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员 > 研究人员 > 冯静 > 冯静学术专栏 > 文章详情

冯静:“财政学向何处去”—“财政学理论创新与财政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

发表于 fengjing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财政学研究以及财政学科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今,面对新的经济政治形势,财政学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财政学该向何处去,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需要?近期,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山东财经大学在京联合举办“财政学理论创新与财政学科发展—财政学向何处去”研讨会,来自社科院、财科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百余位财政领域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深入探讨这一事关财政学命运的主题。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莅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财政学向何处去?”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财政学的发展首先要注重研究它的“前世今生”。搞经济研究、搞财政研究,没有“史”的概念不行。因为历史本身就是分阶段的,每一个历史时段的经济表现、标志特征不一,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包括财政体制也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历史又是延续性的,经济、财政理论的发展、财政改革的推进又是一以贯之的。因此,财政学发展既需立足当前,更要基于前人研究基础。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到新的历史起点,新形势、新机遇为财政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探索方向与发展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分析既有发展路径,总结改革实践经验,对完善财政理论、创新财政实践非常重要。
财政学科的发展应该基于一个综合性视角。本质而言,财政学是一门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等形成的交叉性学科。跳出财政看财政,财政学发展以及财政改革的推进势必有他背后可推演的逻辑基础,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力量以及社会各种力量的博弈与角力等。
财政学的发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财政学是一门“经世之学”。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的财政理论研究对推动国家的财政改革作出了积极的、显著的贡献。特别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过程中,财政理论界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与铺垫,在舆论宣传当中、在实践推进当中,都给予了支持。实践始终是要以理论作支撑和指导,理论也需投入应用去验证与完善。财政学科的发展与财政改革实践也需遵循这样的发展脉络与思路,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财政学的发展要树立大历史观。“覆盖全部,牵动大局”是财政学学科的品质。“财政学向何处去”这一议题表面上讨论的是财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但实则已经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覆盖其中,牵动在内。无论是讨论下一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好,还是政治体制改革也好,以财政改革作为突破口并且顺着这条主线推进可能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因此,“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研究财政,就要将财政特殊的分配体系推到公共资源配置体系里,推到整体社会资源配置体系当中。
财政学的发展既要有国际视野,更需注重本土化。财政本身是引进的舶来品,但根植于中国之后,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发展阶段使得中国的财政跟世界上一些市场经济体制发育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无论是机构设置、职能安排,还是运作方式,又有诸多差异。特别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化背景之下,财政学的发展以及财政实践活动更应具有中国范式。长远来看,财政学的发展既要坚持洋为中用,更要接地气,研究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实践,形成既融通国际、又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体系。
冯静,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副研究员。该文经整理删节后形成《“财政学理论创新与财政学科发展研讨会”提出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体系》,刊登于《人民日报》2013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