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咨询 > 经济动态 > 文章详情

新华网:从总理点赞看上海自贸区发展“大未来”

发表于 cjyyzb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贸区迎来一周岁的生日。

一年的时间里,自贸区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四大方面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创新。

数据佐证着自贸区成长的速度——新设企业1.2万户,新设外资企业超过1600家,新设企业注册资本金超过3400亿元,入驻企业同比增长了10倍。今年1-8月自贸区进出口总值5004亿元,同比增长9.2%,高于全国平均值8.6个百分点。

从推动自贸区建立开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总理始终关心并推动自贸区的改革进展。一年多来,他不仅两赴自贸区考察,还在许多场合就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发表讲话。在自贸区一周年之际,回顾总理的历次点赞、评价和寄望,更能看出这块“苗圃”在全国改革大棋中的特殊意义。

 “上海自贸区有大未来,上海有大未来!”

 

    2014年9月18日 地点:上海自贸试验区

 

    亮点:继续压缩负面清单、扩大金融开放

 

李克强9月18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考察调研,详细了解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来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进展,直接听取中外企业的建议,并与正在自贸区办事大厅里的群众亲切交谈。

李克强在自贸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设立上海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自贸区运行以来,裂变出巨大新能量,有了良好开端。自贸区范围有限,改革潜力无限,要继续当好改革领跑者、树立开放新标杆,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富于创造的智慧,为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路,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上海可辐射。同时,使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在面上可复制、可推广,带动全国涌现更多改革开放高地,形成改革开放新动能,打造中国经济升级发展新的发动机。

李克强调研时指出,要继续压缩负面清单,给市场“让”出更大空间。“负面清单实际上支撑着政府的责任清单:禁止做什么比允许做什么更难。”

李克强还与10家进驻上海自贸区的中外企业家座谈,请他们给自贸区各项改革“打分”。李克强坦言,“欢迎企业给政府‘出难题’,政府的职责之一就是想方设法帮企业‘解难题’。”

在与企业代表的交流中,李克强说:“要让在上海自贸区注册的企业,不但站得住,而且活得好,更要赢得大未来!上海自贸区有大未来,上海有大未来……祝愿上海自贸区繁荣发达!”

    “改革的高地,而不是政策的洼地”

 

    2014年9月10日 地点:天津·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

 

    亮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李克强在出席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回答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提问时说,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新设企业比建区前已经翻了一番。

他指出,我们在上海搞自贸区的试验,可以说它是一个改革的高地,而不是一个政策的洼地,主要是在两个方面进行试验:第一方面,是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第二方面,是如何处理发展和开放的关系。

他强调,首先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可以说,2014年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的“负面清单”比去年刚刚开始时设立的“负面清单”已经大大缩小了。我们希望有更广阔的空间让企业去创造创新,也就是说为他们松绑。同时,政府要拿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来保证这个市场的竞争是讲信用的、是公平的、是合理的。

    “完善对中外企业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2014年7月22日 地点:北京·会见美国客人

 

    亮点:对中外企业一视同仁

 

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第六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的美方代表并座谈时指出,中国政府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就是要更多运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和民生不断改善,这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与繁荣。

李克强指出,我们将构建更加开放的格局,建设好、管理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完善对中外企业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中国愿做国际经贸新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希望美方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两国深化合作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再次明确以制度创新为首要任务

 

    2014年5月1日 地点:《求是》杂志署名文章

 

    亮点:自贸区不是搞‘政策特区’或‘税收洼地’

 

今年5月初,李克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其中写道:“去年我们有一个重大探索,就是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李克强在文章中特别厘清了自贸区的角色定位,他强调:“自贸区不是搞‘政策特区’或‘税收洼地’,而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创新经济管理模式。”这段表述又一次明确了自贸区的批准和建设都要以制度创新为首要任务。

 

他透露,下一步要研究扩大自贸区试点,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纳入试点范围。

    “先行一步的上海自贸区正在投资管理制度、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尝试新举措。”

 

    2014年3月26日 地点:辽宁·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

 

    亮点:外商投资“后浪推前浪”

 

如何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变化?如何创新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2014年3月26日,李克强在辽宁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时说:“外商最害怕的就是不透明的市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这带来了外企“超国民待遇”、地方政府政策不透明等问题。

李克强指出,要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变化,研究实施鼓励进出口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举措,实行更加统一规范的通关便利措施,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吸引外商投资,鼓励国内中高端产品走出去,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局面。

先行一步的上海自贸区正在投资管理制度、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尝试新举措。譬如,探索建立了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努力做到“市场法无禁即可为”。这一创新 举措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在今年1、2月份新兴市场普遍面临资金外流的情况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仍然保持了10.44%的增长。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开展若干新试点”

 

    2014年3月5日 地点:北京·全国两会

 

    亮点: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

 

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说,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明确证实将在上海以外进行自贸区的“新试点”。

报告在回顾2013年工作时强调,“推动开放向深度拓展,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李克强提出,“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商务部一名官员称,这既包括新的自贸区批复,也包括新领域的试点。

    “努力使各项改革逐一落地、逐见成效”

 

    2013年11月13日 地点:北京·国务院常务会议

 

    亮点:简政放权

 

2013年11月13日,李克强在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至中国经济2013年“收官之战”,李克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在后几个月的工作中,加大推进改革的力度,确保已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能到位、显实效。

在此次会议上,李克强提出了“扩大开放,推进自贸区建设的改革”。并指出,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推进营改增、减免小微企业税费、盘活财政和货币资金存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自贸区先行的“负面清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等制度创新,都提供了示范。

    为自贸区挂牌扫清政策障碍

  时间:2013年8月16日 地点:北京·国务院常务会议

    亮点:制度创新

2013年8月1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会议讨论通过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域内暂停实施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

    “中国选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

 

    2013年3月27日至29日 地点:上海·外高桥

 

    亮点:试点先行

 

2013年3月份,李克强总理上任不久就来到了上海,在这里首次提出了自贸区“试验”的概念。在调研座谈会上,李克强指出:“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首先是由沿海开放的经济特区带动的。今天看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而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

 

此次上海外高桥调研,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要开放、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发挥上海辐射带动作用。他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万玉航 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