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员 > 往届成员 > 荆林波 > 荆林波学术专栏 > 文章详情

荆林波:我国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30年

发表于 sunkaizhao


一、流通体制的30年改革进程

改革的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商品流通改革的重点是放开部分农副产品市场和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扩权让利。具体而言,包括国有商业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所有制改革,非公有制商业企业的发展,调整和改革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和价格体系,改变了国有独家经商和渠道单一的状况,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 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政策和相关理论研究指引下,这一时期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在商业管理体制、企业内部体制、批发体制等方面继续向前推进,正式形成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1992~2000年的发展,商业经营主体更为多元化,商品流通渠道不断多样化,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日益现代化、科学化,产品价格逐步市场化,同时出现了超级市场、便利店、货仓式超市、专卖店、邮购、网上商店等新型商业业态。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体系初建框架基本建立,同时商品市场宏观调控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基本上达到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培育商品市场的目标。

流通体制改革深化阶段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人及私营、外资多种所有制结构,大型百货商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业态,连锁代理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新型商业流通格局。

二、流通领域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经过不断探索与创新,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国内市场容量迅速扩大,丰富了市场供应 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1990年的830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6410亿元,在16年间,中国的零售市场规模扩大了9倍。

批发业与零售业获得稳步增长 1990~2000年,农村与城市消费品市场数量和消费品市场成交额大体上都增长了十倍。

连锁经营方式发展迅速 随着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加深,连锁经营方式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国外先进的各种零售业态也先后进入我国,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等新的业态形式层出不穷。

三、流通领域改革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市场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由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发表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最新指数显示,近年来,中国在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政府监管不到位、缺位和越位的问题仍然存在 政府部门曾经重点支持和看好的国有商业企业,出现了巨大变化,有些企业开始日益衰落。

流通业对外开放过程中对民族流通业重视不够 民族流通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应当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的火车头;流通业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具有较高的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民族流通业关系着国计民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与流通领域紧密相关的整体消费政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相对快速增长的投资需求,我国的消费略显不足。造成消费乏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消费者对未来支出不确定。

四、流通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建议

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把流通业放在一个启动国内消费的重要环节来看待,不能对流通业只是作为一个辅助行业来加以宏观调控。如今的流通,已经告别过去靠人力运作的方式,逐步走上了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的发展道路。

正确对待民族流通业 加入WTO之后,从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角度考虑,中国政府仍然有必要进行流通业的进入规制,一方面防止外资企业垄断某些业态,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防止外资企业通过掠夺性定价,摧毁中小流通企业。

构建中国的消费政策体系 扩大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

切实增加居民收入,阻止收入增幅下滑的局面 实施直接增加收入的政策,切实增加广大农民收入,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货币购买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通过转移支付体系,减轻农民消费负担 研究表明,在中国二元经济条件下,在市场规律作用下,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劳动力价值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加快推进消费信贷,促使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消费信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信贷手段激励消费、促进消费品和劳务供给增长的重要的营销手段。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 把握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出台的时机、力度及舆论导向,尽力稳定居民收入与消费不断增长的心理预期。

加快法制建设,构建“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 从目前来看,消费者十分关注消费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尤其是国内在食品安全的立法滞后,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国计民生。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时间:2008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