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综合经济战略研究 > 综合经济战略研究部 > 文章详情

黄漓江:从“概念”出发浅议中美贸易摩擦

发表于 huanglijiang
前几个月,正值中美两国换届的特殊时期,而中美贸易摩擦事件迭出,如美国质疑中国的华为中兴两家公司进入美国市场造成其国家安全风险,以及美对华汽车及零部件、肉鸡等起诉调查所带来的贸易摩擦事件,相关学者、机构和媒体都进行了分析、讨论和追踪。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现在是建立在过去的可理解的基础之上,回顾过往,可以更为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已经发生的历史。在一切都以确定的结果呈现出来之后,我们不妨再来讨论中美贸易摩擦这个问题。
在百度百科中,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这个概括性的表述蕴含着,首先,贸易摩擦发生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的贸易往来,是国与国从事经济交易的一种活动方式。其次,在贸易平衡基础上所产生的一国的持续顺差或逆差。从一个国家角度来看,国际贸易就是对外贸易,一个国家的出口对另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该国的进口,反之亦然。从世界范围来看,所有国家的对外贸易之和为零,因为各个国家之间的出口必然是与之进行贸易往来国家的进口。就中国对美国的对外贸易数据来看,显然中国是顺差国,美国是逆差国。最后,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产业的物质形态就是产品,这样的产品是形成规模的、能够代表这个产业发展的物质集合体。
上述对贸易摩擦的表述,有两个问题难以界定清楚。一个是“持续”顺差或逆差。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顺差或逆差状态的时间长度不是一个主观掌控的因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力水平在诸多方面影响对外贸易发展,进而形成顺差或逆差。持续顺差或逆差的存在没有好坏衡量的标准,但长期顺差或逆差一定会受到一个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过程中的重视。另一个是“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一国的对外贸易必然要触及另一国的产品和产业,在与他国产品的交易中是否“伤害”某一国的产业很难认定。
一个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是人们为交流看法和深入研究以最大程度消除歧义的探索过程,最终得到的人们频繁使用的概念基本都是边界清晰和内含丰富的抽象概括(如经济学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所以,由概念的含混不清所导致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是问题产生的根源。诚如著名哲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所说:“我们应当首先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同一术语或同一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不同境势中的人来使用时,所表示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贸易摩擦虽然是国际贸易中经常被谈到和使用的一个词汇,但是大多数表述仅是对这种现象结果的归纳和总结,而贸易摩擦由于涉及到的经济因素复杂,甚至有时牵涉到经济范畴以外的政治、文化、心理等因素,如此一来贸易摩擦这个词汇在国际贸易中的现有状态和地位也就可以理解了。显然,上述对贸易摩擦的表述就产生了如上所说的两个易于发生争论的问题,沿着这两个线索可以浅议一下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由来。
首先,从贸易摩擦的范畴来看。国际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可以划分为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分工细化和市场范围的扩大,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优势的不同,使得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实物贸易更为频繁,这无疑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增多;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要求大量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会使得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增多;发达国家在投资、服务和制度方面的贸易摩擦也时常发生。当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美之间实物贸易摩擦只是我国走向工业化向发达国家行列迈进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两国在有形产品贸易领域相互往来的接触和碰撞的正常活动。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模式地不断提升,有形产品贸易与无形产品贸易(如服务、制度)同步发展将成为中美国际贸易的整体格局,这些贸易领域必然是中美两国之间产生贸易摩擦的高发地带。
其次,从中美“持续”贸易顺差或逆差来看。中美于1979年正式结束不正常的两国外交关系,随之经贸关系开始逐步发展。据中方统计表明(见下图),中美贸易在1980-1992年的13年里,中方一直处于逆差,自1993年转为顺



中对美贸易差额
注:贸易差额=出口-进口;资料来源:1980-1993年数据来自《全球化与贸易摩擦》,赵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1;1994-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网;2011年数据来自商务部。单位:亿美元。
差,之后到2011年的19年里始终处于顺差,且顺差额持续增大(2009年下降),顺差持续时间比逆差持续时间多6年,而且,中方持续的顺差状态在短期来看并没有改变的迹象。对于中方来说的持续顺差,反过来就是美方的持续逆差。问题的关键就是这种持续顺差(中方)或持续逆差(美方)还将持续多长时间?如何来界定顺差或逆差的时间周期是一种“持续”状态呢? 世界历史上一国贸易顺差或逆差的持续时间有各种变化,持续周期与贸易摩擦的高发是否具有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值得深入的理论和经验分析。
最后,从中方贸易活动是否“伤害”美方的产业来看。由于贸易活动的范围广泛而难以把握,我们仅讨论中美之间贸易活动中的对外贸易(实物)。理论上,两国相互贸易所带来的贸易所得是一种净福利增加。依据比较优势所进行的实物贸易的互换活动提高了一国的要素生产率,创造了比没有贸易往来更多的产品,这些额外产品是两国福利增加的所得,不仅如此,实物贸易的交换活动还扩大了两国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大国与美国相比有较大的产业结构差异,利用劳动力资源充裕和价格低廉(相对美国来说)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世界制造工厂”为美国市场输入了大量附加价值较低的“低端”产品,这是美国消费者的利好选择。另一方面,相同产品或相似产品的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产品价格高和需求数量下降使得生产商退出市场,产量下降,失业增加,这就是美国进口中国产品后的局面。若中国出口产品暂时不变,美国消费者的福利继续增加,而美国生产商福利下降,那么增加和减少的福利之差额是正还是负是判断中国出口贸易对美国是否造成“伤害”的一个重要说明。若从一个产业来看,这就要看中国出口贸易的低端产品是否“伤害”了美国的“低端”产品产业。清楚了这一点,作出合理的判断应该会受到人们的认可。
就贸易摩擦问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瑾以战后长达50年日美经济摩擦历史为样本,对日美这段时期的经济摩擦事件进行了细致的经验分析,将引起双方经济摩擦的原因和类型归纳为五种:因一方某些进口激增或者进口限制引起的微观经济摩擦;双方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宏观经济摩擦;与国际投资有关的投资摩擦;因双方贸易制度不同引发的摩擦;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引起的技术摩擦。洋为中用。研究日美经济摩擦的“典范”样本可以为解决我国在经济崛起过程中与世界其他国家产生的经济摩擦问题提供比较、借鉴和参考。本文依据贸易摩擦的概述性表述,浅议了中美贸易摩擦的问题和思考。根据这五种划分,上述的分析只能算作“双方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宏观经济摩擦”的初步探索。之所以做这样的分析,是因为由于贸易摩擦实在过于复杂,而通过这样的简单参照可以让我们加入人们对贸易摩擦不断深入研究的洪流中以期规范求证这个经济现象的经济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