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咨询 > 理论动态 > 文章详情

期刊动态:《经济研究》2017年第五期

发表于 chuning







2017年5月刊












• 学习贯彻“5·17讲话”精神、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笔谈
…………………………………………………… 高培勇 林毅夫 李扬 佟家栋 王国刚 张宇 洪永淼 姚树洁 范从来(4)













• 中国怎样迈向贸易强国:一个新的分析思路
     内容提要:建设贸易强国是我国“十三五”时期(或许更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所谓贸易强国,它是一个国际对比的概念。因此本文首先要回答,当今世界谁是贸易强国?在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下,贸易强国不可能只有一个,如果有若干个,那么就如同自然界生物多样性规律,森林里的树叶没有两片是相同的。各个贸易强国之间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其中必有共性特征,也有各自的特殊性。既分析它们的共性特征,又力图揭示不同国家的特殊性,这是本文的方法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出现新变化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需要对贸易强国的内涵及其共性特征有新的辨析,从而构建贸易强国共性指标并进行实证分析,筛选出有客观依据的贸易强国;然后构建贸易强国特性指标和分类方法,划分出多种贸易强国类型,且对每类贸易强国的代表性国家进行简要分析。在这种分析基础上,再客观分析我国与世界各贸易强国的差距,提出我国迈向贸易强国的目标和路径,尤其是需要科学判断和界定我国应该达到的贸易强国标准和目标,准确分析我国成为贸易强国各种类型的演变趋势,提出当下我国迈向贸易强国的主要政策思路。
      关键词:贸易强国 共性和特性 分类定位 政策分解
…………………………………………………… 裴长洪 刘洪愧(26)













• 环境规制引起了污染就近转移吗?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空间自滞后模型(SLX),将城市年鉴数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数据及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匹配,采用工具变量法回归对邻近城市环境规制与本地污染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识别,研究发现确实存在环境规制引发污染就近转移的现象,在考虑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的讨论揭示出:环境规制引发的污染就近转移效应在150千米达到峰值,即污染基本就近转移到周边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就近转移效应近几年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就近特征;污染迁出地的环境规制不仅提升了污染迁入地的产业规模,更是深化了污染迁入地的产业结构污染程度;污染迁出地企业的退出壁垒有助于缓解污染就近转移效应,而企业的国有性质未能产生明显的中和效应。以上结论说明,当前中国各城市为实现局部短期利益最大而实行的环境规制政策并不利于全局环境治理,应该就环境治理的共同目标达成协同规制的共识。
      关键词:环境规制 污染就近转移 产业结构污染化 空间自滞后模型
…………………………………………………… 沈坤荣 金刚 方娴(44)













• 碳关税可以有效解决碳泄漏和竞争力问题吗?——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在Melitz(2003)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框架下,研究南北国家不对称减排引致的“碳泄漏”和竞争力损失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以及发展中国家减排技术改善的贸易、气候及福利效应。本文发现:(1)不对称减排导致了碳泄漏,但是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力不会下降反而上升,表现为该国出口临界生产率的下降以及出口企业数目和收益占比的增加;(2)征收碳关税不仅同时降低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竞争力,还提高了碳泄漏率和各国的碳排放量,不利于贸易自由化和气候保护;(3)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既降低了碳泄漏率,又减少了各国碳排放量,同时,发达国家出口企业临界生产率下降且贸易竞争力上升,而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临界生产率上升;(4)单边碳关税同时恶化了各国福利,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则使得各国福利均上升。因此相比较碳关税政策而言,发达国家更有必要通过技术转让或援助等手段,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减排技术,从而能够实现双倍红利效果——改善经济福利和减少泄漏。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 碳关税 碳泄漏 竞争力
…………………………………………………… 杨曦 彭水军(60)













• 融资约束、出口模式与外贸转型升级
       内容提要:本文建立了一个出口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垄断竞争模型,模型中融资约束不会抑制企业的出口参与,却迫使部分有能力进行通常贸易的企业从事出口导向型贸易,进而在提高企业出口密集度的同时,降低出口企业的利润和平均生产率,抑制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该模型为企业“融资约束严重”与“出口贸易发达”并存等中国独特的对外经济贸易现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解释。随后,本文利用世界银行调查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库数据,为理论模型的主要预测和运行机制提供了稳健的经验证据。本文认为改革出口导向型企业的产业政策,进而优化企业的产品供给结构是促进中国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融资约束 转型升级 企业异质性 出口模式 供给结构
…………………………………………………… 刘晴 程玲 邵智 陈清萍(75)













• 全球空间关联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从全球空间关联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分析期间中国经济前向关联度增加同时,后向关联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考虑到增加值因素之后,中国经济在自身国际分工率上升同时,对外感应度有了大幅度提升;(2)中国经济在对亚洲地区依赖度下降同时,对北美区域经济依赖度有所上升。具体到国家层面而言,分析期间中国经济对美国依存度有所增加,对日本依存度却有所下降;(3)过去1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正面冲击大多是短期和暂时的,以投资为主的国内最终品生产结构在中等收入阶段将不可持续。最后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关联 经济增长动力 全球投入产出模型 中等收入阶段
…………………………………………………… 刘瑞翔 颜银根 范金(89)













