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 文章详情

夏萌:以“人民为中心”重构发展价值导向

发表于

    以“人民为中心”重构发展价值导向

  ——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体会

  行政部党支部  夏萌)

   

  《习近平经济文选》系统阐释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不仅是经济工作的行动纲领,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法的时代创新。新发展理念已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根本性问题,其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重构发展价值导向。习近平经济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通过理论创新与制度重构,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理念在理论建构、政策设计和治理实践中形成系统性突破,对此有三点体会和认识:

  一、理论创新:发展目的论的范式突破

  第一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根基习近平经济思想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直指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理论突破打破传统增长主义逻辑,将人民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核心标准。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居民消费率从2012年的34.3%提升至2024年的42.1%

  第二,经济治理的价值坐标重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市场效率目标与人民利益保障统一于制度设计。2024年修订的《反垄断法》强化对平台经济、民生领域垄断行为规制,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累计节约群众医药费用超3000亿元。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通过扩中提低改革使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三年提升6.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9:1

  二、实践路径:发展成果共享的机制构建

  第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贫攻坚战中创新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持、社会保障),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4年,乡村振兴战略投入超1.2万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带动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4%

  第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医保异地结算实现全国联网,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升至70%。教育领域实施双减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家庭年均教育支出下降23%。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15分钟生活圈,社区养老驿站、普惠幼儿园等设施覆盖率超90%

  三、制度保障:利益分配的制度化探索

  第一,三次分配制度框架完善初次分配强化劳动者权益保护,2024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8.5%,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85%。再分配通过个人所得税改革将45%以上财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个税起征点提高至8000元,惠及1.2亿中低收入群体。慈善第三次分配立法加速,《慈善法》修订新增网络募捐规范,2024年社会捐赠总额突破2000亿元。

  第二,民生领域治理能力升级。建立民生政策效果热力图,对就业、教育等12类政策实施季度评估。某省通过大数据监测发现县域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落实率仅61%,随即开发政策计算器”APP,实现惠企资金精准直达,申报效率提升70%。深圳前海试点负面清单3.0,企业设立审批时限压缩至0.5个工作日,市场主体年均增长25%

  深化人民中心导向的关键支撑(仅以就业、医疗、住房为例)

  领域

  制度创新

  实践成效(2024年)

  就业

  保障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新增技能人才2800万,调查失业率5.1%

  医疗

  改革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县域就诊率提升至94%,人均预期寿命78.6岁

  住房

  供给

  发展共有产权房、保障性租赁住房

  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缓解率提升至82%

  这一价值导向的实践成效显著:2024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HDI)达0.782,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国居民满意度调查显示,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改善认可度达89.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发展理念的系统性实践,正在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底色。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历史逻辑揭示经济规律,以理论逻辑破解发展难题,以实践逻辑重塑治理效能,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入成熟定型的新阶段。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使命感深化理论武装,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经济篇章。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与自身实际工作相结合,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外事管理和学生培养的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