、未来的开拓者,雅典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永恒篇章,也为世界古典学术事业贡献着自己独特的力量。 “作为历史与现代交汇的城市,雅典是国际古典学研究的一大重镇,更是全球学者向往的知识圣地。从这一意义而言,雅典是建立文明研究机构的理想地点,它可以也应当在东西方文明对话中发挥桥梁作用。”卜松山说。
以古知今、缘古鉴今。用现代思想和理念唤醒古典智慧,以此为人类文明未来拨开迷雾,是一项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文化课题。“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方式,审视古典文明之于现代世界的启示意义和宝贵价值。 对此,菲利普深表赞同。他认为,对于古代典籍的研究,从来不意味着崇古、拟古或复古。文明并非静态存在,而是随着历史演进而变化、更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的今天,古典学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因此,在续写昔日传统的同时,古典学承担着现代使命,定义也需要在当代得到重新诠释。“在回溯人类思想之源的同时,有必要从历史的尘埃中将经典典籍的内涵重新拾起、再度发掘。如何保存经典、传承经典、重读经典,温故而知新,使经典焕发出与时俱进的光芒,是古典学者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菲利普引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一句话阐述道:“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述说的一切东西的书”,即百读不厌。在菲利普看来,经典凝聚着人类先哲的思维结晶,因而适应力与生命力是永恒的——一部经典作品应当是一部永不失去内在价值的活生生的作品、一部富有人文关怀的作品、一部传达出普遍和永恒思想的作品。今天,许多流传于世的古老经典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与考验。随着岁月的流逝,义理与精髓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一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得以重塑与延伸。 “例如,中国伟大经典作品《道德经》在汉代、晋朝、唐宋时期都有着不同版本的诠释与解读。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朝代之兴旺,往往伴随着对老子《道德经》及道家哲学研讨热潮的高涨。例如,汉唐盛世正逢道家哲学发扬光大的时期。”菲利普说。 史蒂芬尼斯认为,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古典学也应当积极拥抱现代科技的浪潮。例如,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希腊的研究者们开展了多个致力于古代文本数字化的项目,尤其集中在悲剧与喜剧诗人残篇的整理和保存上。通过这些数字化项目,古典学研究正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见证着全球学者的往来与合作,共同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 在璨若星河的多种人类文明形态中,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以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质独树一帜。中华文明在延续自身绵延不绝生命力的同时,返本开新,融通中外。“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表达了对于全球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与欣赏,以及对于突破不同文明藩篱的殷切期待。 卜松山认为,习近平主席贺信中的此番论述,流露出中国之于跨文化交流的四点意愿:一是对自身标准的历史反思与文化自觉;二是对别国文化特征尤其是价值伦理体系的欣赏与认同;三是携手各国一道,共同寻求现代文明理念的努力;四是保持谦逊、包容、迎纳的立场。 谈及此,白安雅表示,“在总结自身优秀文化因子的同时,中华文明主张吸收并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文明的形式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对于这种差异,中国始终保持理解与接纳的开阔胸怀。中国深知,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文化交流不应受到文明衰落论和文明冲突论的干扰”。 中山大学哲学系俄罗斯籍研究员汉伊理(Ilya Kanaev)提出,今日中国的外交政策深受儒家思想传统影响。在一个变乱交织的世界中,中国在各大国际场合,始终展现出一种追求和谐、平衡各方利益、善于倾听不同观点的审慎外交倾向。植根于中国传统中的互利共赢理念,成为了当今国际关系的典范。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理念,为具有包容性的全球治理结构贡献了文化范式。中国人深知,古典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瑰宝、共有遗产。随着各国交往愈加频繁,如何求同存异,可以去历史的根基之处寻求智慧。 菲利普对以和、仁、慈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明核心概念表示高度赞赏。在他看来,阴阳、哲理和辩证法等中国古典思想,具有丰富的精神维度,彰显出一种均衡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对宇宙、自然、社会之关联性的深邃思考。“中国古典文明以一种持续的方式,继续塑造着今日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治理结构。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传统哲学对于解决当代世界面临的危机提供了诸多启迪。”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文化价值观中,文明的力量远比武装力量和军事实力重要。