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NAES每周财经观察 > 文章详情

张彬斌:通过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根除贫困

发表于 chuning

        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我国将免除两类学生入读公办普通高中学杂费,一类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另一类是非建档立卡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学生。这项政策与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类似,除了减轻贫困家庭当前的经济压力外,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鼓励贫困学子通过正规教育的方式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本,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十三五”时期的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5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项重大发展任务和政治任务。根除贫困,是让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永久性地告别贫困、摆脱脆弱性,实现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持续改善,是精准脱贫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全面小康题中应有之意。


 人力资本投资与脱贫增收具有途径统一性


        人力资本是富集在个人身上、与效率相关的知识、技能、体能等因素。健康、教育、在职培训、职业阅历等人力资本因素具有可观的市场回报已在经济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之间取得广泛共识。精准扶贫行动首先要做到对象精准,对于“精准的”扶贫对象,找到致贫根源并采取对应策略,才能真正实现项目精准和措施到人(户)精准,进而拔掉穷根。相关研究表明,因病致贫、因缺乏一技之长等人力资本匮乏制约而难以获得稳定收入在我国贫困家庭相当普遍,而受到更多教育、外出务工、具有健康体魄的贫困人口能够显著地通过劳动力市场摆脱低收入状态。


 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之惑


        良好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直接成本,也需要付出一定数额的间接成本(机会成本)。后者产生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本投资活动需要占用时间和经济资源,当居民家庭将时间或其他资源配置到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时,也同时丧失了利用这些时间和资源赚取当期回报的机会。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后,劳动力市场态势正在间接地向低收入人群特别是贫困家庭传递出不利于强化人力资本投资的信号。


        基于当前的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特别是简单体力劳动密集型岗位仍然释放着强烈的劳动力需求,而生育观念转变的完成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正在走向短缺。我国15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0年左右达到峰值,其所占人口结构的比例已呈现下降趋势。市场对非熟练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旺盛需求促使了这类要素价格的快速上涨,这在近年来农民工工资快速增长(工资增速超过GDP增速)的现象中已得到体现。价格信号会刺激家庭户的供给行为,而其中的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对工资上涨的反应更为敏感,为了赚取当前的“高工资”,他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贫困家庭的学龄子女,会因此愿意放弃接受更多正规教育的机会而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


        短期看来,强劲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有利于贫困家庭通过诚实的劳动增加收入,从而告别当前贫困。然而,技术变迁和智能化生产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产业升级不等人。不能指望未来的中国经济仍然有足够多的非熟练劳动岗位提供给今天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人力资本,他们可能会被未来的劳动力市场所淘汰,进而重新陷入贫困。


 “鱼”和“渔”同样重要


        如果增加当前或短期内现金收入的扶贫策略是“授之以鱼”,那么,通过让穷人接受更多教育、掌握足够的职业技能,进而带来收入持续增长和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的扶贫策略则是“授之以渔”。得当前之鱼是迈出脱贫的第一步,善渔而能以鱼以继之,则是根本出路。


        由于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积累整体较少,政策取向应鼓励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直接资助力度,通过多种有效渠道增加当前收入,放松这些家庭的预算约束,使得他们有能力将部分资源和精力配置到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中。第二,建立与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相协同的扶贫资源分配机制。例如,劳动力输出扶贫偏向参与技能培训的贫困人口,扶贫项目优先满足有子女接受教育的贫困家庭等。第三,提高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与人力资本相关的扶贫项目瞄准精准性,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投入力度,让贫困家庭在做出必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特别是在子女的教育和长期健康投资方面经受住高工资的诱惑。在今后,除了适当免除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更高级教育的学杂费基础上,还可以在奖学金、助学金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针对性,进一步减轻相应人群的后顾之忧。最后,加强监督和重视效果评估,确保国家用于改善贫困群体人力资本水平的各类专项投入落到实处,不断总结效果经验、创新工作机制,助推贫困群体永久性告别贫困。


时间:2016-10-13


作者: 张彬斌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