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这个报告的价值。其实这个报告有待挖掘的内容很多,因为全部文献不可能展开,但是里面的数据非常充分。每次报告发布会后,许多城市的政策研究室都会在第一时间写出报告的解读,报告给有关城市的主要领导者。我们注意到了这个非常好的现象,所以也加大了报告的研究范围,比如过去我们只研究50个城市,这次我们是280多个城市,内地有数据的城市基本都在里面,还包括港澳台的一些城市,可以直接进行比较。所以报告详细评价了近300个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状况和理想城市实现的程度。如果一个城市的市长和市委书记想了解他这个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城市发展方方面面的情况,他可以利用这个报告背后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开发,对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劣势进行挑战,他在全省的位置如何,在全国的位置如何,都可以从报告里进行很好的解读,不需要再花更多的时间另做工作。最近一些地方研究机构和我联系,他们要开发一个新的评价指标。其实这个报告中的68个指标加上解释的2个指标,70个指标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基本包含了,所以利用这个报告,城市的领导可以研究、分析经济、社会、环境等任何方面的问题,这是它的价值之一。对于具体城市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但还有待大家去开发,不是课题组去开发的。
报告从总体上衡量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格局,以及有关方面距离理想状态的总体差距,这个报告不仅对于具体的城市,而且对于省、国家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状况、发展的格局、发展的差距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前许多国家部委的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的领导都和我们沟通,他们分别对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采用我们这个报告,或者是参阅我们这个报告。我在设计可持续竞争力时,是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竞争力三位一体设计,同时是衡量新型城镇化目标实现程度和路径选择正确程度的一套指标,所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时,国家在考量各地区推进城市化实现程度以及路径选择正确与否时,省在考量各城市的情况时,城市在自己考量自己时,都可以参考这套指标体系,依据这套指标体系和有关数据所形成的一些结论。我一会儿还会讲它的局限性,但是这些价值是有必要向大家做说明的。 刚才我说了我们的主题是可持续竞争力,所以我想简单介绍一下关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这个问题我们经过10年的研究已经梳理得非常清楚了。关于可持续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更能够确保当前和未来持续有效地创造财富,当然这个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世代居民提供更多福利。竞争力的形成或者是构建有一个机制,按照我的理论,它是三个层面:一、投入。竞争力的要素环境。二、过程。是在这个竞争力基础上形成的产业体系。三、产出。或者是创造的价值。环境决定产业体系,产业体系又决定价值的创造,反过来还有相互的影响,政治含义基本就出来了。如果这个城市要提高你的竞争力,就必须改善你的要素环境,提高你的产业层次,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 当然,在开放的体系下,城市之间是互相竞争的,他们的要素、产业和价值也是互相流动的,所以这是一个在竞争之中形成的动态机制。从基本的概念框架进行了说明,目前各地正在从数理模型的意义上进行研究,希望能形成一个更规范的理论模型。下一次发布时,数理模型我们基本就可以做出来了,这是从全世界的角度去看。课题组通过长期的研究及试验,按照指标最小化原则,这次创新首先用了两个新的指标,叫经济增量和经济密度,有这两个指标来测度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或者是当前的竞争,或者是竞争力的产出方面。为什么要用这两个指标?经济密度实际是一个效益指标,规模、效率、资源利用程度等等,都包含进来了。竞争力不免会有增长,离不开增长,离不开效率,我们注意到大城市或者是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增长速度不可能有小城市快,如果按增长率来进行比较,我们经过研究,觉得用平均增量是比较准确的,所以我们用经济密度和经济增量这两个指标来抓当前竞争力最核心的内容。这两个指标其实在过去的研究中多次提到,但是一直没有尝试使用,这次进行了第一次使用,并且和以前的用更多指标的竞争力进行对比,发现具有一致性。所以我们才大胆地使用这样一个指标,这是产出的。 投入的是指影响城市可持续长期发展的要素,我们从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全域、信息、文化这8个方面用68项客观指标构建了可持续竞争力这样一个指数,有几个重要的特点:一、遵循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规律。所以这些指标中许多都是涉及长期竞争力研究中特别强调的一些方面。二、它也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要素。今天我们请到了可持续发展中国和世界最著名的大师牛老师出席会议。我在做城市竞争力研究时,深受牛老师的影响,牛老师的可持续竞争力报告出来的时候我正在上博士,所以我们做这个研究可利用的国内的报告就是这个报告。一直以来,城市竞争力中的许多因素都含有可持续的内容。三、我们一直含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内容在指标里面。可持续的8个方面我就不展开了,指标体系我刚才也介绍了,产出竞争力主要是两个指标,还有两个参考指标,一个是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指标很重要,但是目前的数据很有限,出来的结果很不稳定,所以暂时没有采用。再一个是资源环境成本,这个是必须考虑的。我们以前两个指标为主,同时考虑资源环境的成本问题,对前两个指标形成的指数进行适当的调整,所以我们这个竞争力得出的指数是经过资源环境成本调整的竞争力指数。 关于可持续竞争力的8个方面,指标体系我简单说一下。宜居城市,指标很多很多,我们强调的是关键因素,这个关键因素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基本框架分四个层面,十个指标。人口素质,以人为本的情况如何,最终要看这个城市的人口素质如何。这个基础上是以人为本的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条件,包括气候环境,政府投入。政府要么是物质投入,要么是制度安排,每一项指标里面至少要安排一个政府的指标在里面。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我们这次讲经济竞争力,没有讲产业,企业的情况,涉及经济的有两个:一是创业的环境;二是知识经济,或者说经济的素质,包括了企业的表现。宜商城市是从四个层面来说的:一、企业的表现。二、政府的服务。三、社会的服务。四、市场的需求。我注意到最近国务院召开的会议,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便利企业创业,便利居民创业,便利企业开办。这是我们强调经济的层面。所以我们在强调经济时不是强调经济本身,而是强调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环境。