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这种分割状况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政策层面,原先更多地强调两者之间独立和协调发展,在“奶油”和“炮弹”之间进行折中和权衡;在实际运行中,更多的是军地分离,独立运行,互不往来,在部分资源和项目上相互竞争。这种分割的效果往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客观上延缓了国防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整体实力而言,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但国防建设的整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在封闭和独立的体系下,竞争有限,分工不足,结果只会是落后和低效。这从中国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能得出一般性的结论——闭关锁国只会带来贫穷和落后,而只有更加地开放,才能带来持久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军民融合战略。融合意味着共享和相互促进,减少所存在的相互割裂的状况,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竞争和资源有效配置,选取最有效率的技术和方法,从而使得军地建设与国民经济都获得更好的良性互动。
融合的首要方式就是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军民融合的本质困难在于,国防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保密特性,信息不能公开。这种保密性客观上也使得国防建设比较封闭。具体而言,很多信息不能对地方公开,由此产生了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军地之间的沟通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合作难以展开。因而融合的首要方式是,信息互通,构建更为畅通的机制。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向地方通报需求和技术进展等消息。同样,国防建设也需要更多关注民用技术的进展,更好地吸收民用技术。更开放的心态能够促进军队更好的融合。
其次,需要实现资源的相互融合,特别实现人员的军地互通,创新人才机制将是重点之一。在很长时间内,国防建设吸纳了社会优秀人才,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使得经济利益凸显,军队的人才优势有所丧失,如何吸引高尖端的人才成为国防建设难以回避的问题。完全将优秀人才纳入国防建设已经很难实现,而如何灵活地发挥社会各类人才的优势,恰当地为国防事业所用将是军地融合的重要内容。军地融合将会在人才使用方面进行创新,采取更灵活的用人方式。短期聘任或者顾问等方式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类问题,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人员的流动,提高人员的效率。比如国际上非常知名的智库中,兰德公司就是个很好的案例。兰德公司是个非军方的民间机构,但每年都承担了不少军方的项目,来自军方的费用占据很高的比重。但兰德公司本身的雇员并不属于政府职员,更不属于军方,军方无需承担难以转换的人力成本。兰德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招收最顶尖的研究人员,从事前沿和前瞻性的研究,从而保证了研究深度和广度,较好地摆脱了本位的视角。历史上,不少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也曾经直接转入国防部门。军地之间人才的更便捷流动提高了人才的效率。
再次,在技术层面实现军地融合。军地两方各有所长:军工等拥有的技术投入较多,往往会更为先进,更具有前瞻性和一般性,但通常成本居高不下;而民用技术较为分散稀少,但通常更注重实用性,一旦掌握某种技术,通常能在短时间内降低成本,并且随着使用人数众多,能更快地推动进一步的创新。比如互联网技术,最早就是由美国军方发明的,但更广泛的应用和创新主要发生在民用领域,由于市场更大,使用人群庞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及创新。因而军地融合能够将用于国防建设的军工等技术有机地应用到国民经济发展之中,而经济发展中衍生出的很多创新同样可以反过来应用到国防建设之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再其次,军地融合应侧重利益和资源配置机制的融合,破除利益阻碍,实现社会化分工,以更低成本配置全社会的资源。相对封闭的运行环境客观上形成了独立的利益,而利益是最大的障碍。军队通常采取的是集中的计划方式,而地方则更多地采取市场化的配置手段。两者在资源配置上各有利弊,“集中”有利于在短期内完成既定目标,但长期效率较低;而市场起作用的时间要长,但一旦发挥作用效率高。因而融合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扬长避短。
最后,融合侧重建立更开放的心态,破除观念上的障碍。经济建设需要支持国防建设,国防建设本质上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而国防建设中,安全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安全,所以完全保密也无法真正实现安全,封闭更有可能的结果是落后。因而,军地融合战略强调进一步开放,更积极地参与全球竞争,在竞争中提升,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
对于国防建设而言,更多的人力和技术等参与能够促进国防建设,能够摆脱体制机制的障碍,吸引更多的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灵活的参与,从而提高国防建设的技术和装备水平。
总之,军地融合战略将能促使分割的两个体系之间出现更多的交叉,通过更加开放的方式,实现全社会范围内资源更有效率的使用,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本文发表于《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