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是新一轮财政改革的起点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第一,中央十分重视财政工作,将它提高到“国家治理的基础”地位,这既是对过去35 年财政改革的肯定,又是对未来的期望,表明我国财政地位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
第二,财政要适应这一地位转变就应搞好自身变革:一是要全面发挥财政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和管理作用;二是要转变理财方式,建设基于绩效的科学预算制度,真正做到“有效支出坚决满足,无效的一文不给”,完成由“政府出纳”到“政府管家”转变。这应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由于从“政府出纳”到“政府管家”是脱胎换骨式蜕变,涉及到资金分配、管理、监督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避免顾此失彼,我们需要顶层设计。
二、预算管理上的问题
1994 年来我国建立的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总体上是符合公共财政建设要求的,其运行也是好的,但也有历史局限性。我们将按问题导向方法对此进行分析。
1.部门预算模式不适应
(1)对预算项目缺乏科学界定。预算项目指我国部门预算按“基本支出预算+项目预算”公式对项目预算采用“按需申报,批准后按项目拨款,专款专用管理”制度中的预算项目。由于项目是预算资金载体,预算项目化管理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因而预算项目的定义是否科学,是涉及我国预算改革走向的重大问题。
预算项目化管理指政府将事业性、政策性和公共工程支出视为项目,对项目预算实行专款专用+流程化管理的管理模式,并进行前期评价、期中评价和结果评价等三环节。项目化管理是公认的科学管理制度,但能否做好,取决于两个问题:①如何对项目做出科学的界定、因为若非严格限定,就会有无数项目,导致管理失效;②如何保证项目支出是有效的、若无问效机制,部门扩张会创造无限预算需求,造成财政资金浪费,财力无力承受。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西方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对第一个问题美国约翰逊政府在1965 年推行计划项目预算((Planning Programming Budgeting System简称PPBS)时就获得了解决。他们针对项目内涵不确定问题,在设计PPBS 制度时,将项目分为Plan、Program、project 三类。其中Plan 指国家(地区) 的长远规划,类似于我国“十一五”计划;Program 指战略性项目,如重大政策或公共工程项目;project 指行动性项目或计划。为此,PPBS指财政受理的是那些基于国家或地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性项目,并按此构建的预算制度。因战略性项目数量有限,故财政管理的难度较小,易获得效果。70 年代PPBS 推广到西方各国。但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他们却遇到了困难。对此美国从项目预算、零基预算到结果导向预算,经历了近30 年探索,直到1993 年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才有了较满意的方案。
我国在实施部门预算时,虽然提出预算项目,却未对它作科学界定,因而内涵不清。在实施中,由于两类项目混同并存于同一预算表,产生了项目膨胀、管理失效的后果。
(2)部门预算公式不合理,存在逻辑缺陷。部门预算公式事关预算分类、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是预算制度建设的基础。当前,部门预算公式的问题是预算分类不合理,有逻辑缺陷。由于在黑色与白色间存在着灰色地带,因而“非白即黑”是违背逻辑的。而从管理看,部门预算支出应分为基本经费、公务费和项目经费三类,其中,公务费部门预算改革前就存在,如部门的会议、购置、课题和特殊费(如安全、公安部门特费等)等。而部门预算公式却未将业务费预算看作一类,因而造成“非白(基本支出预算)即黑(项目支出)”。于是,许多业务费项目就混在项目预算中,它加剧了项目总量的膨胀,阻碍了预算项目化管理的实施。
(3)预算管理虚化。一是在预算编制上一些地方玩“猫捉老鼠”游戏:上人大的预算只编到项级科目,因而是虚的,而不是落实到项目,待人大通过后搞“二次分配”,致使预算项目迟迟不能落实。二是财政代编部门预算,部门的预算管理虚化。
这三点说明,现行的部门预算模式尚不适应“管理政府的工具”的要求,财政也无法承担起“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和“政府管家”的任务。
2.预算编制和管理制度不适应
(1)预算项目过多、过杂、过滥成为部门预算之觞。这表现为:①预算项目过多。据笔者2012 年对河南省某贫困县的财政调查,该县有近千个预算项目,包括200 多个省级转移支付专项。其中,10 万元以下的占72%,战略性项目不足10%,在该县18 亿元财政支出中,近6 亿元是人员经费,5 亿元是公务费类项目支出,而发展性项目预算不足2 亿元。②项目过杂。从该县看,战略性项目与行动性项目混杂,其内容既有业务费项目,也有政策性项目和建设性项目,且三者绞在一起,难以形成科学的管理办法;③项目用途过散。从用途看,该县约有70%的预算项目是补充业务费的;从管理看,差不多每个预算单位有10—30 个项目。
预算项目膨胀的后果:①它违背了管理规律,降低了资金效率。政府应设定有限目标,才能将事做好。按此计算,该县政府有上千个目标,这既不合常理,也不可理喻。其结果是导致资金分散“撒胡椒面” 和资金浪费;②它导致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制度失效。为保证项目资金有效使用,国家财政设了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两道防线。然而,一个县财政的监督股编制不过3—4 人,而审计局为6—10 人(含抽调搞中心工作的),他们面对上千个项目如何监督?若说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是最后的防线,那么失去监督的专款还能保证专用吗?若连这点都做不到,则项目管理又意义何在呢?
