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NAES每周财经观察 > 文章详情

夏先良:共建“一带一路” 共筑“命运共同体”

发表于 cjyyzb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涵盖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丝绸之路精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处理好六大关系等丰富内容,特别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要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使沿线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这次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我国共建“一带一路”,对于树立共筑“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缓和国际紧张关系、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改善全球经济秩序和治理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首先,共筑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全球经济秩序治理模式的理论创新,符合联合国提出的减少贫困、合作促进发展、缩小发展差距的千年发展目标,体现出中国在促进全球发展上的担当以及角色与地位的转换。

中国自古就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独行快,众行远”的共同发展理念。这些古代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在几千年“一带一路”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当今时代重提共建“一带一路”,要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并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把“一带一路”作为共筑“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重塑全球经济秩序和友好相处的国际关系,把我国与沿线各国结成命运与共的发展共同体。

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理想目标,实现全人类解放与共同繁荣的伟大理想,它绝不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更不是对外输出共产主义理念,而是中国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对全球治理理论的独特贡献。共筑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我们的价值观,也是我们的目标,体现中国价值观对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思维,树立包容、合作、共建、共赢的义利观,反对全球秩序治理的单边主义和霸权思想,鄙视只顾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他国合理关切的西方价值观,有助于缩小世界发展差距和泯灭冲突。

“一带一路”倡议和实施是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重塑全球开放秩序的新平台。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中国已经开始为回报全球,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带动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在许多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上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其次,共筑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当今时代中国面对如火如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理论飞跃,超越了传统的低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理念,上升到了推动人类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命运与共高度,凸现出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贡献。

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念层次较低,没有命运与共的思想,虽然正在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形成了许多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组织,但各国之间命运与前途迥异,各成员自谋出路,各安天命。同一个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一些落后国家注定被较发达国家所压榨,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现实中希腊就是欧盟内掉队的一个牺牲品。

中国主张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却要求一个国家也不能掉队,可能发展有先有后,但都要同舟共济,水涨船高,共同发展,做到共商、共建、共享,共担责任,实现合作共赢。

再次,中国主张命运共同体具有成套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体现出中国对全球秩序治理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结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理念中,而要付诸实施。中国倡议的共建“一带一路”就是共同发展战略,正是对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的实际行动方案,是对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许诺在实践中的兑现。也就是说,共建“一带一路”正是实现命运共同体伟大使命的现实载体,正是共筑命运共同体的实施战略、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要与沿线国家积极开展共商、共建、共享,不是中国一个国家能够完成的事业,必须要处理好我国利益和沿线国家利益的关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正如习总书记指出那样:要以义为先、义利并举。我国要在与各国共同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利益,要寻找我国与沿线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利益交汇之处,要考虑和照顾沿线各国利益及其差异化利益关切,帮助各国实现发展目标。中国倡导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既有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义利观指导,又有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和处理与沿线各国利益关系的原则、方法,将为顺利实施“一带一路”提供实践上的指导。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已经开始收获早期共建项目带来的切实利益,正在推进形式多样、进度不一、规模不等的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产能合作、人文交流、安全合作,共建取得积极成效。今后,各国将要长期携手,积极对接各自发展战略与目标,把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共筑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诉求、愿望和实践平台。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2016-05-23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