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率偏低”和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的关系
多年来,研究论证我国消费率问题的文献很多,多数学者依据我国消费率处于低位及不断打破历史低位的事实,通过国际间消费率的比较得出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的结论。但是,10多年来在政府“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似乎并不支持多数学者们对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判断。这说明我国消费率处于低位并不断打破历史低位的现象并不是我国消费率问题的关键所在,因而,针对“消费率偏低”的政策措施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的消费率问题。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消费率一直呈波动(持续)下降态势。我国消费率的变动在时间序列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非对称变动周期。在第一个非对称变动周期(1978~1995),消费率先由1978年的62.10%先上升到1981年的最高点67.11%;然后进入长达14年的波动下降期,到1995年降到的58.13%的低位,相对自身周期的最大值下降了8.98个百分点。在第二个非对称变动周期(1995~2009),消费率先由1995年的58.13%先上升到2000年的62.30%;其后进入长达9年的持续下降期,到2009年降到47.98的历史低点,相对自身周期最大值下降14.32个百分点。可见,从非对称变动周期的角度考察,我国的消费率具有上升期短、下降期长的明显特征。从不同周期看,消费率在第一个非对称周期的上升期更短,下降期波动下降态势明显;而进入第二个非对称变动周期后,消费率在下降期呈现持续下降的明显态势。
总之,从历史数据的变动看,经过两个非对称周期的长期波动下降,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持续下降,造成我国消费率处于低位并不断打破历史低位的现实。在我国的消费率问题中,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和“消费率偏低”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是我国消费率处于低位并不断打破历史低位的直接原因;而“消费率偏低”只是我国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表现形式或结果。因此,“消费率偏低”和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是我国消费率问题不同层面的问题。“消费率偏低”只是我国消费率问题的最终结果,而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一方面是我国“消费率偏低”最终结果的直接动因;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消费率问题的直接表现形式。
结论及建议
十多年来,在关于我国消费率问题的研究中,“消费率偏低”已经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据此提出的“提高消费率”的对策建议也基本被政府认可和接受。但是,实际经济运行表明“扩大内需、提高消费率”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并且具有通胀压力不断增加的负效应。综合以上对“消费率偏低”观点及其论证方法的分析,结合实际经济运行中针对“消费率偏低”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消费率偏低”观点在论证方法上存在疏漏。在论证我国“消费率偏低”观点时,多数学者采用的方法是比较法,但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比较法应用的可比性和相似性问题,因而在论证方法适用性上存在疏漏。
二是我国的消费率问题不是简单的“高低”问题。消费率是由经济体自身的经济结构内生决定的,是与自身的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我国的消费率无论是在宏观和微观上来看都不存在偏低问题,目前我国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是由我国的经济结构自身决定的;因此,我国的消费率问题一定不是简单的高低问题
三是我国消费率长期持续波动下降是我国消费率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是多年来波动(持续)下降的结果,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才是我国消费率问题的关键所在。
依据以上分析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对“消费率偏低”要观点及其对策建议要谨慎对待,因为其论证方法存在疏漏之处,进而引致其结论不够严谨准确。如果继续依据“消费偏低”的判定进一步出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极有可能无法实现扩大内需、提高消费率的目的,反而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加剧的负效应。
二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的成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我国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是我国消费率问题的关键所在,学术界应由研究“消费率高低”问题转移到研究“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上来,为政府决策抑制消费率进一步下滑或提高消费率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研究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问题可能更具有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时间:201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