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员 > 研究人员 > 宋瑞 > 宋瑞研究成果 > 文章详情

宋瑞:基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休闲和旅游交融互促

发表于
      城市是需求的集合体,亦是具有一定内聚力的经济形态,其规模化发展将带来公共物品的增加和其他可消费品的多样性。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的《雅典宪章》明确提出,城市具有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4项基本功能。能否很好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游憩需求,是衡量城市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

  一、宜居宜游:城市竞争力中休闲和旅游的直接体现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现实和潜在能力。城市竞争力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进步和对外影响,其本质是城市创造更多价值和福利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竞争力的内涵构成、指标体系、影响因素、评价结果和排名次序等不仅成为热门的学术议题,也是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基于研究目标的不同,学者们分别从经济与战略、软件与硬件、结构与动态、内部与外部、主体与环境、供给与需求等方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在林林总总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中,宜居宜游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既应是符合当地居民生活意愿的宜居城市,又要成为满足外来游客旅居需求的宜游城市,这已是普遍共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5.22%。城市发展如何从外延式扩张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转变,如何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品质化需求已是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竞争的加剧,在宜居宜游基础上,不少城市进一步提出宜业、宜商、宜养、宜学、宜乐等发展目标,并由此形成各种组合的“四宜”或“五宜”城市。可以预期,伴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的竞争维度将更加多元,城市竞争力模型中将涌现出更多“宜#”及其不同组合。不过万变不离其宗,究其根本,城市竞争力的本质主要还是衡量城市满足其常住居民与外来游客各类需求的能力。

  就宜居与宜游而言,宜居强调对当地居民需求的满足,主要关注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力、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以及生活满意度等指标;宜游聚焦于外来游客需求,既涉及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等的供给,也包括社会安全、市民好客、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讲,宜居宜游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宜居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一个城市须先满足其居民的需求;宜游是城市功能的重要扩展,它拓展了城市的服务对象,也拓展了其经济形态和发展维度;一个环境宜人、生活舒适、居民满意的城市会吸引更多游客到访,而受游客欢迎的城市,其居民亦有更高的自豪感。宜居宜游强调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对城市环境和服务的和谐共享。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有利于推动休闲和旅游竞争力与现代城市发展方向的契合,有利于推动现代城市的综合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活动、城市服务、游客游赏在空间上高度重叠,城市旅游和城市生活交织在一起。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期望探索城市的“后台”,想要体验城市社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和真实;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呈现出混合行为特征——既前往城市传统旅游区域,又不断向城市社区蔓延,且有后者取代前者之势。在此情况下,按照常住人口数量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便无法满足实际服务人口的需求,特别是当旅游活动人数规模、访问区域、增长速度和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时,便会出现矛盾。近年来,“过度旅游”(overtourism)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于2018年被《牛津英语词典》选入当年年度词汇。不少欧洲城市出现当地居民抗议旅游、排斥游客的现象。除overtourism外,antitourism(反旅游业)和tourism-phobia(旅游恐惧症)或touristphobia(游客恐惧症)等词汇频繁见诸欧洲媒体。处理好宜居与宜游的关系,平衡好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与外来游客的到访需求,成为考验城市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世界难题。

  二、四个重点:城市休闲和旅游交融互促的核心支撑

  城市的资源供给和承载容量是有限的。要同时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就需要从城市功能分区、公共设施规划、公共空间利用、交通通勤服务、城市智能管理、客流时空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动态调适。其中,城市有机更新、功能分区、产业布局和公共设施建设是4个极为重要且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部分区域或街区往往会因某些方面的“过时性”而不能满足当代需求,因此,面临更新或复兴任务;与此同时,当地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和外来游客的旅游需求日益丰富,对城市功能、空间、设施、服务等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为此,需要通过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街道和街区打造、城市功能完善和生态修复工程、社区公共区域和片区有机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剩余空间再利用等方式加以动态更新,从而满足不同社会系统及个体的各种需求。

  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至关重要。城市应按照“主客共享、适度融合”的原则系统规划各类休闲、游憩和旅游节点,整合并完善相应设施和服务。要通过功能分区,使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在设施利用和活动空间方面做到既有“适度的混合”又有“必要的分离”。要根据城市功能板块的职能设定,对不同区域进行分工,确定“混合”与“分离”的大致比例和空间结构。要在充分考虑城市居民日常休闲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空间和设施。要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和通勤线路,优化不同板块之间的空间组织,疏解城市交通压力。在信息时代,可借助针对居民和游客的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和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等,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在明确城市不同板块各自功能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要将旅游与文化、体育、商业等深度融合,培育多样化的休闲和旅游业态。要针对不同功能的城市区域,形成景区景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表演、会展、体育等各种业态的不同组合,为所在区域居民和外地到访游客提供针对性的商业服务。要根据不同区域市民和游客的实际和潜在需要,规划和发展各种商业业态,探索主客共享的新型休闲业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休闲和旅游的产业布局不必也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和高大上,各类业态既要有艺术气也要有烟火气,既要有大手笔也要有小而美。

  在商业性的休闲和旅游供给之外,城市政府应投入更多精力用于完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要统筹考虑当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和外来游客的旅游需求,对各种公共休闲设施(如城市公园、公共绿地、休闲广场、特色街区、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场馆、植物园、园林等)和以城市中央游憩区(recreation businessdistrict,RBD)等为代表的现代公共休闲空间进行科学规划。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和散客化服务,在交通体系、信息服务、设施利用等方面形成主客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三、主客共享:城市休闲和旅游交融互促的实践案例

  在实现宜居宜游、主客共享方面,不少城市做出了积极探索。我们研究团队曾在全面分析全球50多个重点城市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开普敦、迪拜、杭州、赫尔辛基、奥兰多、新加坡和维也纳等城市在促进休闲和旅游交融互促方面的做法。这些城市均在不同维度上体现了上述4个重点。

  例如开普敦以“彩虹之城”为特色,在城市建设中着力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历史建筑与现代功能的融合、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从而形成混搭的城市风格和独特的城市魅力。迪拜依靠“石油美元”大手笔改造自然环境,通过填海、重整土地等形式兴建大量基础设施、公共休闲设施和休闲空间;同时,政府从科技和创新、降低商务和生活成本、品质生活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将迪拜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休闲中心。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围绕“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的定位,大力推进城市形态、街道建筑、城市道路、城市河道、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等的有机更新,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居民和来杭游客的生活品质。从免费开放西湖,到建设“十大休闲基地”、发展“十大潜力产业”、评选居民休闲体验点,杭州在促进休闲和旅游良性互动方面持续做出探索。以主题公园闻名于世的奥兰多,其城市发展既瞄准于吸引外来游客,同时也注重满足当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前者主要靠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的共同推动,后者则更多依靠政府实现——奥兰多政府依托其家庭、公园和休闲局,面向儿童、学生、老人、残障人士、艺术爱好者、体育爱好者等群体,分门别类地设计项目。以“花园城市”享誉世界的新加坡通过“蓝色和绿色规划”,将绿地开敞空间系统与河流水体有机联系在一起,并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空间。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游客的旅游活动与居民的城市生活紧密嵌套,居民和游客互动频繁,其旅游项目的多样性来自市民生活的多样性。

  总之,城市是人类的重要聚居中心,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功能的拓展,如何更好地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游憩需求,如何实现休闲建设与旅游发展之间的交融互促,如何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提升城市竞争力,仍有很多话题值得深入探讨。


原文刊载于《旅游学刊》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