与此同时,它还阻碍了预算绩效管理开展。由于预算绩效管理采用流程化、环节化管理模式,就是说,预算资金只有经过绩效监督(评价)才能进入下年度的绩效预算(计划)环节。这一流程显然理论上是合理和必要的。但问题是,面对这三千来个项目,省级财政即使动员所有中介机构也评不了,何况这需要支付上亿元评价费用。总之,我们要管好预算,就只能回到科学地界定项目、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创造条件上。
(2)预算专项膨胀也是转移支付制度之觞。在我国,转移支付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理论上,由于专项转移支付补充下级政府财力不足、配合政策和作为上级政府委托下级实施事务的代理费用等作用,在我国的制度建设中是十分重要的。但也面临了很多问题:①预算专项过多。据某省统计,2012 年省级转移支付专项达2000 多个,专项的总量失控、内容重叠;②专项的范围远超出4 项以上。2012 年四川省某县财政局收到的省级农口转移支付专项达100 多项,其中涉农培训的有17 项,涉及农林水、就业、妇联、共青团等10 个主管部门。事实上,预算专项已变质,成为行政部门“让下级听话的一把米”;③多数预算专项在下半年下达,当年无法完成,年底就成了无人过问的“结余”,有的转入“小金库”。④为获得专项,“跑部钱进”和“驻京办”常态化。
3.预算的透明度不高
(1)预算科目和会计制度不合理,增大了审核难度。按宪法,政府必须年初向人大提交预算草案,并接受人大代表审议通过才能实施。这就有一个让人大代表“看得懂,审得了”的问题。然而,事实上因信息不对称、预算科目不合理,再加上大量专用术语等原因,人大代表“既看不懂,又审不了”。而更重要的是,由于真正的预算是预算分类中的目级和节级科目,即表明资金用途的数据,而政府提交的是列示到项级科目的数据,即统计数据,因而即使专业人士也看不懂。为此,人大预算审查只是停留在总量平衡上审查上,而无法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2)预算透明度不高,有法不依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从原理说,预算是人民委托政府管理的钱。为此,作为受托人的政府理应将预算信息,包括预算分配、预算使用和决算、预算绩效等,全面向委托人代表公开。但现在是,除中央预算信息公开做得较好外,多数地方政府较少主动公开信息,对一些人申请公开的要求,也以保密为由拒绝。二是虽然预算法规定追加预算应当经过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的程序,但一些地方政府有法不依,先斩后奏甚至“斩而不奏”比较突出。
三、以预算绩效管理为核心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1.重建“部门预算公式”
这是指按管理实际需要,形成“部门预算=基本支出预算+业务费预算+项目预算”的新公式。其中基本支出预算指用于保障行政部门(含参供事业单位)基本经费的预算,含人员工资预算和公务费预算。其预算编制方式不变;业务费预算是从原项目预算中分出的大类,由基本业务费预算(如会议、购置、修缮、出国经费等“三公经费”)和专业业务费预算(如审计业务费、公安、司法业务费等),内容包括培训费、调研项目费、专项差旅费等。其预算编制采用“总额核定,明细支出项由部门编制,项目纳入人大审查,专款专用”方式。总额由财政按部门前三年平均数核定;项目预算指部门用于发展性项目的预算,含事业费类、工程类和政策类项目(含转移支付专项),采用项目化管理。
新部门预算公式的特点:①按保障性质,依次分为基本保障、职能性保障和发展性保障三类预算,分别采用标准化管理、基数管理和项目化管理三种方法。由于发展性保障并非每个部门都需要,且资金量大,故采用要求最高的项目化管理是符合管理规律的;②它恢复了业务费预算。有利于解决该类支出的项目数量多、总量不易控制、财政牵扯精力过多难题,也有利于解决项目预算性质混杂难题;③将事业费列入项目预算是出于“政府购买服务”考虑,符合落实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求;④将项目预算分为事业费类、政策类和工程类,按项目化管理要求采用不同办法。这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条件。
2.科学界定预算项目,推进项目化管理
(1)按战略性项目来建立项目预算。为了减少项目、集聚目标,我们应以战略性项目取代现行以行动性项目为基础的项目预算。战略性项目指以战略目标命名的,具有同一目标或共同作用的,为取得同一结果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行动性项目指“做什么事,给什么钱”的预算项目。由于一个战略性项目包括多个行动性项目,因而它可减少项目。为此建议,中央部委结合职能,每个部委一般设1—2 个战略性项目(含转移支付专项),并停止受理行动性项目。在战略性项目设置上中央项目应允许地方资金加入,并鼓励部委联合申报。规范项目命名。战略性项目应以绩效目标命名,分、子项目以做什么事命名。对长期项目可采用“ 项目第期”来区分。