• 住房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内容提要:本文建立了一个多部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住房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并重点探讨商品生产部门投资效率下降的背景下,不同宏观经济政策及组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住房市场杠杆率上升,会放大住房部门波动,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当扰动来自于商品生产部门投资效率变动时,住房市场波动呈逆周期变化,需求管理可稳定产出,但会助长房价或挤出私人投资;结构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可有效稳定产出,缓解住房市场波动;宏观审慎管理能有效平抑房价,但会加大产出波动。在难以精准识别减税降费力度时,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和减税降费等结构性措施构成的次优政策组合可以较好地兼顾稳增长、控房价和调结构,并提高社会福利。
      关键词:住房市场 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政策
…………………………………………………… 黄志刚 许伟(103)













• 土地资源配置不当与劳动生产率
       内容提要:中国农村土地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按人口数量进行平均分配,这忽略了农户在农业生产效率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其生产效率间的错配,造成土地资源配置不当。本文在标准的两部门模型中,引入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安排,从理论上说明了土地资源配置不当对中国加总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跟踪观察点(2004—2013年)详实的微观数据评价了土地资源误配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若土地能够有效配置,平均而言样本期间中国农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将提高1.36倍,农业劳动力占比将下降16.42%,加总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1.88倍。
      关键词:资源配置不当 结构转型 劳动生产率
…………………………………………………… 盖庆恩 朱喜 程名望 史清华(117)













• 竞争之于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是双刃剑吗?——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微观证据
       内容提要:在“十三五”规划大力强调金融机构改革的形势下,2015年名义上走完最后进程的利率市场化是否会推动银行业竞争环境改变,促使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以提高其经营效率,成为银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现实问题。为此,本文探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竞争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对2007—2014年中国银行业微观数据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竞争有利于调整银行信贷结构,但会促使银行追求信贷扩张的冒险行为;(2)中小规模、低流动性水平、低资本充足率水平的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更积极,并且更易寻求信贷扩张;(3)竞争加剧促使银行进一步增加对长期贷款的信贷资源配置。最后本文从改善银行业市场环境和银行业监管措施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贷款价格竞争 信贷结构 银行异质性
…………………………………………………… 刘莉亚 余晶晶 杨金强 朱小能(131)













• 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影响了民营企业负债融资吗?——来自中国《物权法》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以《物权法》出台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负债融资。实证结果表明,《物权法》出台之后,与固定资产占比高的企业相比,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低企业的流动性负债和总负债都增长得更快。进一步研究发现:(1)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流动性负债的提升效应主要由商业信用增加驱动,企业短期借款没有显著变化;(2)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长期负债产生了显著的滞后增长效应,其作用机理在于,法律改革通过推动商业信用这一非正规金融工具快速发展来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长期放贷。本文基于中国新兴转轨经济实践的经验研究,识别出法律影响金融的因果关系,并厘清了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产生的经济效应及作用机理,为“法与金融”领域提供了新证据,对进一步完善法律以有效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物权法》 担保物权制度 商业信用 长期负债 双重差分法
…………………………………………………… 钱雪松 方胜(146)













• 信贷寻租、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2005年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信贷寻租和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信贷寻租和融资约束都能显著抑制企业创新,当企业遭遇信贷寻租时,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制约作用更强。可能的原因是,信贷寻租减少了企业的创新利润,挤出和替代了企业的创新资金。在更替融资约束的测度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及运用工具变量和PSM方法弱化信贷寻租和融资约束的内生性问题后,以上结论仍然成立。本文进一步按照企业规模、所有制类型和资本要素密集度划分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信贷寻租加剧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严厉打击寻租腐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让市场在资本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企业创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贷寻租 融资约束 银行授信 企业创新
…………………………………………………… 张璇 刘贝贝 汪婷 李春涛(161)













• 僵尸企业的投资挤出效应: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1998—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僵尸企业对非僵尸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省的僵尸企业比例越高,当地非僵尸企业的投资规模越小,且这一挤出效应对私有企业尤为明显,而对国有企业并不显著。上述结果在不同固定效应设定、不同数据样本以及工具变量回归中均保持稳健。另外,僵尸企业对私有非僵尸企业投资的挤出在国家干预程度更强的地区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显示,僵尸企业可能是造成近年民间投资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减弱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消除僵尸企业形成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果断的市场化措施处置僵尸企业。
      关键词:僵尸企业 私有企业 企业投资
…………………………………………………… 谭语嫣 谭之博 黄益平 胡永泰(175)













• 反馈交易、交易诱导与资产价格行为
       内容提要:金融市场归根到底是人的市场,金融市场异象与人性紧密相关。情绪反馈和交易诱导是金融市场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既是人性的体现,也会对资产价格行为造成显著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投机者对具有反馈交易特征的非理性投资者进行信息推断和交易诱导的情绪反馈模型,对投机者的需求函数、资产价格的稳定性及时间序列特征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投机者同时具有套利需求和投机需求,当市场中“噪音”不足时,投机者会主动地制造“噪音”,诱导非理性投资者;(2)投机者对非理性投资者的诱导行为可导致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3)基本面交易者具有稳定市场的作用,并决定了不同市场动量的强弱。本研究为理解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操纵行为和复杂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反馈交易 交易诱导 投资者情绪 波动性 动量与反转
…………………………………………………… 胡昌生 彭桢 池阳春(189)










• 经济全球化变局、经贸规则重构与中国对策——“全球贸易治理与中国角色”圆桌论坛综述
…………………………………………………… 唐宜红 符大海(203)













• 《经济研究》2017年度编辑委员会会议纪要
…………………………………………………… 孙三百 陈小亮(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