一直以来,中国社会着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这一深厚的文化传统极大地促成了今天中国的发展奇迹,也因此被全世界推崇和欣赏。”卜松山补充道。 在守护古传经典遗产的同时,古典学也承担着赓续中华文脉、光大中国学派的重任。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明,发幽探微、采英咀华,依旧使命在肩。“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表达了对于中国古典学坚守自身学术主张和立场的殷切嘱托。 “听闻中国正在构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的古典学自主知识体系,我认为这是必要且重要的学术议题。这意味着,中国在古典学领域将树立起属于自己也属于全人类的新标杆,不仅为中希古典学领域的学者,也将为全球古典学领域的学者研究古典文明提供宝贵的理论范式。”汉伊理说。 卜松山提到,“要让中国浩瀚的古典文明走向世界,需要引入跨学科和比较研究的视野”。他说,“中国古典学”可以定义为对先秦文化、历史、哲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制度等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先秦典籍的整理、析读与解读,也探究这些典籍所承载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文化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汉伊理通过回顾中国历朝历代的修典史分析到,无论是唐朝盛世,还是明清时期,都有修典的传统,其创造的历史功绩令世界赞叹。如今,打造古典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将展现中国古典文明的新气象,因而意义深远。“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余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在当今时代值得被再度延续、转化与发展。” 卜松山接着谈到,作为中国古典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代表着至高的传统中华智慧。在启蒙运动时期,尤为强调“个人修养”与执政者德性的儒家思想在欧洲受到高度推崇。然而,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儒家思想在欧洲经历了一段逐渐被遗忘、消极地被接受的岁月。令人欣慰的是,今天,随着中华文明全球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中国古典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正在得到越来越多西方有识之士的认可。一些西方哲学家也试图通过自身的研究,让中国古典思想重回西方大众视野。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伴随着大西洋文明的崛起,西欧古典学对世界古典学产生了广泛影响。与此同时,西欧古典学也将自身狭隘的理论与方法植入了世界古典学体系之中,西方现代性特征与话语叙事往往被作为唯一的文明“准绳”。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摆脱西方现代文明叙事的羁绊,是发展中国家古典学研究面临的一大议题。 卜松山认为,尽管“文明对话应以彼此平等为基础”这一观点在国际古典学界达成了基本共识,但由于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力量的不平衡,实际中的国家间文明关系常常并不对等。跨文化对话因此易于落入陷阱,即用自身标准化的思维、制度、规范去评判对方的文明现实,而忽略历史进程中的真面貌。 白安雅提到,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西方古典与中国古典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供互鉴。然而,在西方思想史上发生过一场著名的“古今之争”,造成西方思想的古今断裂。现代西方思想因此与古典思想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欧洲文艺复兴和西方大航海时代到来后,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西方文明迎来了分水岭。在由古典向现代过渡的进程中,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被迫吸纳了西方元素。一种单维度的“西方进步主义”被叠加于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民族之中。在现代西方文明的旗帜下,一些国际人士抛弃了传统的真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将“西方化”程度作为文明进步和倒退的衡量标准。 “当一些地方依然在如火如荼地奉行西式文明的时候,中国在坚守自己的文明范式,致力于擘画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在一些西方大国构筑‘小院高墙’的今天,中国正在拆除文化的藩篱、搭建对话的桥梁。”汉伊理谈到,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看,作为世界上拥有最长不间断文明历史的文明,中国古典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对于中国自身的文化繁荣至关重要,对于全球文化未来走向也大有裨益。 “作为拥有最辉煌古典传统的国家之一,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雅典的成立,传递出中国作为文明大国,致力于传承自身古典学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的积极信号。同时,这一学术新平台也彰显了中国让自身古典文明走向海外、泽被世界的真挚意愿,将激励古典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为构建有利于全球和谐的文化框架而努力,也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古典文明研究提供全新参照。”卜松山如此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