(2)推进预算项目化管理。预算项目化管理是按照资金运行轨迹设计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它的对象是列入项目预算的项目:事业类项目、政策项目和公共工程项目。它在做法上要求跟踪资金运动,形成前期评审、中期评价、结果评价等三个环节。目前,我国项目预算决策中“拍脑袋”造成了资金巨大浪费。《决定》要求建立科学决策机制,说到底就是基于绩效的项目化管理机制。
3.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打造政府管理型财政预算
改革的目标是摆脱财政的出纳地位,使之真正成为“政府管家”型财政,而核心是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随着以上预算编制上的技术性问题的解决,预算绩效管理的条件也日趋成熟。
预算绩效管理指政府根据“花钱买有效公共服务”要求,以绩效指标和事业成本为核心,由绩效预算、绩效拨款和绩效评价(监督) 等环节组成的财政管理模式。①预算绩效管理是管理体系,而绩效预算、绩效拨款和绩效评价是环节,因而不能用后者替代预算绩效管理;②预算绩效管理属于环节化管理。预算资金只有全部经过绩效评价,年度预算才结束并进入新环节。因此,对部分资金做了绩效评价,就说成预算绩效管理是错误;③预算绩效管理的三个环节应由相应机构来固化业务,为此财政内设机构必须改革;④在绩效预算管理下,预算编制将由各部门负责,财政将由代编预算转为审预算,即从可行性、有效性维度审查部门的预算,重点是项目预算。项目预算若通过,就纳入预算草案,若通不过的,则该部门可能在新预算年度中没有项目,因而项目预算是自动零基的;⑤在预算绩效管理下,绩效指标分为基本绩效指标(用于说明部门职能或项目绩效的主要指标,虽数量不多,但管理意义大,权值高) 和绩效评价指标(在基本绩效指标基础上,加上其他体现绩效的配属指标组成体系的指标)。通常,预算绩效管理指基本绩效指标。
四、重建预算支出分类体系和政府会计体系
1.搞好预算收支分类科目建设
好的预算收支分类既是科学预算编制的基础,也是管理依据。现行的预算支出科目是基于手工作业,按功能预算编排的,一方面过于强调压缩预算科目,限制了计算机管理优势,无法按逻辑进行支出科学分类,另一方面预算科目建设的思想不是“花钱买服务”,而是“养机构、养人”。其结果是预算科目不科学,不合理,“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
科学的预算应符合逻辑、有利管理,是老百姓看得懂的预算,从这点出发,新的预算表应按“政府购买什么服务”来建立,为此,可按类级科目按职能、款级科目按事务、项级科目按受款人、节级科目按项目的思路建设科目体系。同时,内容上符合绩效预算要求,将“主要绩效目标”列入。
2.建设完整的政府资产负债表
这就是应当将公共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预算纳入该表。此外,各级财政还应编制债务预算表,可采用债务余额、或有债务等表外披露方式。
3.建设基于信息化的预算会计体系(1)确立有限权责发生制、基金制会计。会计信息是财政管理基础。当前政府会计问题多多:①核算成果的部门所有限制了会计信息的流通,使财政监督和审计无法采用信息监督;②会计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完整地反映公共资金的权责;③总预算会计的“以拨代支”,使未完工程变成“被完成”而核销,对结余资金失去了财政监控;④未建立基金制会计,将各类基金收支不分账。因财政说不清每项基金的收支情况,为此在机场建设基金上成了“被告”。
为此,我们应抓住基金制会计和权责发生制改革来完善政府会计。基金制会计是按“一项基金,一套账户,一套报表”的账户体系。而权责发生制较复杂,由于完全的权责是从所有的纳税人建立账户、核算“欠税”开始的,极其复杂,为此建议采用有限权责发生制原则,具体由会计制度规定。
(2)改革会计信息流通方式,建立公共会计信息库。目前,江阴等地财政局开展部门会计分散核算,信
息由网络集中储存于财政公共会计信息库的经验受到各方关注。建立公共会计信息库是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在不改变核算单位的前提下,有利于加强对单位的会计管理,有利于实现财政监督信息化,也有利于降低绩效评价成本,提高真实性,为此,我们也应将它纳入部门预算改革框架。
时间: 2014-06-28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作者: 马国贤 李艳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