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有政府层面的,还有结果层面的,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有七个指标。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根据生态城市的定义,我们从三个层面:一、资源节约。二、环境保护。三、生态状况,从这三个层面来衡量。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三个层面:一、知识需求、二、知识投入。三、知识产出。不是讲科教本身,而是讲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所以实际上是在讲知识经济。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过去我们怎么衡量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不太好衡量,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城市有全市的,包括市辖县的,有市区的,包括市辖县的水平,还有单纯的市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收入、居民福利的差异状况来衡量城乡一体的状况。包括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和结构转换,必须是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叫做智慧城市,我们考虑到智慧城市有国际企业在里面,所以还是叫信息城市,这里只是初步的指标,包括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流两个大层面。最后是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四个层面:客体开放、主体开放、非物质文化、当地的文化。这四个层面来衡量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一共九个指标。尽管我们的指标统计数据,随着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了,但是还有很多方面很难找得到重点、准确的表达,所以这个指标体系还需要随着未来时代的发展以及课题组的努力,进一步完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有一个实证研究。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中国可持续竞争力城市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按照这个框架提炼出了八个方面,要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在现实建设中其实是舍本逐末。要建设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但实际是亟待转型的,在建设过程中有偏颇。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建设压力巨大,社会矛盾相当尖锐。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建设充满挑战,不仅充满挑战,我感觉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风险。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建设任重道远,许多地方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建设严重滞后,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刚刚起步,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亟待加强。
怎么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刚才高院长提出了这个命题,我们在研究竞争力报告时就是既讲问题又讲经验,既讲存在的挑战的方面,又讲成就的方面。我们把全世界和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城市拿出来,看看他们的经验,每年报告我们都有最佳案例城市的内容。今年我们选择了18个国内外的案例,其中国际上9个,国内9个,我们认为国际标杆就是新加坡,国内标杆尽管香港是国际性城市,但是中国国内标杆就是香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究竟怎么协调,怎么配合?到目前也说不清楚,但他们两个是典范。新加坡是政府主导的典范,而香港是自由经济支撑可持续繁荣的典范,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我在研究时感触非常深,不管研究经济社会环境的任何问题,要谈经验时都会想到这两个城市,尤其是新加坡,几乎在所有的方面都有经验可寻,香港也是。所以这是总体来看。宜居城市,国际上我们选择了温哥华,国内选择了中山。宜商城市,国际上选择了丹佛,国内选择了广州。这都是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数据的检索发现的,比如丹佛在美国最近几年宜商环境评比中一直排在前面。和谐城市,国际标杆我们选择日内瓦,国内城市是澳门。生态城市,国际上选择了哥本哈根,国内是南昌。南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当时和农业部副部长在交流时,他非常明确城市生态建设,做了很多牺牲来保护环境,所以生态城市建设中国有典范。知识城市,国际上选择了波士顿,国内选择了北京。全域城市,国际上是巴伐利亚。国内是苏州,甚至农村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要超出了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国际上是纽约,国内是上海。开放多元的城市,国际是芝加哥,国内是北京。对他们的成就、经验和启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非常有决策参考的价值和启发意义。
基于前面的研究,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促进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的路径和对策:路径是八个方面:一、走防治结合道路,确保人居环境越来越好。现在我们已经得了“城市病”,所以未来我们既要防又要治,确保人居环境越来越好。二、走质量领先道路,创造营商环境的竞争优势。三、走绿色发展道路,确保生态环境的自然优美。四、走包容增长的道路,确保市民社会公平正义。要让增长惠及低收入居民。五、走创新驱动道路,确保城市引领未来。现在我们国家提出信息化来支撑工业化、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不管怎么绕都绕不过创新,没有创新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城市也是如此。六、走融合均等道路,确保城市反哺农村。七、走迎头赶上道路,确保城市沟通无限。在智能城市建设上我们完全可以走迎头赶上的道路,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城市。八、走一本多样的道路,坚持当地化,同时要包容国际化,确保城市的世界个性。发展战略应该实施均衡的社会发展战略。
体制层面,我们建议要建立城乡一体以城主导的城市管理体制。千百年来,我们国家的行政体制是以农村为蓝本,必须进行重要的调整和改革。要在制度层面上建立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包括深化财税体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价格调节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土地占用机制、财政补贴机制和税收调节机制。我们从战略、体制、制度、机制这四个层面建议中央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方面采取一些新的政策。